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野集述─后沙村
壹、后沙村由來
后沙村位於金門島北海岸中間點處,與瓊林、嚨口、后盤等村落為鄰,距離各約一公里許,東眺太武,南望雙乳青山坪,北臨后江灣,村緣距海不足百公尺,由海岸四望,東自浦邊岬角、中蘭灣,西至嚨口、古寧頭林厝海灘,均歷歷在目,而北方正是大嶝、小嶝諸島,更遠處即是中國大陸的南安、同安縣境,雙方距離亦僅十公里之遙。為金門單一姓氏傳統聚落,村民皆姓許。闢建之初名「后倉」,蓋因開基始祖少闢公於宋末遷來浯洲(即金門)時任倉吏,並於此定居,故而取名「后倉」《縣志氏族篇》。宋代於全國各地設常平倉,其收納糧米之場所曰倉場。常平倉之設立旨在平穩物價暨救災濟貧,與義倉類似。倉吏即是倉場之管理員。「后倉」者即后有倉場之意。「后倉」之村名何時更名為「后沙」不得知,惟縣志土地志方域篇述及明圖里已稱「后沙」,由此推斷,本村在元明之際,即已更名為「后沙」。「后沙」者即后有沙地之意,今本村北西二側皆為沙地即可為證,是因地形地貌以命村名也。
貳、地景資源
聚落的配置為早期自然成型的聚落,有八百多年歷史,整個聚落在配置上以各房宗祠為中心,依地形聚落面向「天窗堀」的水塘一般稱之為「魚池」,位於本村的東側,是本村地勢最低之處,原是后沙溝的下游,聚落採用「坐西北朝東南」的方位,整體形式是南北並列平行,形成自然而嚴密的防禦性。人和自然、土地的關係是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本村有山又有海,所以自古以來耕農、漁撈、養蚵便是本村最主要的經濟活動。大白菜、冬瓜、苦瓜、西瓜、蕃茄成為本村的名產。在公共空間方面除了民居房舍之外,本村尚有宮廟二間、家廟兩間,是村民精神信仰之所託。為「鎮南宮」,座落於本村南側,坐北朝南,故曰鎮南宮。另一間是位於出海口的水尾宮。宗祠原是各房各自私有,唯至明末皆已傾毀不存。現有二座宗祠是民國以後所重建,長房、二房、三房、四房族人合建一座,俗稱「下祖厝」(大宗);五房族人獨建一座,俗稱「頂祖厝」(小宗),每年清明、冬至都由族人輪值「做頭祭祖」,並藉以共議族中大事。交通動線后沙傳統聚落位於環島北路附近,可搭乘2、5號公車前往。建築形式房屋建構以閩南式傳統建築為主,多為「一落二櫸頭」「一落四櫸頭」或加蓋「突歸」「護龍」的三合院,另有少數「迴向」、「三蓋廊」、「大六路」(型制較小)的建築。居民生活方式以老人家居多,大部份是務農與老師、警察、公務員等,年青人大都去台灣要不然住外鄉,這幾年來有幾戶年青人舊屋翻新陸續搬回聚落居住。空間的變遷(一)修建防空洞:「八二三炮戰」金門各地慘遭中共炮火蹂躪,之後又有「單打雙不打」的炮宣彈肆虐,為了維護居民生命安全,於是在「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經費的支援下,島上各村落皆廣建防空洞。(二)鄉村整建:首先是拆除零散分佈於村中各角落的豬舍,另外擇地在村落外側集中興建牛舍豬舍,繼則拆毀村旁露天的野廁茅坑(野廁茅坑是早時男性居民如廁方便之場所,亦是農民收集人畜排遺以做為農作物水肥的溷坑),另建公廁兩間,改善了環境衛生與觀瞻,昔日臭氣飄散,蒼蠅嗡嗡飛繞的日子終於有了改善。(三)土地重劃:民國75年10月,后沙農地重劃,於是整片田地地勢平坦了,田埂小路被水泥界樁所取代,單位面積平整擴大,水塘減少但卻擴大浚深,農路筆直寬敞,祖先塋墓遷葬,原有田坵自古以來因地勢地形位置而命名的名稱界線卻模糊了。
參、鄉野傳說
(一)普庵佛祖
今泉州石龜許厝鄉,在唐代時為許、王二姓所聚居,因風水之爭而結怨,後王姓有名操江者,因武功顯達,欲雪前恨,遂藉故帶領兵馬企圖剿滅許姓全族,所幸當時許家有一位耆老,人稱「普庵公」,得到這不幸消息,自知不足以抵抗,只好作消極準備,乃趕快召集全鄉人丁,將家裡一只大陶缸當場擊破,恰好裂成碎片四十九塊,剛合於參加會議人數,便令各人撿拾一塊破缸片,隨帶在身,四散逃命,不論本人或其子孫,他日有緣復會,作為自家人團聚標記,結果,許家族人各處僻居,均有成家聚族,因感念當日之恩,皆供奉普庵公塑像。今日所有他鄉許姓,而與石龜許厝昭穆次序相同者,大抵就是當時逃避繁衍的支派矣!
