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巴斯遊記
‧印象中的倫敦
第一次聽到「倫敦」這兩個字,應該是那首「倫敦天橋塌下來」的童謠吧!只覺得有趣。大家魚貫的鑽過兩人用手搭建起來的「天橋」,天橋隨時都有可能塌下,網住那要穿過的人兒。當時,「倫敦」只是個陌生的名詞,它代表什麼?一無所知。
再次對「倫敦」有進一步深層的認識,應該是讀到高中的英文課本吧!猶記得有那麼一課是這樣寫的:有一個旅人來到倫敦,因為人生地疏,再加上大霧瀰漫,不辨西東,所以向一路人借問路途,熱心的路人帶引著旅人穿過大街,繞過小巷,即刻就尋得目的地。最後當旅人向路人道謝之時,才驚察到那路人竟是一位瞎子。生動有趣的故事內容,讓尚未踏出金門這塊土地的我,對「倫敦」有了較清晰的輪廓印象。它是一個霧都,是一個終年濃霧瀰漫的城市,是一個倫敦人閉著眼睛,也瞭如指掌的地方。
‧第一次到倫敦
經過漫長的十多個小時飛機航程,我們一群人終於踏上了那咫尺天涯的倫敦。出關的閘口前,仍如巴黎戴高樂機場般,大排長龍的隊伍蜿蜒著,這就是歐洲人共有的處事風格吧!
搭上迎接我們的遊覽車,我瞪亮了眼,瀏覽著第一次親近的倫敦,空氣中飄著絲雨,髒亂狹窄的街道,灰濛的天空,但見行人匆匆,黑色、灰色、白色是他們穿著品味的多數,孤寂的身影不時從眼前浮掠而過。兩旁住宅前的盆栽牆花裝飾,在原本灰暗、淒冷的氛圍中,讓人燃起一股靜謐恬適的感覺。這是我第一眼的倫敦。
車子彎來拐去,豎立在路旁的紅綠燈,有著鄉野小鎮的感覺。看不到台北萬「車」蓄勢待發的景象,也沒有紅綠燈標誌高高懸在頭前的盛況,有的只是人車交織穿梭的畫面。在車與人的互動上,除了靠左與靠右行駛的不同外,這是一個有著與巴黎諸多類似的城市。
‧倫敦地鐵
未到倫敦,就曾聽過倫敦地鐵。據說發生在倫敦地鐵的爆炸事件,就是當今赴英國前,必須先經過繁瑣英簽手續的導火線。在經過多日的倫敦地鐵探索後,第一次坐台北捷運的感覺,終於有了共鳴的回應。密如蛛網的倫敦地下鐵,與台北的捷運相比,後者只能稱是剛萌芽的秧苗,仍有無限發展的空間,而倫敦地鐵就如臉上佈滿了歲月風霜的老人。
已有百年歷史的倫敦地鐵,狹窄的車廂與沿途車窗外的一片漆黑,讓人不由得要想起阿嬤獨睡的房間,是那麼的幽深與樸拙,相較台北捷運的寬敞明亮、清新亮麗,倫敦地鐵顯得遜色多了,它只能算是位素樸厚實的默默耕耘者,終日矻矻不息的工作著。
逢到假日,台北搭乘捷運的人潮不減,列車照常行駛。倫敦地鐵則不然,逢到假日就多線停駛。欲搭乘的旅客得先做好搭車轉車的行前準備功課,否則「此路不通」的困擾,將是壞了你休假出遊好興致的元兇。
倫敦地鐵的購票方式,是採計日方式,不似台北的計次方式。人手一卡,進站出站的人潮絡繹不絕,有時通關機器忙中有亂,讓你不得不杵在原地,進退不得。羞紅的臉龐,也道不盡窘態於萬一,所幸一旁的服務人員即刻就會為你排除困窘,讓你安然過閘。沒有一絲懷疑的眼光,也沒有一句盤查的口語,這是倫敦溫馨的一面。
