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曉
(一)
陰雨的天氣,舊書店的生意清淡。偏是今年臺北入冬以來,濛茫幽邃的天空,終日飄著淒風冷雨,邱斌坐在破沙發上,黏貼整修採購的破舊書籍,凝聽門外沙沙的風雨聲,愈聽愈煩躁。放下那冊周作人早年出版的《雨天的書》,燃上一枝新樂園菸,抽了兩口,暗想:「周作人的散文,學問淵博,功力深厚,臺北這些搞文學評論的教授,只知道朱自清的《背影》、《荷塘月色》。等我積蓄一些資本,我印一部周作人散文全集……」一個中年人手持黃公度《日本雜事詩》,請他結賬。邱斌翻開書背的鉛筆記號,把書塞進塑料袋遞給對方:「您給我十八塊就行了。」顧客一面掏錢笑問:「夠麼?老闆。」邱斌低頭找零錢,謙卑地說:「舊書,不值錢。慢走,先生。」
他望著那位略帶鹿港口音的顧客背影,確有相逢恨晚之感。黃公度的旅日詩稿,邱斌讀過,他還有一冊《人境廬詩草》,放在另外書架上。這位清末維新變法的詩人,十八歲時,便指出清朝一些士大夫不通世務,頑固不靈。黃公度廿一歲,便寫出「我手寫我口,古豈能拘牽」的主張。難怪胡適說他的雜感詩,就是詩界革命宣言了……
門外的雨越下越大。中午吃了一盒排骨菜飯,靠在破沙發上閉目養神,耳畔響起震耳欲聾的砲聲。人潮,在火車站湧來湧去。邱斌揹著行李捲,年紀輕,力氣大,趁那輛擠滿逃難人群的列車升火待發的剎那,他抓住車廂的柱把,躍身而上。他嚇出了一身冷汗……他睡了半天,睜開眼,火車停在一個名叫石灣的車站。月臺上亂成一團。賣包子饅頭的,賣大碗茶的吆喝聲,引起邱斌的食慾。他不敢下車,唯恐再也擠不進來。
驀地,兩個穿軍裝的兵,怒氣沖沖地站立車窗前,朝邱斌吼叫:「下來!下來!」
「你們叫我下去做什麼?」邱斌以為對方認錯了人,和譪地問。
「把身分證拿出來,檢查!」一個說。
「學生證行麼?身分證在包袱裡。」邱斌實話實說。
「你哪個學校的?」另一個兵問。
「湖南大學。」
「下車!我們就是來找你們,少囉囌!」
「為啥?同志?」
「誰是你的同志?你認錯了人了吧。誰都知道你們湖南大學是八路窩兒。下車!」兩個兵舉起了步槍,槍口對準了邱斌。
當晚,邱斌換上一套夏季軍便服。胸前用別針綴了符號。他從湖南大學歷史系二年級學生,搖身變為陸軍十六軍第四團團部連下士文書。他沒有嘆息,卻一直傻笑。他思索在中國歷代建軍史上,「抓兵」從何時開始的?直到十年後邱斌到了臺北,因患類風濕關節炎退伍,他也沒有尋找到具體答案。
邱斌開設這家舊書店已有八年歷史。八坪大的店面,擺設了四個長排鋁質書架,架上堆滿文史哲各種舊書。左側隔著布帘是一間臥室,旁邊有兩個木製書櫥,有些老顧客心知肚明,那裡面皆為禁書,魯迅、丁玲、巴金、蔣光慈、高爾基、日丹諾夫,甚至《論持久戰》,《反杜林論》等也都窩藏於此。
走進書店,讓人矚目的是壁上掛的條幅,那是出自主人的手筆。 舊雨書屋
杜甫《秋述》:「常時車馬之客,舊,雨來;今,雨不來。」
