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由金門文學作品中照見「八二三砲戰」

發布日期:
作者:
點閱率:506
字型大小:

記者陳榮昌/專題報導

數個世紀前,朱子教化,蔚然成風,人才輩出,金門譽為「海濱鄒魯」;一世紀前,因為連年戰亂,民不聊生,落番者眾,金門成為「僑鄉」;半世紀前,「八二三」砲戰烙印下,金門定位為「反共堡壘」,草綠與血紅,從此成為島的容顏。

歷史學家談「八二三砲戰及其歷史意義」時提及,「八二三砲戰」讓「雙方由軍事戰場轉移至國際政治舞台」,也讓國民黨政府瞭解到,武力「反攻大陸」幾無可能,因而更積極促進台灣自由、民主的追求。

可是,對於所有曾經歷過這場慘痛戰役的金門軍民而言,卻是影響終生的一段血的回憶。

從文學作品中,就不時可以聽到這些承載著血淚歷史的聲音,慢慢從記憶之河湧出。

單單以地區的浯島文學獎第一、二屆得獎作品來說,其中,直接提及「八二三戰役」的就包括:《第一屆浯島文學獎》散文佳作「貢糖石」(作者林媽肴);《第一屆浯島文學獎》散文佳作「原鄉情懷」(作者莊火鍊);《第一屆浯島文學獎》散文佳作「偉大的存在」(作者陳玉釧);《第一屆浯島文學獎》散文佳作「望」(作者陸麗雅);《第二屆浯島文學獎》散文第二名「一種朱紅色的和解擬態」(作者藺奕);《第二屆浯島文學獎》散文第三名「故事中的故事」(作者董欣);《第二屆浯島文學獎》散文佳作「帶我回去小金門」(作者方秋停);《第二屆浯島文學獎》散文佳作「情繫古寧頭」(作者陳朝福);《第二屆浯島文學獎》散文佳作「門」(作者羅德水)等多篇。

近十篇得獎作品中,有在地金門人躲避「八二三」戰火砲彈的記憶;有當年參戰老兵的回顧;有父母擔心當兵參戰孩子的煎熬;有為人子女的不捨與憐惜;也有後輩對該戰役的評價與感懷。

林媽肴在「貢糖石」中這樣記錄「八二三」當時的慌亂景象,「1958年的八二三砲戰。/你伯父跟你爸,一個念高中、一個念初中,你三叔還在聚落裡讀小學,一場沒來由的砲戰,轟得整座小島爛糊糊的,他們兄弟在阿公百般不捨下,也只好讓他們跟老師搭登陸艇到台灣去寄讀兼逃生。/而嫁到湖井頭不久的大姑,家被砲彈轟得片瓦不留,也只能搬回娘家住」。

莊火鍊在「原鄉情懷」,則由一位職業軍人看待島鄉人的無奈,「民國四十七年八二三砲戰平均每平方公尺土地落彈四發,意味著金門人命定的都要擁抱砲彈一起成長」,他說,「家鄉是『戰地』,這是身為金門人無可逃避的宿命」。

董欣在「故事中的故事」中,描寫走過「八二三砲戰」那段輝煌又黯淡歲月的父親經歷,也寫出金門人面對連綿戰火的無奈與麻木。

董欣寫下那一夜金門人的無助與悲戚:

那時,夜色尚未封鎖起蒼穹,倏地一道粗魯的火光,劃破紫紅天幕,扯下靜謐,轟然掀起漫天塵埃。

顧不得手邊的工作,大人們趕著一家老小衝出大門,沿路跌跌撞撞,邊逃邊躲,臥倒再爬起,在槍彈交織的慌亂背景中,鑽入自掘於村外山丘的防空洞。

洞口外,戰火燔燒起夜空,挾帶陣陣廝殺的怒吼與傷者的哀嚎,在緊張凝結的氣息中蔓延。

凌晨戰火稍歇,村民回家清理,爸才知道,那並不是一發浪費的砲彈,在滾進了鄰家躲避的洞穴後才炸開,八條性命只剩灰燼。也許是中共接獲情報,在爸所住的古崗村落,有隱密的軍事部署,於是攻擊火力多集中在金門的西南隅,當中數十戶人家,中彈的就有十幾戶。其中一枚,落在與阿嬤家同一排房厝的豬圈,地與牆毀壞崩塌,直到毗鄰廳房中的那尊觀音菩薩像,大家都相信是菩薩庇祐,才使阿嬤家得以保全。

斷斷續續的炮火攻擊,金門人漸習慣了家與防空洞「兩棲」的生活方式,趁不打的時候回家煮飯,當警報器或是砲彈落下聲響起時,再奔回防空洞。

董欣也寫出屬於金門人共有的生命故事:

