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一段消失的家族史

發布日期:
作者: 李丕贊。
點閱率:6,914
字型大小:

近年來金門縣政府大力推動研究金門學,在一群文學創作才子的努力下,有關金門歷史的文章書籍逐一出版,讓我們這些生於金門、長於金門的出外人讀來份外親切,有我們小時候即耳熟能詳的傳說故事,也有從未聽聞的歷史人物事件,更多的是從生活記憶中對照領悟的原來如此。

歷史需要文字的記載才能傳於千秋萬世,可惜先人或因識字教育的不普遍,或因歷經戰亂,生活朝不保夕,有關金門早期的文字歷史流傳實在有限,部份口述的傳說,又無從驗證,甚至張冠李戴,以訛傳訛。

有關金門歷史的正式文字記載,目前僅可追溯自明朝隆慶二年,洪受所著的

【滄海紀遺】,至清朝道光年間,始有林焜熿、林豪編纂的【金門志】。民國十年,劉敬據以主修為【金門縣志】。四十七年至七十六年又由郭堯齡等人修訂了四次,然而有關明朝之前的金門歷史記載,實在有限。

 根據許維民老師所著【走訪金門古厝】,書中整理了先民遷浯開發歷史的一些重要時間事件:

1.唐德宗貞元20年(西元804年),陳淵率十二姓:蔡、許、翁、李、張、黃、王、呂、劉、洪、林、蕭,於浯州豐蓮山牧馬營田。

2.五代後唐明宗長興四年(西元935年)浯州隸屬於同安縣。

3.宋神宗熙寧二年~元丰八年(西元1068~1085年),浯州始設都圖,共十一保,176村。

4.明太祖洪武二十一年(西元1388年),二月置金門守禦千戶所,始稱金門。

5.明世宗嘉靖卅九年(西元1560年)漳賊林三顯勾結倭酋阿士機從料羅登陸,肆虐五十餘日,金門村舍為墟。

6.明桂王永曆四年(西元1650年)鄭成功占金廈兩島。

7.清聖祖康熙二年(西元1663年),清兵入金門,毀城遷界。

8.清聖祖康熙二十二年(西元1683年),島民遷內地者,漸返故土。

9.民國四年(西元1915年),金門設立縣治。

從小對於自己李姓家族的歷史即存有強烈的好奇心,卻不得其解,經由閱讀金門學各方學者整理的專書,相對印證自己的家族歷史,可惜仍有諸多未能連貫,僅就自己目前整理所知的部份,為文記下,供大家參考。

 楊樹清所著[金門族群發展]一書中,陳淵所率的開浯十二姓氏,至今其後裔均不可考。目前金門大部份姓氏家族的開浯始祖均只推論至元朝或明朝期間,綜整金門李姓宗族的四大主要族群如下:

[銀浦李](古寧頭李)

古寧頭南北山的李姓族親最為龐大,其開基祖李應祥是於明朝永樂元年(西元1403年)因避靖難之變遷於浯州烏沙頭,後娶古寧張氏女,定居繁衍。為目前金門李姓之大宗。其支派分衍水頭、小徑、復國墩及烈嶼青岐。

[三山李](山西、山后、山前李)

西山前也是一個李姓家族的聚落,其開基祖李顯宗是於明朝初年從山西遷往西山前定居。其支派分衍田墩、南安、東山前、前山前、官澳。西山前人於清嘉慶~光緒年間,前往新加坡開設九八行(批發行),經商致富,衣錦歸故里,建造華屋巨宅,保留至今。

[后浦李](金城李)

清朝咸豐年間,李遇春避洪揚之亂,自漳州挈春來浯,居后浦大街,清末又有李志師遷來,亦居后浦。

[李厝李](水頭李)

依據金門縣志的記載,金門縣金城鎮前水頭,原名[李厝],是先祖李良亨最先開基,根據李金生所著【金門歷史建築的故事】書中記載,『早於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即有「水頭李」始祖李良亨遷居同安「奈厝社」,再由同安遷居水頭村內中界一帶。』,根據查證「奈厝社」即是[李厝],故遷居金門後所居處亦曰李厝,即今日之前水頭。

前水頭李氏家廟堂號隴西衍派,門前對聯流傳著,源出山西支分奈社(奈社即李厝之意),依據楊樹清所著『金門族群發展』書中考證,福建同安的東園原名李厝,有可能即是先祖遷來之處。

如今水頭村已是多姓氏共同居住的村落,有後陳的陳、吳、王、鄭、嚴姓家族,上、中、下界的葉、黃、李、蔡、林、白、蕭、周氏家族,而以黃氏家族為最大家族,約佔全村人口的70 %。

黃氏先祖仲卿公是於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抵金,在前水頭設帳授業,是李氏家族的私塾老師,傳說中這位老師相中了村內的一塊風水地,央求李氏准予將其先人遺骨遷入,而後即枝開葉盛,成為水頭村最大姓氏。

現居水頭的李姓人家,部份是清朝時分支來自古寧頭,其兩位開基祖的牌位亦寄嗣於水頭李氏家廟,而真正的[李厝李]至今卻只有我高祖父這一脈留居水頭。由於缺乏文字記載,父執輩對於先祖的歷史亦所知有限,叔公過逝後,堂叔自其家中找出了一本【前水頭李氏族譜】,是清朝光緒年間所撰寫,雖遭蛀蟲啃蝕,多所缺漏,幾經拼湊,終於把家族歷代成員的樹狀圖給拼湊了出來,族譜記載的年代是高祖父(李耆升俗名九掽)那一輩,當時同一耆字輩的族親堂兄弟就有四十六位,家族成員應不算是小數,何以至今僅有高祖父這一脈留居水頭,其他家族成員如今落腳何處?這也是我寫下本文的用意,希望誠心歡迎海內外宗親返鄉認祖歸宗。