‧倫敦的歌劇和下午茶
未來到倫敦,不欣賞歌劇,就等於空到倫敦;來到英國,不喝喝下午茶,就等於罔入英國。
倫敦的歌劇院櫛比鱗次,上演的劇目各有不同。售票的方式就耐人尋味,因座位的不同,購買時間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價格,甚至是可以議價的。比之在台灣看戲,那穿釘打鐵般的票價,倫敦人給人的就是有較多轉圜的空間。
欣賞到的兩家劇院規模都不是很大,但舞台燈光,佈景卻讓人嘆為觀止。在聲樂上,配上舞台下交響樂團的伴奏,讓台上每位演唱者皆能展現其一流聲樂的歌喉。在佈景上,不論是從上凌空而下的跳水動作,或是群星閃爍的夜空浪漫庭臺,甚至手搖船槳划過湛藍的湖水,每一場佈景,都讓人有身歷其境之感,驚心動魄之餘,不覺要嘆幕後功臣之用心。在場景與場景的交接,更是緊緊相扣,舞台就是一個大轉盤,前景一完,後景馬上旋轉呈現,中間沒有絲毫的脫節。每一場戲從頭至尾,都是一幕幕讓人屏息以待,扣人心弦的生活大戲。讓人在心靈震撼之餘,頗有值回票價之感。
中間休息時段,服務生架起販賣零食的小攤,冰淇淋、飲料、零食應有盡有,再配上穿梭場中叫賣光碟的販賣聲,讓人從幾分鐘前的圖書館安靜氛圍,霎那間墜入菜市場般喧嚷的街景,讓我不覺莞爾一笑,原來英國人在展現其社交禮儀之外,也有其風趣搞笑的一面。
喝下午茶好像已成了英國人的嗜好,與他們的飲食習慣應該不無關係。簡單的幾片麵包或一個三明治,頂多再一杯咖啡,就是他們一天的午餐。吃得簡單而方便,難怪英國人要在餐後幾個小時喝喝下午茶,除了補充體力外,也可以趁機放鬆一下緊繃的工作情緒。
小小的一間廳,陳列著溫馨舒適的桌椅,輕聲細語的氣氛下,談不上講究的茶具和可口的小點心,卻讓人有著恬靜舒暢的感受。談談心底的陳年秘密,吐吐生活的柴米油鹽苦水,沒有人會在意你那多舌的唇齒,更沒有人會嫌惡你久留的存在,這兒是抒發情緒的好地方。
‧倫敦的食物與物價
未到倫敦,就耳聞其物價之高,正如英鎊之居高不下。來到倫敦,方知耳聞不如親見,一個三明治索價要台幣一百多元,一碗只見豆芽菜的味噌拉麵也要近四百元,礦泉水、飲料,更是台灣的數倍之多,讓人在掏腰包之際,不覺要掐指盤算,錙銖必較起來。
逛一遍超市,魚肉生鮮、蔬果麵包、罐頭調味、……等等應有盡有,但餐館內烹調出的食物,不是淡而無味,便是焦黑堅硬。烤過的食材,沒有醬汁的潤澤,外表一層炭黑,實在讓人瞧不出有什麼食的價值。即使是一個食慾良好的人來到英國,瘦身減肥是必然的趨勢,因為英國有著挺差勁的廚房烹飪技術。
台灣是個美食的天堂,中國更是世界上擅於烹調的國家。但四處美食當前,卻還有很多挑嘴者挑東嫌西,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也。英國食物雖然讓人難以下嚥,但滿街的胖子,隨處可見,望著他們那腦滿腸肥的身軀,渾圓肥厚的背影,讓我不由得要懷疑起他們對食物品味的選擇,是不是只要是食物,就都不拒口?