沿著牯嶺街一帶的舊書店、書攤漫步,卻難以發現如此雅致的環境。五○年代末期,這條專售舊書報刊的牯嶺街鼎盛時期,「舊雨書屋」主人不僅受到情治人員的矚目,同時也讓同業另眼相看。這個病懨懨的年近四旬的退伍老兵,滿嘴不甚標準的河洛話,既無父母,亦無妻室,他到底窩在這兒搞什麼鬼?同業妒忌邱斌的根本原因,乃是「舊雨書屋」的生意,芝麻開花,節節升高;尤其在節慶假日,許多學者、教授、作家和文藝青年,川流不息,走進「舊雨書屋」看書、買書。邱斌對待顧客的標準尺度不同,一般愛讀書的人,平價優待,有時甚至賠本;但是遇到想找論文材料升等的教授,他卻態度傲慢,大敲竹槓,絕不客氣。明明那本書值五十元,因為臺灣買不到,邱斌卻索價五百元,讓那些恃才傲物的青年教授啞巴吃黃連,有苦難言。
邱斌出身於貧苦家庭,他在湖大求學時期,為了看書,他從這家書店看到另一家書店,《魯迅全集》便是利用假日在書店讀完的。湖大圖書館藏書甚豐,凡是文史方面的書籍,幾乎皆被邱斌借閱。他深刻瞭解知識分子的求知慾,越是看不到的越想看,古代讀書人在雪夜閉戶讀禁書,引為最大樂事。
正因為政府查禁淪陷大陸作家學者作品,臺北牯嶺街的舊書店,成為所謂禁書的集中販賣場所,這是五○年代末期的臺北文化景象,也是一件眾所週知的秘密。邱斌經營的「舊雨書屋」藏有大量左翼作家小說、散文、詩歌、戲劇和電影文學劇本。那段時期,邱斌是牯嶺街舊書店的地下領導人物,但是他卻沒賺到錢,這是有口皆碑的事實。
邱斌採購舊書,比較出手大方。因此凡遇風災、淹水過後,各地圖書館標售殘舊書刊,只要邱斌看準其中有禁書在內,他一定設法標售到手。甚至將大部份以廢紙轉賣也心甘情願。最重要的是邱斌每月跑一趟基隆,邀約跑商船水手為他在香港購買左派文史方面舊書。他開列作者、作品目錄,託水手大批運貨,給予優厚的利潤。這是「舊雨書屋」的書,源頭活水,永不枯竭的原因。也是牯嶺街其他書販辦不到的事。
書的價值決不在於新或舊,在於內容。若以內容決定形式而論,最為貼切而恰當。邱斌學問比較淵博,知識比較廣泛,過去他看的書籍多,作了書商,每有新購進一批書籍,他總是閉戶讀書,門外掛上「暫停營業」塑料招牌,等他把新書讀完,分類上架之後,再開門營業。這也是引起牯嶺街書商同業懷疑的原因。
邱斌一年到頭從不升火炊飯,隔壁是「五美排骨大王」,每餐一盒排骨菜飯,百吃不厭。店老闆是臺東人,名叫吳嵩。老邱喚他「武松」。此人身材魁偉,孔武有力。過去在金門服兵役時,作過蛙人。他最得意的一件榮耀往事,便是蔣老頭兒跟他握過手。吳嵩的老婆阿美,身材嬌小,因排行第五,所以店名「五美」。「舊雨書屋」開業時,小吳新婚燕爾,因精力旺盛,夜間行房,常把阿美整得嗷嗷叫。隔著一道磚牆,邱斌起初以為夫妻吵架,後來才悟出這是敦倫之樂。悠忽八載過去,小吳的兩個小蘿葡頭已是「牯嶺幼稚園」的學生了。
「天公疼憨人」,原是臺灣民間諺語,它有些迷信色彩。八年前,醫院的大夫便勸阻邱斌不要經營書店,因為類風濕關節炎是難病,靠長期服用類固醇穩定病情。但是,邱斌不聽勸告,抱著北方農民「該死該活屌朝上」的樂觀豁達心情,堅持開業。邱斌的心事,天知道,地知道,隔壁的吳嵩知道。將來萬一邱斌不幸亡故,他的「舊雨書屋」悉數繳給退除役官兵輔導會。邱斌還寫了遺囑,暗藏在一個上鎖的抽屜內,以備日後「恐口無憑,立此存照」。
「你傻呀!邱大哥!你繳給輔導會作什麼?別忘了你是被十六軍抓兵來臺灣的!」吳嵩憤憤不平地說。
「不錯,我是被抓來的。但是,我得了這種病,也是榮民醫院免費給我治療。一個人不懂報恩,那跟狗有啥不同?」
吳嵩聽了他的話,熱淚盈眶,再也說不出話來。歲月悠悠,轉瞬間八年過去,邱斌不但活了下來,而且也斷藥多時,這不是「天公疼憨人」是啥?
