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傳奇小說問鼎

發布日期:
作者: 稼軒。
點閱率:635
字型大小:

此時天色已暗,女侍持了一盞燭光,放在桌上,映著桂花,顯得浪漫異常,重耳望著桂花出神。

「還有這篇『淺談東坡文風』,若作為研究文評很好,但老師可曾想過,此種文章除了中研所或相關研討會有人探討外;誰看得下去呢?但老師摯愛中文,又在大學教授中文,不忍整篇刪除,所以建議刪減通俗化,併刪去註解等資料,老師看一下,我到洗手間,順便動一動。」重耳回神點頭接過文稿:

淺談東坡文風

經濟史家乃孚(John U Nef)曾言:「任何時代都需要少數具有原創能力的思想家,提出新的觀念來倡導學術,而這種新的觀念往往是來自新的問題。」此種具批評性的學術理論,不無與王國維《人間詞話》中所說三種境界頗有匯通之處;即最偉大的文學都來自於自省的思想。

中國文學,足堪矜跨的,是自先秦起就有源源不絕的文評。遠自孔子對詩經「思無邪」的定位,即見證了中國文學的反省。本文且舉蘇軾為例,淺談其文風以饗!

自宋太祖開國至英宗,約一百餘年,時尚奢華,歌坊酒肆林立,此期間文人,論生活,則偎紅倚翠,淺斟低唱;論作品,率花間餘緒,婉約清麗。在此環境下,文壇上產生了宗李商隱,以楊億、劉筠為代表,追求藻麗研華的「西崑詩體」,誠如《神宗舊史》所言:「國朝接唐五代末流,文章專以聲病對偶為工,剽剝故事,……」

此種毫無生氣的文風,終引起有識之士如歐陽修、王安石、蘇軾等人之文學革命;但諸家雖目的一致,理論卻很不一,蘇軾就是一個顯例。

蘇軾出身儒家、參雜道釋,使他在立身處世和觀察方面,較為開朗通達,而有時又表現出消極的傾向。他強調文學內容及社會作用的同時,亦應重視文學藝術的特徵。他的論點,固不同於庸腐的理學家,而較近於歐陽修,但又有其超越處:大體而言,其文風有四: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