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酒廠憶往
五十餘年來,今日之金門酒廠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原名金門酒廠),設備現代化、增加產量、提昇品質,銷售網已達世界各國及海峽兩岸重要城市,遐邇馳名。其營業收益,幾佔地方預算二分之一,歷年來以開闢公路、植樹造林、設機關、建學校、興水利,發展農漁牧,繁榮經濟,振興商業,奠定金門整體之發展,與當年創建酒廠之艱辛與軍民物資生活艱苦情形,實不可同日而言,吾人實不應遺忘金門酒廠開創篳路藍縷之心路歷程。
金門酒廠其前身為金門葉華成經營的民間釀酒廠,胡璉將軍將之改為公營,原名九龍江酒廠,民國四十五年六月,省府遷台,改隸金門政務委員會,並更名為金門酒廠以迄於今。
趙家驤將軍曾有詩詠金門高粱酒:
「為愛金門酒,來尋寶月泉,故鄉胡歲月,此地漢山川。
兩擔堅前壘,九龍淡遠煙,沙場君莫笑,一醉勒燕然。」
金門酒廠設在金門城(舊金城),位於太文山古蹟勝地,有寶月泉之甘美,地臨南門城外海邊南陲,冬暖夏涼,接近海灘,水淨砂明。城垣上有文台寶塔、嘯臥亭毗連,景點最佳,在設備之先,屢經邀請專家勘察,以軍政首長研議,設廠規模,周密策劃,並遴選軍中製麴、釀酒技術人員作師傅,派周新春為廠長,總理其事,並羅致地方人才,作酒廠員工,展開小規模廠房,於四十一年九月完成,初名「九龍江酒廠」,後改名「金門酒廠」。
早期「九龍江酒廠」命名之由來:金門為福建省邊緣之一小島,而金門對面之九龍江,又為福建之一大江,寓源遠流長「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之深意。
品質優良之金門高粱酒,承襲我國釀酒古法釀製,極為暢銷,逐漸添置設備,增加生產,至五十四年七月 總統蔣公巡視該廠指示:「酒廠應再研究提高品質,增加生產,拓展外銷」,該廠奉行指示,再度擴充設備,聘請對釀酒及製麴具有經驗之顧問,駐廠指導,並建立檢驗制度,頗收成效。
金門酒廠首任廠長周新春先生湖南湘陰人,以其富有堅毅創造精神,突破古法技術釀酒,改良製麴,釀酒設備,以企業精神,適應未來需要,採用較科學方法製麴,釀酒分析,筆諸於書,四十五年元月出版《高粱酒釀造法》書中,在其自序裡曾云:「新春奉命創辦九龍江酒廠於金門,正砲戰方殷,處於經濟落後,生產亟待開發之地,姑無論現代科學設備,即舊法器具,亦缺而不全,而人才之延攬更屬難能,然賴政府之鼓勵,秉克難之精神,因勢利導,舉凡乾糟、濕糟、發酵、製麴、蒸酒、設備等,皆體察利弊,作不斷之改進,歷時四載,產品謬承中外讚譽,每與好友論及,一致強我,將釀造經驗,筆之於書,分諸同好………」,觀周先生大作,被任金門酒廠,對於研發釀酒、發酵、製麴、蒸酒等技術,均甚熟稔,並非門外漢,虛位俸祿,更具企業科學經營精神,創建金門酒廠宏規,經濟利益改善農村收入,功效卓著。
該廠早期產量,四十二年元月開始生產,因限於設備條件之不足,年產量僅五、六十萬公斤,不足供應需求,自遵照總統蔣公擴大生產之指示後,逐年增產,迄至六十年預定產量已高達一八○萬公斤,較創廠之初超過三倍之多。
該廠銷售本島瓶裝各種酒,均送物資供應處統一批售,每月平均達十萬公斤以上。銷售台灣菸酒公賣局高粱酒,簽訂合約每月四萬公斤,全年計四十八萬公斤。銷售國外自五十四年開始,遵奉 總統蔣公指示:「金門高粱酒向香港爭取市場」,即委託中信局代辦外銷,其銷售國家計有西德、比利時、剛果、越南、韓國、日本、泰國等七個國家,及港澳兩地區。玻璃瓶每打美金九‧六二元,仿古瓷瓶每打美金一三‧二○元,惟此價格,僅能維持成本,政府以其政治意義,遠勝經濟利益,並繼續爭取拓展外銷中。
總統蔣公五十五年五月蒞金指示:「高粱酒瓶,商標、瓶口塞等應研究改進,並用中英文對照,標明『金門特產』字樣。」該廠當即遵照改進事項如下:
一、仿古瓷瓶原用鐵質螺旋蓋封口,不甚美觀,經改為平型,用木塞封口。
二、○‧六及○‧三特級酒,暨三角瓶均改用鉛質封口,式樣美觀大方。
三、各種標籤原書「金門名酒」字樣,經改為「金門特產」,並用中英文對照,各種紙號盒亦同時加印「金門特產」字樣。
四、○‧○四五特級酒,改為五種酒(大麥曲、特級、高粱、益壽、風濕)六瓶樣品酒裝銷。
