前沿地帶的余華(印尼泗水)
三屆金鷹獎金優,
冠軍得主福源周。
問君取勝竅從哪?
源自余華水細流!
二○○七年十二月,印華作協與國際日報聯合主辦印華文學第三屆金鷹杯散文比賽,冠軍得主周福源(筆名于而凡)以《又是春節》獲勝,在領獎之中,周先生應媒體記者的採訪,您的創作智慧,靈感是從哪兒獲來的?「周回答說:」是從名作家賈平凹與余華的啟示,賈平凹原陜西籍,著作的推介與評論,已在書坊間有觸目過,但余華這位年紀輕輕的作家,似乎很式微,最低我們印華讀者罕見其著作或者評論的文章。
(一)
鄭州大學出版部一位學者楊莉,寫信給一位評論家謝有順,說鄭州大學要出版一套《中國當代作家評傳叢書》請謝有順出面主編。其實當時,謝與楊都不認識,遑論見過面,但是從來信中看,她(楊莉)對這套有著完整的構想和堅定的信心;婉辭雖然婉辭,對于這套叢書的重要性與必要性時,她已聯繫了一批著名作家,「我看似無可推脫的理由了,就應承下來。謝有順說。為此,《中國當代作家評傳叢書》算是第一套文學研究,就開始籌劃了。
可是要做作家的評傳,就必須洞悉作家的廣闊世界,相當等於一部簡易的文學史,要獲到傳主全部精神與經歷,甚至要洞悉作家的隱秘結構,才算是成功之作!但從楊莉的來信中,已經聯繫到,有一批著名作家,就是金庸、賈平凹、鐵凝,和本文要敘述的余華,共四位,算是名作家叢書的第一輯,而每位傳主都有特約的評論家的執筆,《余華評傳》的執筆者是由一位一九六五年十月出生的洪治綱;洪治綱安徽人,文學碩士,一級作家,曾經發表當代文學評論百萬餘字,並曾獲首屆《馮牧文學獎》……。
(二)
西湖湖裡的某隻畫舫上,遊客在酒酣耳熱之際,意興遄飛,詩人柳永終于情不自禁,揮毫寫了千古名詞《望海潮》,幾乎將天下的美譽之辭,都堆砌到杭州身上。
時光荏苒,人們照例不忘記這句「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古話。可是三年自然災害帶有人為成份之後──一九六○年之後,杭州似乎已沒有柳永筆下的形容那種奢華了。
這年的四月三日,浙江省立杭州醫院,產房裡一聲嬰兒的啼哭,這位後來名叫余華的男孩來到這世界了。
那時代大多數家庭一樣,多一個孩子,多一張嘴,肩上多一份重量。身為父的華自治,與為母的余佩文女士,就意識到三年自然災害,物質生活是困頓的。
華自治,山東籍高漢子,是浙江醫院大學學習只有六年的結業生,為著社會主義教育的需要,下派到浙江省的一個縣叫做海鹽縣,而母親余佩文紹興人,是浙江醫院一直是省高幹部醫院,負責高幹疾病與醫院保健,物質供應是比一般市民充裕得多;所以余華在這個家庭算是幸福。
一個在杭州,一個在海鹽,華自治說:他好像是候鳥一樣,那時又是交通很不方便的年代,辛苦地往返于杭州、海鹽之間;但是後來經過了一番努力,一九六三年余佩文調到海鹽來了,也是在醫院工作,一家連長孩華旭共四口,住海鹽醫院宿舍。
筆者且按,在傳統意識,孩子出世。不管男女,姓氏是隨父;但是他們是現代文明思想,長的姓華名旭,次的跟母姓余名華。如柏楊大作家所著,不作《大男人沙文主義》。
現在華自治在海鹽人民醫院,是主刀(解剖)醫生,余佩文是護士長,雖然生活物質比不上杭州──余華後來回憶文章說,連一輛腳踏車都沒有……。
一九六七年九月,余華八歲,進入海鹽向陽小學,開始讀書生涯。可是習慣在醫院裡,東跑西跑,也無人多管,但是吸著濃烈的LYSOL氣味,與時常看到父親潔白的白袍上濺著斑斑的血跡,這給余華後來的寫作裡常常提及著……。
(三)
