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傳奇小說問鼎

發布日期:
作者: 稼軒。
點閱率:728

其一、有為而作。文學內容,要求切合實際,反對空談。所謂有為而作,文必中當世之過,以期「緣詩人之義,託事以諷,庶幾有補於國。」因此他不但反對無病呻吟、徒尚形式的華文,也反對理學家那些脫離現實的危言高論,頗有太史公心目所及,文情赴之之風也。

其二、尚自然。他自評其文說:「常行於所當行,止於所當止,如是而矣。」他的詩歌散文,在藝術技巧方面,確實表現出這樣的特徵。正因如此,他既反對雕鏤以靡的時文,也反對深迂怪僻的古文。同時,對當時千篇一律、形式固定的程式文章,也表示鄙薄。

其三、辭達。在崇尚自然基礎上,他認為辭達,首先要對客觀事物深刻的觀察,達到了然於心,形成文學中的意境,再充分運用語言藝術功能,準確、生動表達出來,達到了然於口與手的境界。

其四、詩論。蘇軾論詩,推崇杜甫;但其超邁豪橫的風格亦近於李白,他的七古七絕尤著。至於「以文字為詩,以才學為詩,以議論為詩」又與韓愈相近。但他又讚賞淡雅高遠的陶淵明,集中有《和陶詩》一百二十首,世人多謂其自相矛盾,實是可議的。《在追和陶淵明詩引》一文中,可看出他晚年的詩境和心境。

美國學者列文森(Joseph Levenson)在一九五○年至六○年間出版一系列作品,探討近代中國知識份子,以及儒教中國及現代命運,提出兩個論點。其中最重要的是,他認為近代中國知識份子呈現理智與情感斷裂,一方面在情感上依戀傳統,另方面在理智上全心擁抱西方文明。

但是否真如列式所言的?事實上已受到挑戰,魯道夫(Lloy I Rudolph and Suzanne Hoeber Rudolph)夫婦即是,據他們夫婦研究印度傳統及現代化過程中發現:傳統與現代之間具有非常複雜,甚至可稱為辯證(dialecyic)的關係,不僅傳統中涵蘊有現代性因子,而現代化本身中亦不乏脫胎於傳統的成分,甘地便是最善於運用傳統人物。誠所謂於空寂處見流行,於流行處見空寂。

劉勰在《文心雕龍》倡言:「文章是道的表現,道是文的本源;古聖人以文現道,用以治國現道;用以治國教化;聖人之經是文學作品思想的標準。」鍾嶸的《詩品》,也表現了觀照傳統的思想,清代章學誠從史觀上給予極大的評價:「詩品思深而意遠;蓋意心籠罩群言,而詩品深從六藝溯流別也,論詩論文而知溯流別,則可以深源經籍,而進窺天地之純,古人之大體矣。」誠哉斯言!

意以為:各代文評雖有出入,但大體乃以真性情,反映社會現實的關懷為主流,呈現一種發抒情感、關懷生命的精神;這才是所謂有思想的偉大文學,這也才是遍觀中外文學後應有的時序百年心。

中華民國九十二年十一月十二日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