五、三角高粱酒原為六○○公分裝,改為五○○公分裝供銷,降低銷售價格,增加銷售量。
該廠釀酒雖承襲古法,惟全憑人工操作,雖經陸續更新設備,增加生產,然以釀造作業方法,尚嫌落後。爾後建廠方針當以科學管理方法,建立生產線,以機械作業代替人工,更新設備,增加生產,從事釀造化驗工作,提高品質,保證信譽,以便金門特產高粱酒,暢銷國外,享譽國際市場,開闢財源,增加收益,以達到支援建設金門成為三民主義模範縣之目標。
在時代的背景裡,固守金門,待機反攻,這是國策,但孤島鼎峙,首先感到困難的是燃料問題,島上本來缺少樹木,現在又要構築工事,準備應戰,軍民便爭割陌上的防風草,草盡便又刨根,除根無草,又如何維持金門人賴以為生的地瓜收成?經過戍守金門最高單位防衛司令部若干次討論,終於有了結論:「河北山東人不是也沒柴燒嗎?種高粱,吃高粱米,燃高粱稈,金門應效倣冀魯。」但是,金門民眾不吃高粱,五萬官兵已夠台灣運輸補給了,再加上三萬七千居民,在當時兵荒馬亂,國庫支絀的艱窘情形下,確實無法負擔。
為了鼓勵官兵的豪邁氣概,司令官胡璉將軍曾經擬定兩句口號:「救國家者絕不拖累政府,愛人民者絕不騷擾百姓。」因此抱定「打掉牙齒和血吞」的決心,告訴同僚:「天上下雨地面滑,自己跌倒自己爬。」三萬七千民眾的生活問題,由我們自行設法解決,不必讓中央分心。當局曾經徵求民眾意見:「不吃高粱,吃不吃大米?」民眾反應是「不吃高粱,當然吃米。」但是籌措經常食用的大量白米,談何容易!胡司令官在苦思焦慮之中,忽然想出了解決的辦法:原來金門每月至少要從台灣買酒十萬瓶以上,若果把這筆買酒的錢改買大米,以大米換回高粱顆,再以高粱顆製成「聞香下馬」的蘭陵酒,這種飲高粱酒,吃大米飯,燃高粱稈,豈不一舉三得。此一構想經過提出研議,果然一致贊成。時正早春,高粱萌芽,說作便作。民國四十年底,在張子英處長督導下,周新春廠長利用舊金城寶月泉的甘泉,開始生產「金門高粱酒」。當時的紅牌大麴十二元一瓶,黃牌高粱祇賣八元五角。雖然如此,仍比從台灣買來的酒便宜很多,因為減了運費和損耗。當年金門物資供應社每月獲利八、九萬元,不僅是解決了食用及燃料問題,而且無中生有的得了一筆款項,百萬元一年,在當時確是一個大數目。「財政是庶政之母」,地方建設,打仗措施的需費便也迎刃而解。
當年金門民眾們看到種高粱有好處,便又提出要求:一斤高粱顆要換一斤大白米。經過當局盤算,即或如其所求,供應社還是有利可圖。於是向民眾提出了對等要求;荒地要納田賦,種高粱可以免稅。鑒於「財者民之心也」,民眾當然接受。於是在農復會引進肥料的幫助下,高粱種植面積年年增加,高粱酒的釀造也歲歲擴張,由於酒色清,酒味醇,而且酒香撲鼻,較之當時的台灣清酒,另有一番誘人的滋味,不知不覺便打入了台灣社會之中,台灣是菸酒公賣,當然不許金門高粱侵入市場。經不斷折衝,成立了協定,金門自用以外的高粱酒,由公賣局議價收購,經年累月,公賣局成了金門高粱的最大主顧。依胡璉將軍《金門憶舊》一段敘述:「鼓勵金門民眾種植高粱,這確是解決民食及燃料問題始料所不及。民國四十六年筆者(胡璉將軍)第二次主防金門,每見鄉村市鎮,有村姑賣酒,戰士農夫圍飲歡笑,印度田青黃花滿枝,高粱大麴香氣四溢的美麗情景,想起李白詩句:『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喚客嘗』,不禁悠然自語曰:『無心插柳柳成蔭』。」
胡璉又有一段非常感慨的說明「民國四十年代高粱酒正在紅極一時,譽滿天下,謗亦隨之,某些人便以有色的眼光投諸金門『軍人經商圖利』。胡璉在眾口鑠金聲中,祇能又說一句:『軍人並未經商圖利,乃福建省主席開闢財源,以利前線軍民也!』蓋當時金門防衛司令官尚兼福建省主席,統攝軍民兩政,必須兼籌並顧。當時事艱難之會,苟利國家,一意為之,毀譽原無所縈心也。」
本文參考史料文獻:
金門戰地政務委員會《蔣總統與金門》。
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金門風雲─胡璉將軍百年紀念專刊》。
溫仕忠《浯江隨筆》。
金門酒廠實業股份有限公司《金風‧玉露 憶相逢》(金酒文化叢書{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