(二)
抗日戰爭爆發那年,長沙街頭到處都是文藝青年,貼標語,散傳單,唱抗日歌曲,演街頭劇。那時剛滿十歲的邱斌,一個天真未鑿的小學學生,也擠在文藝宣傳隊伍中,搖旗吶喊。他記得一個英國記者勃脫蘭說:「中日戰爭的第一槍,是在華清池邊放射出來的。」換言之,西安事變結束了內戰,乃是抗日戰爭的開始。勃脫蘭是英國人,旁觀者清,他的這句話是值得深思的。
那時,長沙的每座戲院門前,都掛著詩人、劇作家田漢親筆寫的《大桌圍》:
演員四億人,
戰線一萬里;
全球作觀眾,
看我大史戲。
這激昂豪放的詩句,促使千萬不願做亡國奴的愛國青年,勇敢地走上抗日的戰場。
「舊雨書屋」藏有田漢抗戰時期的劇本《秋聲賦》,邱斌看過,劇作通過知識分子徐子羽的思想發展變化,表達出在偉大的時代,必須拋棄渺小的個人遠夢,參加抗戰工作。邱斌覺得它有點草率、八股。但他對田漢是非常的佩服的。這個劇本後來被一個中年人買走了。
從邱斌的幼年起,他腦海裡深刻的難忘印象,就是永無休止的戰爭。內戰、抗日,將湖南青年引入炮火,作了炮灰,這是眾所週知的事實。「無湘不成軍」是光榮的讚詞,也是悲劇的象徵。自然災害、戰爭,再加上貪官污吏魚肉農民,迫使農民不愛戀自己的故鄉,這是歷史的必然趨勢。不少人吹噓中華民族安土重遷,那是自欺欺人、胡扯八道。邱斌從《光緒鳳臺縣志‧第四卷》中,找出這樣的證據:「民性不戀土,無業者輒流散四出,謂之趁荒,或彌年累月不歸,十室而三四。」
曾經讀過歷史系的邱斌,他跑出故鄉到了臺灣,起初思鄉心切,痛不欲生,但當他研究到中國歷代災荒史,他竟然不難過。因為他認清若想改造苦難同胞的命運,必須釜底抽薪,改造不良社會制度,改變中國一窮二白的面貌。
邱斌從幼年起,便會唱流行大江南北的「鳳陽花鼓」:
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好地方。
自從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大戶人家賣田地,小戶人家賣兒郎;
奴家沒有兒郎賣,身背花鼓走四方。
白雪千里過長江,花鼓三通出鳳陽。
鳳陽自出朱皇帝,山川枯槁無靈氣。
妾生愛好只自憐,別抱琵琶不值錢。
唱花鼓,渡黃河,淚花卻此浪花多。
文藝是現實生活的具體反應。正如「鳳陽花鼓」所唱,淮河流域的鳳陽,原是好地方,宋朝有「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的諺語,但自宋明以來,整個淮北平原生態環境發生變化,主因就是自然災害連年不斷。據統計,從明初到鴉片戰爭那年為止,鳳陽共發生自然災害一百次。百姓無米裹腹,只有離家乞討,走遊四方,形成流民文化。至於把天災責任推給朱元璋皇帝,那是不公平的。