王操江兵臨石龜許厝時,許姓族人早已逃避一空,一無所獲。後經得地方紳士出為調解,並對操江進言曰:「有千年石龜,無百年操江」。應適可而止,勿結深怨,貽害子孫。操江果悟,不為己甚,始撤兵而去。過後安定,許氏族人子孫才陸續歸來,重興故業,分支他地許氏子孫亦繩繩繼繼,世代相傳,遂形成今日晉南一大巨族,亦塞翁失馬也。本村鎮南宮供奉普庵佛祖,其原因在此。《長房家譜》
(二)將軍爺流汗
許盛父魁春出海捕魚死於異鄉,以魚網索綑棺,就地葬於崇武獺堀,不意該地竟是風水吉穴,民間有「一穴三提督」之說,而葬許父者不知也。其後該地又有他人墓葬,位置即在許父墓壙之上,數十年後,許盛因功顯貴,欲覓父屍改葬,卻遍尋不著,乃奉請本村境主魏府將軍神像暨乩身前往協助,至獺堀竟直指其地,初掘一、二人皆達官貴人之柩,獨不見許父之棺,當眾人正懷疑魏府將軍之法力時,卻見魏府將軍塑像金身之臉部,汗水涔涔而下,因指示再掘,果然在最深處發現被魚索綑繞之棺木,是即許盛之父棺,至是,眾皆信服,獺堀附近之民眾,因見魏府將軍神威顯赫,立召木匠仿刻將軍爺之形貌供奉膜拜。(鄉老傳述)
(三)將軍爺顯靈
傳說:民國三十八年,中共原預定由后沙瓊林海岸登陸攻打金門,把金門島切成兩半,但因將軍爺顯靈,刮起陣陣強風,才把中共的運兵船吹到古寧頭,使當地百姓免於戰亂。各地之善男信女相信將軍爺極為靈驗,故香火鼎盛。《葉鈞培:金門辟邪物》
(四)將軍爺的金剛指
本村境主魏府將軍,原是唐牧馬侯陳淵身邊的部將,死後為神,金門不少宮廟崇祀之。而本村將軍爺之雕像造型與他村不同,青面紅鬚,容貌威武,左手食指中指合併直伸,另三指互扣,左臂伸直置於右膝內側,雙眼圓睜作怒目而視之狀,為何如此?傳說當年曾有某一瓊林大官之墓園石柱,正豎立於本村鎮南宮之正遠方,將不利於吾村居民,將軍爺為了庇護本境子弟,乃施展法力,直伸左手二指,隔空使力,硬是將該石柱擊斷,後重塑金身,即今日之造型。而歷年神像彩繪新裝時,將軍爺左手食指、中指指尖皆不易上漆,或漆枓不數天即掉落,十分神奇!(鄉老傳述)。
(五)許百萬
都督許公盛,微時,貧不能治生,大為鄉族所厭苦。或食以毒蛇,至中途,渴欲絕,走入祖廟,吸膽瓶水,水故有沈斃蜈蚣,莫知也。而世稱蜈蚣可辟毒。明日、眾訝無恙,則群擊之,得族人婦擁免。殆建殊勳,鎮南贛。先是來鎮者,前後死,僉為之危,公無吝。方上任,偶見照壁畫獸甲作金色,目閃閃如有光,立掘毀,乃多窖金,表奏,以原金賜之。人稱許百萬。後假歸,重報匿免婦,韓信漂母有以也。《浯洲見聞錄》
又俗傳窖金九十九萬兩,表奏,帝嘉其不私匿巨金,加一萬,以足百萬之數賜之。《金門先賢錄 第三輯》
(六)米籃葬母
許盛少喪母,赤貧無法營葬,偕乃兄乞援於舅家,給銀三兩,使購薄柩以葬,盛私謂兄曰:款僅足購棺材,而埋葬之石灰無著,曷不攜款赴賭窟一博,企贏得多少以購石灰。卒將該款輸光,遂將母屍殮於舊米籃,兄弟深夜舁至海濱土丘。忽風雨大作,米籃暫置地上,兄弟逃雨匿村下,及雨霽出視,丘上已積土如墳狀,兄弟略加整理即潛歸。他日舅氏詢及葬事,乃導至土丘,誆以已張羅安葬矣。舅氏固諳堪輿,一見其墓,歎曰:「是穴乃米籃穴,倘能以米籃代木棺,子孫必極富貴。」兄弟以為舅氏洞悉其狼狽狀,跪地吐實請罪,舅氏喜曰:「乃汝等之福。」遂不加責焉。《金門先賢錄 第三輯》
