撚斷鬍鬚後的杜甫─川震詩的爆發與沉澱
寫詩的目的是什麼?回到生命中確實感動自己、也想跟別人分享的最初情境裡,那就是詩人之為好詩人的開端。我說的「好詩人」乃指那些創作發於潛意識裡的自我要求,不畏強權壓制、不受他人要求,在諸多非常情況下,不得不寫;寫也痛苦,寫不出來更苦的「詩人詛咒」,或可稱之為「杜甫障礙」。
杜甫以寫實記史的詩心,為後人留下「三吏三別」,見證盛唐之後的安史之亂,人民遭受戰亂蹂躪的悲苦。傳說杜甫為謀佳句亦謀篇,總是一邊寫詩一邊撚鬚苦思,竟把自己的鬍鬚都撚斷了。斷鬚求詩,想必杜甫也在壓抑衝動的情緒、等待沉澱結晶的意念、篩選最適合的文字意境,以凝聚最強的力量來完成其詩作。杜甫不像李白那樣有一揮而就的才情,但他能與李白齊名,靠的是後天對待文字創作的敬意。
我們不能得知所有從事文字工作者的心態,有人確實以為「作家」或「詩人」之名可以給他帶來好處,現世的名利虛榮、留名的榮耀,甚至是淪為別人的傳聲筒、宣傳工具也無所謂;他們忝為冠上「詩人」名號,沽名釣譽,總在大事件發生之際、眾人集聚目光的場所、媒體需要陪襯的口水舞台需求下,寫出一堆立即可酬庸版面、可反應團體情緒最大公約數的文字出來,博取脆弱或憤怒人們的注意力。不管如何,由於大眾急需發洩管道,他們粗糙造做的詩句,是一片激情浮泛面上的漂木,任呼救的人隨意攀抱,共體渡到慰藉的彼岸。之後,漂木隨著潮流一過,給流到汪汪海洋中的某處、某無人島上終至自行腐朽、分解。只求一時發洩、一時聚焦下的熱鬧,這樣的詩人沒有「杜甫障礙」,也無法自覺:文字優劣是有時間感的差異。
五月下旬,我和另兩位台灣詩人白靈、羅任玲到上海跟北京交流,恰好是汶川地震後的療傷初期,在不同詩歌活動、媒體報導、街頭海報……詩歌確實顯現了大團體心情的第一聲音。但是,詩歌活動與義賣募款的藝文沙龍裡,有關川震詩的作品朗誦,我還是常常聽得一身雞皮疙瘩,從剛開始的感動到最後麻痺木然了。網站上的詩作更不用說了,粗淺的俗套句、激昂吶喊的直接傾倒、濫情且口號式的陳述,簡直是文革樣板穿上哭喪的麻衣在撫棺………大悲音希,至痛無淚,人在最難過的一刻,難道還能專心創作?