從鴉片戰爭以來,近百年的中國,戰火頻仍,兵凶戰危,加以飢餓,迫使農民逃離家鄉,作了流民。北洋軍閥統治時期,軍閥連年混戰,兵差浩大,種類繁多。農民繳納的實物包括衣:軍裝、大瞥、鞋、襪、布匹等;食:麵粉、小麥、小米、饅頭、乾糧、穀、醃菜、蔬果、鹽、油、醋、酒、豬、羊、雞、鴨、鍋、碗、風箱、劈柴等;行:大車、小車、人力車、手推車、船、騾、馬、驢、牛、汽油等;其他:傷兵衣棺、電桿、木板、木料、化妝品、海洛因等。農民除了供給軍閥隊伍實物兵差外,還得承擔挑夫、騾夫、兵丁、錢幣等兵差。從此可以看出農村破產、農民遭殃的原因。抗日戰爭爆發,日軍侵略者所到之處,燒殺淫掠,慘絕人寰。邱斌每讀中國近代史料,總會熱淚盈眶,同時哼起了一首遙遠的歌曲:
莫回頭,
莫回頭,
老家只有窮和愁……
那年秋天,臺北萬華大發印刷廠老板于桂找他商量合作出版文學叢書的事。過去,于桂為邱斌印過張天翼、李廣田和沈從文的作品,賺了不少錢。于桂認為邱斌過份保守,趁著年節將至,若推出一套叢書,準會大賺一筆。邱斌暗想:這固然是賺錢的辦法,但是樹大招風,若是引起情治單位的注意,沒收書籍,吊銷營業執照,豈不偷雞不著蝕把米麼?邱斌對于桂說:「為什麼專印文藝書籍?我手頭上有一套太平天國研究史料,非常珍貴,都是羅爾綱一批學者編寫的。若是翻印出來,一定暢銷,而且風險也小。太平天國是一百多年前的歷史,跟共產黨八桿子扯不上關係。雖然作者身陷大陸,但這是芝麻大的小事,我完全負責,行麼?」于桂當然贊成。
於是,邱斌整理書籍資料,斟酌編印書名,以及價格問題。老邱主張定價不能過高,要顧慮大學生和知識分子的購買能力。同時印刷紙張、封面設計都應該具有一定的水準。否則對不起原作者。
「作者在大陸,我們在臺北,管他幹什麼?」于桂笑起來。
「不能這麼說。我們翻印人家的書,固然不能付他們版稅,但是應該心裡有數才行。」
「我聽不懂你的話。」于老板說:「你想跟作者打交道,你有幾個腦袋?」
邱斌笑了。他知道無法辯論下去,便轉變了話題。
新年假期,由「舊雨書屋」推出的《太平天國叢書》六冊,在臺北市大學校園造成轟動。初版二千套,春節已搶購一空。于桂喜上眉梢,不停地誇說為邱斌找對象結婚。邱斌激動地說:「千萬別低估我們的讀者。好書,還是有銷路的。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
雖然于桂想給邱斌搞對象,邱斌卻不感興趣。不過,邱斌卻想編印一本有關禁慾的史話。禁慾,則是中國最早的文化。在封建社會前期,便有一些學者提出空洞的說教,但在民間卻無影響。但到了宋朝中葉,由於朝廷提倡,學者鼓吹,禁慾則成為生活的戒律與信條了。那時禁慾內容有三項:
一、「存天理,滅人欲」。
二、「男女授受不親」。
三、「萬惡淫為首」。
邱斌所藏的有關古代的禁慾書籍很多。例如明、清流行的「功過格」,版本樣式很多,大同小異。如《太征仙君功過格》、《警世功過格》、《十戒功過格》等。例如:和有夫之婦私通,一百過,談淫褻語,十過,心地淫淫,有意與婦女接手,十過,遇美色流連顧盼,一過,嫖妓,二十過,暗藏春宮圖,每張十過,在危急時為援救女子而接觸,無過,強姦寡婦或處女,一千過,歌淫曲,二過,創作或列印淫書、淫畫、淫曲,一千過……
大發印刷廠于老闆聽了大樂,他催促老邱趕快編印一冊《中國禁慾史話》,這是一本奇書,初版印它十萬冊,那一定賺翻了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