(七)石板晒翹
盛幼時受鄉里欺侮,及顯貴,旋鄉祭祖,顧謂族人曰:「祠堂階石本平直,緣何彎曲上翹?」族人附和之。或曰日晒所致,盛曰:「諒為麻雀踩踐所致?」族人唯唯。盛乃謂:「世態炎涼!焉有石板能晒翹?幸勿勢利,以人廢言,以人建言。」《金門先賢錄 第三輯》
(八)贈屋報恩
許盛幼時失怙,常遭鄉族白眼,唯二房一寡婦李氏,盛稱為六嬸婆者,時加庇護。及盛稍長,六嬸婆資助從戎,故盛感戴其恩德,錦旋時,即為六嬸婆營建住屋一棟。《金門先賢錄 第三輯》(據鄉老傳述,六嬸婆者係五房大六路之老婦,非屬二房。)
(九)后沙風獅爺
據說:鶯山宮朝向正對后沙村,造成后沙風水的破壞,所以后沙村立一風獅爺,朝向鶯山宮以化解不吉,後來六甲人士又立獸牌以對抗後沙的風獅爺,沒想到獸牌被偷走,所以六甲的人,決定立「石將軍」以對抗后沙的風獅爺,相傳石將軍手持弓箭,用箭射中后沙風獅爺的左眼,使后沙風獅爺受傷頗重。后沙的風獅爺現已不見,有的說在池中,有的說在營區內,因現在無法找到后沙風獅爺,所以無法對照風獅爺的左眼是否真的被射傷。《葉鈞培:金門辟邪物》(鄉老傳述,后沙風獅爺立於港尾近海處,高如成人,雕工較粗糙,頗有靈異,民國38年後即告失蹤)
(十)后沙鐵扁擔
本村的農地、蚵田皆與瓊林為鄰,昔日瓊林(大厝一帶)人多勢眾,常仗勢欺人,欲奪占后沙的田地與蚵石,雙方結怨頗深,后沙人不畏強暴,常與之車拚,械鬥之事時常發生,雖屢吃虧,卻不屈從,據聞瓊林大厝居民曾計議,欲血洗后沙,幸經同村樓仔下長老說以利害始作罷。當年除后沙外,高坑、西浦頭亦常遭鄰近村落欺凌,但皆表現威武不屈的硬頸精神,時稱「鐵扁擔」。(鄉老許朝陽口述)
(十一)后沙一件舊棉襖,賣一盤金一盤銀
傳說中許盛顯貴後,出資建家廟,家廟落成,返鄉祭祖,為使報恩不遺漏,遂盛了金銀各一盤置於供桌上,對族人宣稱: 「若誰對我有恩情,請將金銀取回」,語畢,有一老者手拿一件舊棉襖,置於許盛面前並拿走金銀,許盛詢問緣故,老者說:「 這件棉襖,是你小時候穿的,破了,是我幫你補的,一補再補,補得這件棉襖足足有十三斤重了。」許盛一看,正是他小時候穿的那件棉襖,一秤,果然是十三斤重!許盛馬上就秤了一盤十三斤重的金、一盤十三斤重的銀,送給這位老者。這就是傳說中的「后沙一件舊棉襖,賣一盤金一盤銀」的由來。《唐蕙韻 金門民間傳說》
肆、結論
金門有大大小小的自然村很多,剛開始感受不到村莊的活力與可愛,但當我們有機會傾聽各村落的人,在土地生活中一草一木的片段。使我體會對自己村莊的瞭解、關懷與期盼。因真情流露,投注我們的關心,使我們聚落更加健全、更強壯。希望現在各村落都有人一起記錄,寫下村莊的歷史,給予小小朋友認識自己的家族、這塊土地。經由傳承,村落才會更加茁壯。《蔡容英 故事城堡-田浦城之集體記憶》各村落有很多故事與傳說流傳著,希望各社區都有年青人與耆老一起把空間記憶書寫下來,以保留聚落的靈魂,讓它永續傳承。
(本文感謝后沙村許明義先生提供聚落口述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