四十四天的砲戰裡,大伯頂著炮灰彈雨,搬運過後援糧食、軍火炸藥,姑姑在躲防空洞的倉皇裡,邂逅了牽手到老的青春戀情;四十七萬四千九百一十一發砲彈,夷平了多少胼手胝足打拚成的家園,奪走了多少陽光下漾著希望汗水的容顏,喊啞了多少喚不回親人睜眼的悲慟,卻也讓多少撿拾彈殼的孩童,賺得一點點銅錢換取零食的興奮::。

陳朝福在「情繫古寧頭」中,提到金門人因「八二三砲戰」被迫離鄉背井逃難到台的往事。

「大陸淪陷後,靠海的古寧頭漁船出不了海,從此居民生計受到相當大的影響,許多家庭被迫遠走他鄉,留下來的多僅能守著幾畝薄田,兼靠採蚵為生。八二三砲戰期間有一波移民潮前往台灣定居,隨後由於謀生日益困難,陸續又有許多人舉家遷到台灣討生活」。

除了金門人,參戰的老兵也不堪回首,藺奕在「一種朱紅色的和解擬態」中,藉由陪伴老兵父親返金舊地重遊的過程,親自體驗父親與這塊島嶼的生命故事。

藺奕在文章開頭表示,「八二三」這個數字,對許多老兵來說,都算暗示。

而「對父親來說,只要一個暗示,淚眼就潸潸落下」。

「八二三砲戰,那是半世紀以前的事了,然而,每年這一天的到來,父親總是心神不定,那一場戰役,是父親驚恐記憶長河的無限延伸、無止無境擴散」。

「父親口中的金門島,盛開著他老人家健壯的青春,我不確定是不是人一到此般年紀,勢必依循某種生物本能制約,總想跨越過什麼,才算生命圓滿。父親一提再提,像有什麼在遠方的海濤深處,策動對他進行一次記憶深長的限時追緝。然而,眼下的金門,與他非親非故,連父親自己也講不清楚為什麼想這麼做,但就是依然逃不開對這一場記憶浩劫的耽念」。

陳玉釧的「偉大的存在」,則寫母親擔心在金門當兵參戰的孩子,內心所受的煎熬,這種無止境的牽掛,至死方休。

「身在金門的阿伯知道自己活著,但對身在台灣的阿伯的母親,她的愛兒是生死未卜。她哭著,為何全村只有她的兒子抽到最前線?她哭著,為何她的兒子必須面對如此恐怖的攻擊」?

「阿伯的母親成天求神問卜,昨天媽祖說他還活著,她便歡欣鼓舞;今天三太子降乩說他死了,她便哭得柔腸寸斷,不支倒地」。

「老母親的心情,就這麼隨著神明的指示起伏著。時而狂喜、時而悲憤、時而清醒、時而昏厥。一而再、再而三、終於老母親自己掛了病號,在病房中徹夜哀嚎愛兒的小名,直到嚥下最後一口氣」。

陸麗雅在「望」中,寫出「八二三」戰役中慘烈的過往。她也寫道:「這幕漫長的戰火寫真,雖然讓你成為馳譽中外的堅強堡壘,卻讓浯島的人民走過一段血淚交織不堪回首的暗夜」。

方秋停在「帶我回去小金門」中,也不可避免的提到這場戰事,「八二三砲戰的浮雕閃耀著永恆的歷史光彩,高砲與機槍散躺,權威和苦難的道具鏽出了一身黑漆」。

而作者們又是如何看待這場戰爭呢?

陳玉釧在「偉大的存在」文章中表達對戰爭的厭惡,「所謂的戰爭,不過是人們為了證明和平何其偉大,所為的可笑的、愚蠢的、無意義的行為」。

羅德水則於「門」中感嘆,「金廈兩門何以從兄弟變成寇仇?是誰在錯誤的地點同錯誤的敵人打這一場錯誤的戰爭」?

羅德水說,他「不知道和平之門到底何時才會開啟」?而面對砲戰紀念碑上腥紅的「勝利門」三個大字,他「無言以對」。羅德水無語問天,「究竟誰勝利了呢?在這場沒有勝利者的戰爭中!」

莊火鍊則在「原鄉情懷」中期許,「當砲聲漸行遠離時,金門也可以不再是戰地,可以扮演像韓國板門店的角色,充當兩岸和平的軍事緩衝區」,也「衷心祈求兩岸和平共存,不再兵戎相見,金門不願也不再作兩岸衝突的戰場,且讓兩岸烽煙永遠不再點燃」!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