一九七二年九月,余華接部就班進入當地的海鹽中學,儘管此時「文革」已是後期,江南平原草翠這小城,火熱的「革命生活」還未消退,鬥爭不斷的深入,批判和揭發的範圍越來越大,泛發人民群眾的利器之一,是自由張貼大字報。評論家洪治綱說:這份「武器」是古今中外無籍可查或可參考的。
余華放學回來,沒有一次是直接回到家來,他是很緊張地又是慢理斯條遍讀大字報,驚惶地吊起了這顆年少的好奇心。因為在那極度「革命化」的年代裡,不只成年人,也連接擴張滲透中小校園裡,這當然留給余華很深刻的感受;也許有所感受,也嘗試地寫出感受的文章。余華曾在回憶作文裡曾說:我們的語文老師說『只有余華才能寫出那麼長的作文」,所以老師認為我最有才華的。
在這特殊「寫作生活」裡,慢慢地激發了余華對寫作的興趣,但除老師偶爾說說:「寫作需要靈感」之類無法理喻,他對於什麼是作家,什麼是天才,都一無所知。可是他卻體會到、寫作確實是一種值得驕傲的事業;特別他的感受,在高中階段,他對玄奧的數理化課程,常感頭昏腦脹,無信心可言,惟獨作文方面,自己還算有份特長,使他更加看重寫作了。
(四)
廉價政治激情,盲目的鬥爭方式,無所畏懼的非理性思維之外,還有人與人之間難以言說的倫理危機;在這無序的長成,最怕的是犧牲與誤失年青可為的青春。余華與一般同學,算是他較幸運,他畢竟自己閱讀且慢慢閱讀的興趣,越來越篤信。
一九七八年三月,余華算是高中學業,經父母親一番努力。十九歲的他,進入海鹽縣武源鎮衛生院,要成為成樣的牙科醫生,「靠技術吃飯」是華自治醫生一貫的信仰。
初入武源鎮衛生院,院長將他交給一位老年姓沈牙醫生,謙遜和乍到的好奇心,余華一直站在老牙科師傅身邊,過程是只見師傅先在病人牙床塗些碘酒消毒,注射麻痺針,與師傅悠閒地談些話,一支香煙後,麻痺發生作用了,病人自己說,舌頭硬了,師傅扔掉煙蒂,從琳琅滿目淺盤裡拿出所需鉗子,著手拔牙了。
如此三番五次的演練之後,師傅須讓余華自己上陣,但當然還有其他科目要學,在遇到醫學一籌莫展的時刻,又要請教師傅,這樣一對和諧搭擋成為他倆忘年之交。
事實上余華對這份工作很不滿,除了口腔中實在沒有什麼風景;何況這種拔牙工作,在農村社會時代,流動到處張油布傘向村人拔牙,是與理髮、修鞋、修鐘、鑲齒、相命、卜卦同一流的職業,他感到一片灰暗!
武源鎮衛生院,坐落一條寬闊又繁華大街,八小時工作的余華,無病人上來,總是捧著書本。大街斜對面是文化館,街景和人流,時間一長,發現幾個都是熟悉的面孔,但不識其貴姓大名在這街逛來又逛去,顯然他們是文化館人員。終於有一天他忍不住好奇地問:你們什麼不上班可以在大街閒逛?結果創作人員很認真告訴他,他們逛街就是上班,就是找寫作靈感,不深入生活,怎能寫出貼近生活的作品!
(五)
為了讓兒子能有一個良好的職業鍛鍊,成為真正靠技術,自食其力牙醫,余華的父親,又給了一個機會,二十歲的他,被按排到浙江寧波一家醫院進修口腔科。進修有一年之久,他還是念念不忘閱讀和寫作。進修口腔科目是,生理課。肌肉課、神經系統以及經絡器官……。
(寫至此,筆者暫按,讓人人須有保健共識。故事如下:家嫂牙痛,給牙醫診查,要拔牙,牙拔後劇痛,嘔吐,濃血從齒床湧出,人已昏迷,急忙送到某大醫院,口腔濃血仍流,連胃液有半個洗臉盆之多,好險!急忙輸血,稍息,無生命之危。但住院一星期──這都是庸醫缺乏口腔科知識所致。)
余華在學習口腔科期間,根本很少出門,多是呆在江邊上的宿舍,閱讀一些屬於傷痕小說。在那個時期,文壇上正是傷痕文學鋪天蓋地,都是在揭示苦難,強烈傾訴。
相比起來,優如揭示「黑五類」的傾訴。與此同時,外域新型著作也逐漸湧入市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