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口述歷史專訪古寧頭高甲戲

發布日期:
作者: 李彥賢﹑李錫添。
點閱率:825

本篇文章是以受訪者口述內容整理而來的,文字用詞儘可能忠於受訪者的口語,陳述失落的斷段,喚醒歷史記憶。

高甲戲是由古早的傀儡戲開始,後來加入宋江陣的表演模式和傀儡戲表演的方式演變出來的。高甲戲的名稱是很多,最早因九個角色形成的,所以就用他的諧音稱為「九角戲」,但後來九角戲諧音難聽,在新加坡演出時,紅布條寫上歡迎高級的戲劇,而高級就是甲級,高甲二字也就此定了下來,因而稱之為高甲戲。

古寧頭最早也是以高甲戲稱呼,為什麼成立古寧頭高甲戲班,關帝爺是古寧頭三鄉(北山、南山和林厝)的境主(守護神),傳統農業社會對於神明祭拜非常慎重,為了每年關帝爺的作醮,「新興房」的「宋江陣」,「雄房」的「番婆弄」和「主房」的「英台山伯」等戲班相繼成立。後因「四公祖厝」奠安,依古寧頭習俗,安宮廟都必須表演高甲戲,而當時金門處於戒嚴時期,本地的戲班少又難請外,更無法從大陸或台灣聘請戲團演出,經三鄉的共識,將「宋江陣」、「番婆弄」和「英台山伯」的成員組織成高甲戲團,並延用早期金寶春的名號,成立了「金寶春閩劇社」,由首批的學員李文裁、李炎木、李水足等人擔任師傅。民國57年縣政府社教館獲悉本地高甲戲後,積極介入輔導並改名為「莒光閩劇社」。

「莒光閩劇社」成立後,由李雲標擔任社長,胡漢忠擔任副社長,李水足負責編劇,導演是李炎木擔任,李文裁除教導打鼓外兼教曲、唱腔,並特地聘請台灣小陸光平劇團的師傅蒞金教導二至三個月,大量的培訓古寧頭北山子弟,戲團規格擴展到43個人,除師傅級的是四、五十歲,學員年紀都在十來歲,其中最小的才12歲。

由於農業社會,晚上沒有娛樂消遣,每晚吃飽飯後,大家都主動到訓練地點練習,初期訓練地點在李炎博家中的院子,後來參加人數增多後,移至「雄房」的祠堂。平時集體學習基礎腳步、跑堂和套招,由老師傅依據平時訓練、基礎和個人長像分配角色後,再依個人角色定位分開練習。

當時的劇本由歷史故事書中改編,寫在大紅袍的外包裝紙讓團員背誦,在札實的基礎下,儘管詮釋的角色、背景和口白不同,幾百齣戲曲都深深記在腦中,演出前再由師傅交代個人演出任務和背景即可。也由於當時只靠背誦記憶,因此流傳至今的劇本幾乎沒有。

高甲戲表演分為大戲和小戲,大戲演出時間大約3至4小時,小戲則約在1至2小時。晚上時間充裕才能表演大戲,尤其在廟會奠安慶典的活動,甚至觀眾過不足癮,就需再加演連尾戲。而戒嚴的時期受到管制,晚上10點以前就必須結束,因而表演以小齣戲曲為主。

而高甲戲的戲曲都是大曲,生角和旦角相當辛苦,戲要演的長靠的就是小生、花旦和苦旦,一首曲唱下來十分鐘到五十分鐘;而老生、大花等雖然也是要角,但戲份和曲少,著重在武戲。

古寧頭高甲戲興盛時期,除了巡迴金門大小鄉鎮外,還遠赴高雄、台北等多處表演。民國60年在高雄旗津的金門宗親介紹下,被聘請於3月23日媽祖聖誕作醮時表演。高雄地區演出一個月後,台北金門宗親極力的邀請北上表演,原訂檔期兩個月,但在霍亂的影響下半數成員發病,一個月後不得已辭退全部表演返回金門,為此也錯失與楊麗花戲劇團在電視台的同台演出機會。

早期金門駐防的部隊都有一個平劇團,古寧頭高甲戲團的服裝就是由當時移防的九三部隊所遺留下來的,民國57年社教館介入輔導後,有了經費補助才大量購置。而服裝上除了主角的大服與台灣各地的高甲戲團一樣;在配角的小服上就不同了,金門以車繡為主,有別於台灣貼滿晶片,這也造成台灣高甲戲演出時,在燈光的效果下光芒四射。

有別於古寧頭高甲戲,完全沒有燈光效果和擴音設備,燈光方面就只有兩盞棚燈做為照明用途;擴音方面則為了使後面觀眾聽到,全用大聲喊唱,興盛的時期接連演出15至20日沒有休息,最後都唱到沒有聲音。

台灣的高甲戲屬於南管高甲戲的一種,南調唱腔唱調較為溫和,與古寧頭高甲戲的北管迥異,因此唱腔上不像北調的高吭,表演上也不像北管的熱鬧。而在迎合市場的需求下,台灣的高甲戲團也慢慢的改變,現在存在的都是改良過的高甲戲,即便大陸的戲團也是一樣。因此文建會每屆文化傳承座談會中,就曾有教授對高甲戲發表過:「現在所有高甲戲都是改良的高甲戲,惟一金門是傳統的高甲戲」。

隨著時代的改變,現代偶像劇的流行,傳統文化戲劇面臨嚴重的斷層,即使有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經費補助,也沒有家長願意自己的子女學習戲劇的表演。民國89年在旅台宗親李國俊教授的協助企劃下,向文建會爭取經費補助,在金寧中小學舉辦「高甲研習營」,培養傳統文化高甲戲曲,成效良好。但升學的壓力下,父母親的觀念依然以學業為主,參加的學生少之又少,畢業後又各奔前程,無法永續傳承,高甲研習營不得已於一年後停止辦理。面臨現在的生活型態,找不到人傳承是導致傳統戲曲的沒落最大的原因;加上市場需要,觀看的人數少,在缺乏掌聲的鼓勵下,致此古寧頭高甲戲真正走入歷史。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