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和她的大學─您知道金門美的方式嗎﹖

發布日期:
作者: 鄭愁予。
點閱率:855
字型大小:

一、金門:討海人文化來自母性文化的原鄉

西方語言用人稱代名詞女性的「她」代表所敬愛的物件或具有和美的因素的觀念,譬如船舶、學校、家園、國度等等;這個傳統不知有多久,而在我們漢族文明發展的歷程上,是早在三皇五帝時代,這片華夏土地就可以採用這樣的稱謂了,因為那時社族部落的事務是由男女統帥共治,而且社稷是由女性操持的,所以我願意用「她」來代名金門,雖然金門看起來是一個鋼鐵堅強十分男性的海島,她卻具有長久的母性原鄉的傳統,我想這一篇文字就環繞這個主軸來探討。

談金門必得先談閩地以至閩南;閩地原住文化可遠溯到春秋越王勾踐後裔(496BC~)閩越王的統治,那時文明的發展是在閩江流域,農織、陶瓷、冶鐵都已開展,造船業也興起,在海上的軍事行動已有「海軍陸戰隊」,可以取海線繞道登陸攻擊敵人;歷史記載,漢武帝元鼎五年(112BC)朝廷遣伏波將軍路博德、樓船將軍楊樸率水陸兵卒擊南越逆賊,《漢書》稱古閩人是「習於水鬥,便於用舟」;那時羅馬早已經略其帝國的版圖到了非洲、中亞;這也影響漢朝重視海事,開始經略閩地,向南探索出海,從證據中推斷金門、澎湖以及釣魚島、琉球(台灣)也包括在範圍之內,書上記載的「水鬥用舟」,也因環境的需求,而為後來的河洛(黃河洛水)移民所傳承;從中原移來閩境的居民上溯到兩晉(265~420AD)、十六國(318~420AD)時期。

漢族文化是安土重遷的,為了避戰亂河洛族裔打破屬於母性意識「重遷」的傳統,當母親們說:「孩子們,非得向南方搬了,走吧!」,於是至少永嘉年間八個家族領先出發,千山萬水從中原輾轉遷到了閩境,於是在衣冠南渡的兩晉,八族之後,更多衍派遷來;移民帶著的是千年農耕的文明,而閩中已高度開發,便在閩南兩條薰蒸的河谷艱苦地闢建新田園。建武元年(317AD),東晉的第一年,漢人遷來浯江之畔(在金門),墾植畜牧,可見整個閩南地區已再現了中原文明。依據金門的紀錄,更可能是中華民族跨向海洋起步最早的海島之一,(發堀出的貝塚証明人類活動可上推到石器時代);因為金門地扼閩南兩條大江三角洲的邊沿,在泉漳之間,是中原文化南遷與閩越沿海積澱的在地文化,瀰和之後再伸向外洋的觸角,及至閩南一帶人口繁衍,耕地不足,山谷侷促艱困的生活急待紓解,母親們再次打破「重遷」的情結,說:「孩子們,出海去吧!」

「出海去!」這種精神,形成了一種惟閩南地區獨有的討海文化;我在金門技術學院所講專題的課,就取了一個婉轉的題目:「如何找尋和定位閩南討海人文化」;文明廣被的大唐,成就開漳聖王陳元光(垂拱二年,686AD);至貞元十九年(803AD),牧馬監陳淵帶來十二姓的新移民到金門,開始有了官方支持的產業活動,有計畫的墾殖性生產可以想見;當人文精緻的宋代和具有世界觀的元代,泉州號稱溫陵大藩刺桐港,這一美名也代表了他是世界航業中心。來自地中海的船舶,更是帶來異域的物寶天華,當時泉州有五十萬衣食無慮的人口,多數從事航海和「浮賈」貿易,以致閩商「賈售於他州……散而之四方」繼泉州之後,漳州、興化等地經貿發達,有云:「近海販人多……如此閩南社會在國際性的繁榮情況,不免由母性的農耕文化及家庭教育文化轉型為男性的重商文化;金門在這一段輝煌的歷史中,貢獻了不少未被昭顯的助力:提供航運的中繼站、集散港、人才的儲備地,當然也偶爾是海盜、走私客的樂園。另一方面,居民為了抗衡官府壓榨,將母性文化中家庭教育以讀書求仕進的傳統延續並發揚,鼓勵子弟用作官來槓官,所以特別受到鄉里重視,也造就了本地眾多的功名人士,贏來「海濱鄒魯」的稱譽,這也是「母性文化促使男性發展」的象徵之一。同時出海僑居創業也成了風氣,試問哪一位還鄉建築大厝的遊子不是為了母親?這些歷史上事件的衍生,徵顯了整個閩南地區的文化特徵,就都在金門島上全程展現。