查閱金門縣志,記載著清聖祖康熙三年(1664年)清兵曾經為了圍剿反清復明的鄭成功,大破金廈兩島,焚屋毀城,將居民遷居內陸,至康熙二十二年,居民才再度回到金門,想必這也是家族成員失散的一個年代。

自古金門本是大陸東南邊陲的一個蕞爾小島,是避亂暫居的地方,島上資源有限,生活不易,又是幾經戰亂及盜匪侵擾,因此家族遷移內陸或是遷居他處謀生乃是不得不的事,可惜相關的歷史記載實在有限,成為一段消失的家族史。

根據清朝光緒年間[奈社李氏族譜]的記載,當年族譜的編撰是依據前水頭李氏家廟供奉的祖先牌位來考據,由於家廟曾經因為戰亂而被燒毀,部份世代祖先已不可考,故而族譜的記載也是有所遺漏,尤其是元朝時代的部份。

記得小時候也曾聽我祖母說過,國軍部隊退守金門時,進駐李氏家廟,就有伙房兵把我祖先牌位拿去當柴火燒飯,幸而被祖母發現,搶了回來,卻不知被燒掉多少。

李氏家廟奉嗣的祖先牌位中主位註明遷浯始祖李良亨,原北京大唐宣府護衛加授特進光錄大夫左右柱國,諱良亨,號得亮,夫人顏氏。族譜開頭即寫著不知幾世至欽顯、欽耀等公,但我祖祠神位以欽顯、欽耀為二世故以二世例之。如果大唐宣府護衛加授特進光錄大夫左右柱國是指唐朝的官職,那麼本人推論遷浯始祖有可能是唐朝陳淵牧馬時期遷浯十二姓中的李姓祖先,跟金門縣志記載的李厝李於元朝初年遷居金門,這中間似乎又跳過了宋朝,這點實在是令我不解。而金門縣志亦是清朝時期所編撰,再早的歷史就難以查考。

『李厝李』最初遷居金門歷經幾世已不可考,有祖先牌位可追溯的已是明朝時代,明代是我先祖最為榮耀的年代,傳說當時的李氏家廟是七進的輝煌大厝,明末清初戰亂時期被燒毀後,當時留在金門的前輩人丁及財力有限,僅能就剩餘材料,勉為重建為現今之所見之模樣,不過由家廟的廣大地基仍可想見其當年的宏偉。

明朝時代,金門的文風鼎盛,人才輩出,入朝為官者不在少數,依據家廟中祖先牌位的記載,先祖也有四位曾經入朝為官,其中:

1.二房三世祖李煌,號雲彩,弘治十七年甲子科舉人,任山東州府嶧縣教喻正堂。

2.二房四世祖李明宗,號愨叟,登隆慶元年丁卯科舉人,累恩奉政大夫,任江西九江府同知。

3.二房五世祖李順,字次稽,任考選州司馬。

4.同為二房五世祖李雍,號鰲成,登萬歷三十一年癸卯科舉人,任南京淮安府邳州宿遷縣知縣。

可見明朝當時[李厝李]家族之榮耀,先祖李明宗留有官墓祖墳位於現今吳稚暉紀念亭的西南方,可由現今四海飯店的後方小路進入,墓碑上僅刻有皇明二字,墓前有石手案、石池、石馬、石羊、石燭,至今保持完整,唯獨花崗石材仍因年代久遠有點風化,墓前有花崗石板鋪成的道路,稍東原有石坊,上題云[白雲鄉],墓坊於民國四十年代被國軍拆下當建材。其刻有[皇明恩奉政大夫江西九江府同知翁愨叟李公暨配宜人許氏墓道]的墓道碑,原立於前水頭村54號宅邊,歷代相傳此碑在昔日亦為下馬碑,文武官員經此需下馬徒步入村,不知何年被人給取走,目前豎立於金門縣文化局門口的碑林中。其趺座仍置於水頭村49號宅旁。

李明宗之曾孫李應鶴之墓位於水頭村前山,墓前亦有石馬、石羊、石柱,雖無記載是何官職,但亦是官墓的形態,其中有一匹石馬於中共砲擊中被打斷頭部,另一匹石羊沒有羊頭,有著一個有趣的傳說,相傳這石羊有天化身真羊跑至鄰村偷吃農作物,遭人捕獲,被宰來吃了,而其羊頭煮著煮著就變回石頭,故事的真相不可考,然而墓前的無頭石羊頸部切割平整,真是令人稱奇。此二處官墓應可列為國家級古蹟。陳炳容所著[金門的古墓與牌坊]一書中的第四章,即有針對此二處李氏古墓的完整報導。

族譜中記載,在水頭本山留有先祖的十八石墓,皆為明朝以前之祖墓,可惜並未明確刻有祖先名諱,有些先祖記載是葬於大陸福建同安梵天尼姑院后朱厝崙,想必有其宗親後人亦遷居於大陸,希望這些宗親後人如能看到這篇文章,能夠與金門縣前水頭李氏宗親會連絡。

根據族譜的記載,祖先編有十六字的輩份排行:長、志、君、廷、秀、振、耆、英、熙、和、丕、煥、世、炳、嘉、禎。這本族譜的撰寫年代只記載到高祖父的耆字輩,曾祖父、祖父及父執輩均未按照這些字輩取名,倒是我這一輩的堂兄弟才又開始照丕字輩取名,可能是因為這族譜消失了若干年後才又出現,得以接續家族的傳統,也希望能夠找到這些失散多年的宗親,共同分享這一段消失的家族史。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