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從戰地軍魂談金門將軍島的緣起

發布日期:
作者: 張火木。
點閱率:2,199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戰役如「赤壁之戰」、「肥水之戰」和國共近代的「古寧頭戰役」,它們之間都有一個共通點,原是強勢的一方,因主帥驕兵輕敵,在敵情不明的狀況下出兵,結果都敗在一個「水」字的因素下,三次戰役的結果也都分別開創了當代歷史的新局!而50年代的「八二三臺海戰役」又再次改寫兩岸人民的歷史。金門地區自國軍進駐後,先後經歷「古寧頭戰役」、「大二膽戰役」、「九三砲戰」、「八二三砲戰」、「六一七戰役」等重大戰役的洗禮,自是讓金門一躍成為保障臺海安全的反共堡壘。

金門縣文史工作協會基於整理地方鄉土文獻的職責,擬於今年度策劃出版《戰地軍魂---金門將軍錄》,本書以人物傳記為寫作體例,以蒐集鄉土人物史料為面向,分別整理戰地英烈錄4人、司令官風雲錄27人、軍職縣長錄19人以及金門籍將軍錄46人,但因篇幅有限,僅能以傳略及人物簡傳方式來呈現,同時書寫過程特別彰顯人物與地緣的密切關係,期待藉人物史蹟的脈絡,來呈現金門地靈人傑的戰地風貌。

戰地英烈錄,分別書寫李光前、吉星文、趙家驤以及章傑將軍,以表彰其為國為民壯烈犧牲的意義。其次司令官風雲錄,共書寫27任司令官的事跡,可從中發現戰地政務變遷之軌跡。從38年至97年,長達58年間共有26位司令官及1任指揮官,平均任期為2年又1個月。其中除現任者陸小榮不計外,任期最短者為石覺與許歷農,均為8個月,此外是查臺傳與吳達澎,分別為9個月與10個月。任期最長者依序為胡璉、尹俊、王多年、馬安瀾及蔣仲苓等。其他司令分別是劉玉章、劉安祺、侯程達、夏超、李家訓、許歷農、宋心濂、趙萬富、黃幸強、程邦治、李楨林、顏忠誠、陳鎮湘、朱凱生、薛石民、賈輔義及楊天嘯。

金門地區在蔣經國擔任總統後,一直保持有四重一輕的編制,即金東、金西、南雄、烈嶼四個重裝師以及金中一個輕裝師,員額約十餘萬人。金防部司令官軍銜仍保持陸軍中將加上將銜,其選任條件仍以有作戰經驗的將領為主,從夏超、蔣仲苓、許歷農、宋心濂、趙萬富到黃幸強,除李家馴外,均依例晉陞為上將。

金門防衛部司令官在早期軍管與戰地政務時期,職權地位都很崇高,在百姓心目中具有其威權象徵,不過解嚴後,「軍民分治」加上地方政府實施民主選舉,司令官的角色與影響力,已大不如前,職權局限於軍中指揮體系。然而金門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戰地角色,對地方上的民情風俗,影響相當深遠,尤其是對金門子弟從軍報國風氣的影響,更屬明顯。長達半個世紀以來,無論是熱戰或是戰地政務時期,由於濃厚戰地氛圍的影響,讓金門成為培植軍事人才的搖籃與重要基地。

金門地區歷年來地方文教建設,與駐軍有密切關係,其中例如郝柏村與柏村國小、馬安瀾與安瀾國小、王多年與多年國小、韓卓環與卓環國小及雷開瑄與開瑄國小,均有其卓著的貢獻,已傳為戰地將軍興學的佳話。

再其次為軍職縣長錄,共書寫19位軍職縣長的事跡,可從中發現軍政與民政分合的時代背景,其中以王玉白為分水嶺,之前有張超、田學信、孫通、柯遠芬、鄧定遠、程如垣、王和璞等7位,皆為軍方系統派兼。自王玉白後,則屬軍職專任,分別為:屠森冠、閆修篆、郝成璞、羅漢文、譚紹彬、石政求、谷鵬、倪慶裕、張人俊、伍桂林、唐雄飛、李清正、陳水在等。其中除谷鵬在任內亡故外,其中閆修篆、羅漢文及伍桂林等三位縣長之人物傳略,亦將被收錄進新修之《金門縣誌》,以表彰其生前對地方縣政的貢獻。

最後為金門籍將軍錄,共書寫46位金門籍將軍,其中6位中將,分別是顏忠誠、黃奕炳、王世塗、吳有明、劉溪烈及孫玦新。40位少將,分別是黃廷川、李清正、陳尚書、蔡承林、楊成榮、張家生、吳伯源、洪廷舉、鄭有諒、何復明、陳國增、蔡明聰、周軍橋、鄭瑞堅、李陳同、許乃權、張雙榮、林芳旋、王建華、陳卓慶、關恩仁、常四偉、洪源在、董龍泉、陳世團、吳國在、王漢鑫、白永成、林逸碩、張孟剛、翁鵬飛、盧光復、吳嘉勝、蔡振義、許燕情、黃邦印、許國智、黃開森、許績陵及林天量。其中有9位榮獲金門高中軍政類傑出校友,若依軍種分,陸軍官校23位、空軍官校3位、海軍官校3位、政戰學校7位、士校及憲兵專科者7位、其他兵科者3位,其中國中畢業從幼校讀起者有12位。從上述金門子弟軍人生涯事跡中,誠然可以印證鄉籍報導文學作家楊樹清所作的描述與形容:「記憶中的浯島等同於沈默的島嶼。古寧頭、九三、八二三、單打雙不打,亡村、亡命、遷徙、流離;依然是,村落前不動的風獅。我是湖南人,更是閩南人。我的家鄉是戰地,從充滿生存韌度的村落,找到一座島嶼的戰鬥性格。」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