二、苦難與英雄的島

然而,苦難隨著歷史發展連環而至,明朝(1368~1644)朱洪璋為防備敵對勢力與倭寇或海外勢力連接,包括蒙古人在中亞的可汗國;首先撤銷所有自宋代就設有的海貿衙門「市舶司」,阻止色目人來華及禁止居民海上營生,所謂「片板不許下海」。鄭和下西洋是純然的官方活動。雖然閩南地區提供了主要的造船、航海、貿易的高級幹部,卻導致後來更嚴厲的海禁,且執行的官吏殘酷無比。明洪武二十年(1387),江夏候周德興在閩浙沿海築塞屯海疆,一則防禦倭寇,二來監視西洋人海上的活動;因此受命前來戰略地位重要的浯島築城,並「置守禦千戶所」,取「固若金湯,雄鎮海門」之意,命名浯島要塞為「金門城」;島上青年除了承繼馴牧戰馬的技能,更勇於習武操練火砲,所以金門在養成文官之外也歷出武將。到了明末,朝廷為了取得貢品和獲得西方火砲,海上控制才有些鬆弛,不得不留有緩衝餘地,金門便以她特殊的地理位置在這個時期首先充當了爭取自由貿易的前驅。史料記載,鄭芝龍曾多次率領百艘船隊來金門,以金門為基地打破明朝政府的封鎖,並衝入國際的航海版圖,從日本到呂宋進入南洋從事「浮賈」貿易,閩南船隊在數千里海域上叱吒風雲,也滿載財貨,迭與西洋海上勢力衝突,西方的船艦,是官商盜三位一體,閩南的船舶與之抗衡,便形成互相搶掠的局面,因為在海峽和金門數度擊毀荷蘭的船艦,閩粵船隊略佔上風,便也保護了沿海人民的活路,被視為海盜的閩粵船隊,頗有俠義的內涵。因之,一個屬於閩、浙、粵人民的海權實力逐漸形成,卻缺乏國家的全面支持,以鄭芝龍為首的討海人民,請求明廷(崇禎)接納他們的船艦,由朝廷統領與西洋的海上勢力抗衡,但未被重用;突然清人入主中原,鑒於過去明廷的拒絕甚至打擊,鄭芝龍乃寄望新的王朝,經鄉人援引,投身清廷輸誠,本打算獻出所有船艦與財富,與清廷共襄海上霸業,但因當時三藩不穩,滿漢之間未能建立互信,鄭芝龍卻淪為人質,終遭覬覦財富諂媚新主的降臣設計殺害,金門乃又一轉而成為主要的抗清基地。當然,這是另一個歷史悲劇及另一番壯烈的開始。

清順治十四年(1657),鄭成功部將黃梧降清,為了取得漢奸受寵,諫疏清廷施行史無前例的戕害民族長遠發展的政策——禁海遷界」,內容是「遷沿海居民,以垣為界,三十里以外,悉墟其地」。這第一次遷界,金門尚在義軍駐下,似乎受影響不大。明永曆十五年即清順治十八年(1661),鄭成功以金門為基地,操練水師,誓師啟碇,於五月一日起開始圍困攻打荷蘭人盤據台灣的熱蘭遮城,次年,康熙元年(1662)二月一日和約完成,這期間金門是主要的軍需供應轉運站,對收復台灣厥功至偉。