‧倫敦的夜店
白天的倫敦是繁忙的。摩肩接踵的地鐵人潮,像極了台北捷運過江之鯽的旅客。衣冠楚楚的紳士、打扮入時的上班族,讓我感受到他們每天面對工作的壓力。甚至連頂著一顆怪異頭髮的無賴,在身上刺青、在唇上吊珠穿環的嬉皮,也讓我感覺到他們對生活壓力的無奈與頑抗。
入夜的倫敦是詭譎迷人的。酒吧夜店一間間的開業了,五彩閃爍的霓虹燈,把整個店面裝扮得像嬌嬈的神秘女郎,讓人有一窺其面貌的好奇。門口手捧玫瑰花販賣的服務生,更讓人有著一絲邂逅愛情的遐想。打扮得像兔女郎的女孩,穿著時髦清涼的辣女和穿戴整齊的彬彬紳士,是這場宴會不可或缺的主角。屋內是秘不可測的禁地,屋外則是人手一杯,有的併肩站著,有的面面相對大聲聊著、喝著。每個人的臉上都是神采奕奕的,情緒是興奮高亢的。
越聊越大聲,越喝越忘我,最後在酒精的作祟,浪漫迷人氛圍的催化下,脫序的行為開始上演了。有的高歌大叫,有的縱聲嘶吼,有的駕車狂飆,為這原本靜如湖水的倫敦夜,激起了一圈又一圈的波濤浪花,這才是倫敦人的真正本性吧!
‧巴斯城的哀與美
巴斯城濱臨亞芳河,是個倚山坡而建的城市。中古世紀的建築,讓人找不到一點現代建築的前衛氣息。綿延蜿蜒的的群棟建築,像極了中古城堡的圍牆;寬闊雄偉的獨棟樓房,櫛比鱗次的窗戶,讓人不覺要遐思起住在其內的人們,其生活共同體的感受。看不到孤獨低矮的簷屋,巴斯人應該是不喜歡獨自閉門生活的吧!高聳的教堂尖塔,碧藍的天空環繞著朵朵白雲,那應該是耶穌天使眷顧的天界吧!廣場上,木造的長椅上,人們或坐或倚,大家屏息聆聽著街頭藝人的表演,不論是樂器的演奏,還是魔術表演,或是騎上了特製的腳踏車就能贏10英鎊的遊戲,都為這悠閒自在的巴斯城增添了些許熱鬧的氣氛。
街道上,鮮艷多彩的盆花四處垂吊著,告訴著我巴斯城是個懂得裝扮的少婦;車站牌旁,伸直兩腿席地就坐的候客,讓巴斯城在熙來攘往人群的煩擾中,展現出其輕鬆放任的自我。處處可見的五彩豬塑像,又像在向過往遊客訴說著巴斯城那段哀怨的歷史:年輕的王子因為得了痲瘋病,被父王摒棄至巴斯城養病。一日,王子看到身上罹患皮膚病的豬隻,在泥漿裡打滾後,皮膚病竟然不藥而癒。最後王子也學豬隻把病治好了,終於得返國家繼任王位。從此以後,豬隻成了巴斯城人人稱頌的偶像。從其迷彩而結實的豬身,即可知其活潑與戲謔的天性。
‧英國佬
自有記憶以來,英國的紳士、淑女穿著,一直在我的腦海中留下美好的印象。不論是淑女的束腹塑身蓬鬆裙,或是紳士黑色的燕尾服,道盡了英國是個重視社交禮儀的地方,是個講文化,有風度的國家。
但此趟眼見耳聞之後,竟大失所望。學校小朋友對來訪的賓客,竟毫無友善的表示,更遑論要他們向來賓說聲:「歡迎」、「來賓好」了。從小的學校教育就如此漠視禮節的培養,也難怪長大成人後,在火車上會有高談闊論、大聲喧譁,無視於其他乘客存在的輕狂舉動了。傲慢自大、冷漠輕狂,是我為大多數英國人所下的定義。「英國佬」之名,可謂名副其實。
當然,熱情友善的也不乏其人,有的主動釋出善意,要為我們拍照;有的知道你在拍照,特地配合擺出優美姿勢,讓你捕捉入鏡。讓人在心領神會之餘,備感體貼溫馨。
‧一趟心靈的撼動之旅
旅遊是身軀的舒放,更是心靈的饗宴。它讓人在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瑣碎生活裡,得以擺脫庸庸碌碌的繩索牽絆,也讓人在喘不過氣來的工作壓力下,獲得釋放過多負擔的機會和空間,所以我喜歡旅遊。每一趟旅遊,只要肯用「心」去感受,用「心」去體會,那麼處處是美景,時時是良辰。
一趟用「心」感受的倫敦巴斯之旅,讓我得以用「新」的腳步,用「新」的視野,用「新」的心思,再重新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