寫快詩就好比在排泄,沒經過消化整理,就只是趕緊卸掉自己心理的不舒服、情緒上的壓力,轉嫁他人去承擔?而非一起撫慰、消解、排遣這莫大的苦痛,並互取一絲溫暖?一點期待?不要只是哭、只是寫出來,而已。有一種情操比「寫出來」還更教人敬重──那就是跟杜甫一樣,撚斷鬍鬚只為讓作品更深入人心、更進到時間運作的軌道之上、讓不同時空的人還感動,了解那時的黎民之痛、歷史的情感可以還原。那是杜甫的情操,更足以作為後代寫詩者的情操。
當眾人同聲一哭、千百首詩湧上網站搶灘頭,好詩人的確要有「杜甫情操」。可以忍受悲情的煎熬,等淚水潰堤之後的乾涸、讓心裡的傷口結疤癒合,靜心下來,凝聽心中浮現上來的聲音。那雖非第一聲發出的吶喊,卻是積蘊較久的清楚心聲,字句分明而有力,可跳脫初期不斷陷入的泥沼,拔身挺立看清現況。
把「杜甫障礙」拋給那些根本不敬重寫詩的人吧,就詩歌的聲情表演優劣,詩作的好壞會決定朗誦者的表達方式,而一旦被表演出來勢必又會被某些聽眾(公共集體/私人的交相評判)捕捉其中的情緒,最後造成眾人對詩歌印象的觀感。
在這次我看到有關川震詩作的文本跟朗誦,恰好可以做一次傳統激情朗誦,跟現代聲情演出的分野。
台灣在1950至1990年代的朗誦表演,承襲「反共愛國」精神指標,多為中原鄉愁的意念,恰對應出大陸當時普遍保守的寫實詩。兩者之間最大的共同處,都是詩作明朗、口語化,充滿激昂悲愴的文情,適合在大場面(政令宣傳)由丹田發聲,聲情易流於呆板造作,乍聽之下有如被五雷轟頂,當下容易在團體氛圍中受到震撼,但經過時間一代代流逝,能留給後人反覆咀嚼詠嘆的,反而是讓人從內心不由得想發出共鳴聲音的作品,而非當初教人聽了頭皮發麻的「大氣魄詩作」。
在北京的交流行程中,兩岸詩人於飯局的私下沙龍裡,我聽到年輕詩人千島自己朗誦為川震寫的詩,不覺內心有一種微微的撼動而逐漸轉強。千島讓聲情如實地表達個人的內在情緒,反而將「聲波」傳給了現場每一人。這首《野草莓-首先為地震災區的通報祈福》,是他在川震後的兩天所寫:「鄉下的野草莓,你的眼神真美/你的眼神在雨水中,勝過表白/勝過一連串的南方小調/在湖畔的下午,野草莓/蒙有一層淺淺的歷史,二十幾年/我從你身邊一嘯而過/我走過的廢墟,有人疼得厲害/有人在我走時,便歸來祭奠/你身邊的山茶花,落滿笛聲/而野草莓,你周身紅色/讓我憐憫起一把灰色的布傘/在一個有雨的下午,一個灰布衣/我憐憫起一隻滿腳泥濘的耕牛/他們迎面而來,投下我前些年的日子/野草莓,你周身紅色/你周身沒有嘲笑,只有一個祝願/在我開進北方的時候,野草莓/我尚沒妻子,和鮮豔的禮服/我只有你,只有初夏裏火紅的夢/在你一深一淺的歌聲裡,野草莓/如今我攜眷歸來,與你還願/如今,二十幾年,一切通紅」
千島將野草莓鮮嫩、受壓的紅漿爆裂形象,比喻川震中受難的廣大學童;在轉化的畫面中呈現大陸農村孩童的臉龐。詩人結合大自然的無常,顯示出及時創作的沉澱、盪平之後的內蘊,沒有過激的強烈渲染企圖,卻真切地拿捏到詩與朗誦兩者的內外聲情。這就是最好的聲情,再無須添加其他表現的雜質了。
我可以說:千島這位年輕詩人對詩的敬意,就是對亡者致上最高敬意的表現。他悲傷卻不呼天搶地、他脆弱卻不回應以空洞的期盼、希望未來會更好什的陳腔濫調,他最後結尾跳到二十幾年後的自己,「攜眷歸來,與你還願 / 如今,二十幾年,一切通紅」告訴自己深刻地記著汶川震災,而生者已將災區復還一片生機的野紅莓。這詩寫的輕盈、溫柔哀痛,但是讀著讀著,心裡會酸楚會真正感動。這樣的詩,該是那些第一時間搶版面、第一時間想發洩私人情緒的文字匠者,該好好學習的創作課題。
寫這篇文章時,汶川地震已經過了兩個多月,所有寫川震詩的量應該超過幾萬首吧?若還加上台港澳、新加坡、馬來西亞、美加、紐澳……等全球華文寫詩者,恐怕這七十天下來累積的詩稿列印、專題製作、選集出版,又製造了地球另一次的資源耗損跟污染。
一個大地震發生後,我們不妨也檢驗一下,全球華文寫詩者,有幾個是杜甫的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