清康熙二年(1663),鄭成功去世的當年,鄭經解決了駐守金門族伯鄭泰企圖奪位的陰謀,致使鄭泰家族部屬將校兵卒數萬人降清。鄭氏內部分裂,黃梧又乘此時機上疏康熙,應乘鄭軍「眾心未定,又未糾合完畢」之際,「神速進兵剿滅之」。另一降將施朗也上疏分析必勝之理,康熙允兩人所奏,除了降赦靖南王耿精忠用其將領部隊,並懇請荷蘭艦隊主領對金門攻擊;施朗新招水師三千名,日夜操練;並籌建快船一百六十艘,準備進攻廈門。鄭經獲報敵軍大舉進犯,乃在明崇禎六年(1633)七月二十九日,將家口遷往金門;三十日告示廈門民眾八月三日到十日間撤離躲避。將所有船隻集中金門、圍頭從事防禦。清軍等候的荷蘭艦隊,於九月十六日抵泉州,計有兵員二千五百六十三名,駕駛十七艘夾板巨艦,裝備四百四十門大砲;十月開始率領清軍數百艘各型船艦,浩浩蕩蕩向金門海面進發;十月十九日駛到金門沙港,泊在深水處,憑其巨艦洋槍大砲,向明鄭船猛烈轟擊,康熙二年(1663)癸未年,鄭經令周全斌(金門浦邊人)以二十艘「火貢船」(砲艇)從邊沿接近,向荷蘭船隊展開還擊,引起火燒,清艦企圖掩護荷船,正值明鄭船隻揚帆順水順風而來,與清軍統帥楊富的船隊遭遇,乃用火罐矢石攻擊其旗艦,清兵死傷殆盡被奪,楊富棄船逃命;提督馬得功先是命令他的艦隊掩護荷船,後轉頭救楊富,遭到全斌合力圍攻,提督船上兵士死傷僅剩二,三,自覺無望逃生,遂投海自盡。明鄭船乃集中火力敵住荷蘭夾板巨艦,文獻說:「這一場惡戰,從上午九時直戰鬥到日斜,二十隻船一無所失。」這一役發生在金門的劇烈海戰,明鄭軍以寡敵眾,擊退當時海上霸權的荷蘭艦隊;而更具有歷史意義的是;(1)荷蘭原要求取得金廈後,用武力收回台灣長久殖民,經歷這次海戰自覺困難,乃放棄此念,使台灣未再淪於外族統治。(2)清廷曉得民族大義的厲害,雖然重佔廈門,卻也種下日後積極招撫的念頭,在接著來的談和中答應鄭經所提原則「依朝鮮事例,不薙髮,不易服」;也為台灣鄭氏家族、明朝遺臣在鄭經歿後,鄭克塽歸撫的時候,能得到合理的安置種下前因,金門這場揮揚民族氣節的大戰,實在應該在海濱建碑紀念,或建一個叫做「癸未民族海戰紀念館」的,則可以對金門的護國史蹟大書特書了!

三、母性文化建立的人文感性

迨至康熙十七年(1678),是明軍退守台灣十四年以後,鄭經受藩王吳三桂號召,接到浙閩藩王耿精忠的函邀,共襄反清復明大業;鄭經大喜,因為在臺灣經過十四年的墾殖生息,對台灣新社會的教養精治,國際貿易的宏圖發展(在南洋一帶設有五個公司系統),國力大增,乃偕同劉國軒發動「反攻大陸」,回師金門,以廈門為跳板,迅速佔領同安、海澄、泉、漳諸郡。未料耿精忠再次投降清廷,突然由友軍變成敵人,鄭經為了北進,苦戰經年,受到降軍與清軍合擊,終以本身兵力單薄,堅守金門,保著通往南方的戰略海路;這次反攻,卻使清廷更領會了反清義軍陸戰的厲害,鄭經的部下又拒絕了和議,終遭合擊退回台灣;清軍佔領金門,朝廷再一次施行遷界,從1679到1981,這是金門受害最烈的一段時期。鄭經允文允武,自幼隨父親出征,成為清廷用間(用人格刺殺的方式離間敵人的團結),無疑地鄭經是最中心的目標,也是降清臣屬為了找到背叛的藉口最要貶抑中傷的舊主,如今金門鄭成功祠未配祀鄭經神主,多少也是受了這種影響。而在台灣卻不同,鄭經被尊祀為二王,也建有個人的享廟;綜合其他宗族的王爺廟總數超過媽祖宮,蓋追念他們父子的民族氣節和閩南族裔開拓新家園的功績。

清政府統治漢人,把儒家治術中某一部分的倫理關係運用到極致,文風越盛的地方士人越是遵從不誤,書香濃郁的江南,貞節牌坊比比皆是(民國時代就稱之為禮教),金門無可例外地,自明鄭以後,士人多是沉潛讀書;乾隆(1736~1795)多年採鎖國政策,只許西方貢品進口、西方商人來華採購特產,不許國人出海貿易和接受西方文明;閩南文化的男性氣質已無所發揮;以金門為例,現存島上的文物古蹟多是明代以前的遺產。要不然便是道光年鴉片戰爭(1840)廈門開放商埠之後,人民有機會出洋營生回饋故土的物業;從1683鄭氏覆亡起到1840約一百六十年,除了幾次清廷恩準閩南人移民台澎(請參閱拙文《從五個方位看金門》)大多時間只有鄰海洋而居卻是望洋興嘆,這段時期閩南的討海文化又是被迫回到安土重遷的母性文化了。

金門的景況尤其慘澹,直到民國時代即使可以向海外討生活,而國際的注意力都在廈門,甚至鼓浪嶼也聞名遐邇,福建留學海外的學生高過全國其他省份,金門彷彿只是歷史中被遺忘的一頁(也許是世外桃源不入史書的呀!),啊,1949,命運又有大轉折,金門人民從不曾想到的古寧頭戰役——暌違甚久的戰爭又罩到頭上,另一型式的海禁叫做「軍管」,比之明清的海禁更是無微不至,六十年後,熱戰冷了,才知現代的金門竟是世界上最有福的幸運兒,十九世紀的田園風味仍存,二十世紀的人文精神依舊,二十一世紀的環保意識肯定金門免於工業污染,而在「823砲戰」發生時,每平方米承受四發砲彈的記憶,提醒人民(甚至全人類)必須掌握自己的命運,促使這個幸運兒必須面臨歷史性的思考:討海人的男性世界觀文化,讀書人的母姓宗族特質的文化,如何渳合形成一個「優你客」(Unique)重生的力量,真的,金門正是浴火鳳凰,由淳樸轉化為聖潔!

四、大學降生了嗎?

金門的歷史如果簡單地分成兩截:「過去的」——指的是1949以前的千多年歷史;和「現在的」——指的是1949以後,包括未來的展望;在「過去的」那截時段中,若以「文事武功」論斷,文事之最,當推朱熹任同安主簿時主持浯島興學最具長遠影響,而自宋以降四十三位進士及第不過是一個現象;武功之最,當屬擊退荷蘭和滿清聯合艦隊的「癸未民族海戰」。至於「現在的」這段,先說武功,民國四十七年(1958)八月二十三日的「823戰役」可為代表,以及戰爭防禦工程的構建必能留傳後世;金門以其兵家必爭的地理位置,加之壯烈的戰史正是建立一個永久「和平燈塔」的基點;說到文事之最,則「國立金門技術學院的建校」可謂當之無愧,在享有「二十一世紀幸運兒」這個全球獨一無二的清靜大環境中,使長久的人文傳統有了一個重新邁步的基點。

(上)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