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會元無起祖厝的福份
─試為?譗爛塗有刺?豃的流傳化訛
「會元天下通,狀元天下福」,明萬曆二十九年(公元一六○一年)辛丑科進士會試首名「會元」、殿試二甲一名「傳臚」的吾邑先賢後湖許獬(字子遜,號鍾斗),就差那麼一點福份,未能「起祖厝」以光宗耀祖,且在本該開始飛黃騰達,人生正英年的三十七歲,一病不起,讓「大星墜地」,「鴻漸山圯一隅」(池顯方許鍾斗傳語),聞者言惜,族人哀痛。
坊間流傳,許會元中舉後,回金門「起祖厝」,那時「山海歸士夫」,意思是說,地方有人中進士後,就可以將鄰近視同己有,霸山佔海,要人有人,要地有地。許會元頤指氣使的徵調民夫作「工人」,一天,近午之時,有一孩童到工地,替代其父工作,以讓返家午餐,當時的工作是在灰槽「搓灰」,為使灰膏搓勻,除用長圓木樁杵外,尚需以腳遍踩,此孩童卻著鞋下槽,臉有輕色,許會元一見奇之,問為何著鞋下槽,孩童應說驚「爛塗有刺」,會元一怔,滿臉赧赧愧色,除嘉勉該孩童不畏權勢,正氣凜然,並即時停工,令孩童速速返回,以免家人盼望。這位勇敢機伶的孩童據說就是明天啟二年(一六六二)壬戌科進士陳昌文(古區人,字清時,號伯武,任南京刑科給事中,著有治聲。人均以陳刑科稱之而不名),是一個很生動,且引人深省的故事,「爛塗有刺」也成為惕聲十足的俗語話,一直在口語間流傳。
這個故事突顯了少年陳刑科的勇敢,機智,卻塑造了許會元橫行鄉里的土豪劣紳惡霸形象,就許會元為人個性,與嚴峻狷急,痛繩人非的作風,似乎不盡相容。於情,因出仕而隨意徵工服役,對鄉親無以交代;於理,出仕發跡,既有起祖厝的銀兩,何惜雇工的小小支出;於法,作為進士,竟敢強行徵夫,顯已枉法失當。且古區經官裡、吳厝而後浦南門(明清許氏家廟均僅南門一座,人稱「許祖厝」),應在五里以上,以一髻齡孩童獨自徒步為父替工,與常理不太合。許會元在世三十七年中,金門許氏不曾有修建宗廟祠堂的紀錄。尤有進者,許會元三十一歲中進士,即選為「庶吉士」明史選舉志「會試第一為會元,二三甲第一為傳臚」,「庶吉士讀書翰林院,選進士文學優等及善書者為之,三年試之,其留者,二甲授編修,三甲授檢討」,「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庶吉士始進之時,已群目為儲相。」三十五歲大考散館,正式授官,三十六歲因思親乞准回鄉,三十七歲六月十五日不幸病逝,在世匆匆,應無暇興「起祖厝」之宏議,且「以望雲成病,遂歸子舍,宦囊僅數十金,悉分惠戚屬。」(池顯方語)回金門時已是「空囊素手」,應無餘銀可供支用,「溫清之暇,即與諸弟商略古今,而歸之道學,丙夜無倦,乃病日劇。」一代賢儒,宰輔之志未竟而遽然崩逝,彗星殞落,痛失英才,可哀、可痛、可惜。「爛塗有刺」傳說的主角,該不是許會元。
明正德十五年(一五二○)九月,許福字堯錫,號西浦,嘉靖十四年(一五三五,乙未科進士)在未中舉前即奉父命倡修族譜,譜成撰「珠浦許氏族譜序」除詳述修譜之重要與始末外,特別提及「至於因舊址以營祠堂,拓募田以供歲事」兩心願,期盼「又有吾子弟之光祖者而廣斯譜之意也。」此「舊址」指的是許氏由「丹詔」來居住的後浦「後塗山下」故宅,當時想要蓋祠堂而力有未逮,到十一年後的嘉靖十年(一五三一)許西浦中嘉靖七年戊子科舉人後的第三年,在其「珠浦許氏建祠堂小引」(籌建啟事)指出「吾家舊有祠堂,廢而遷于此,歲久不葺,大懼無以敦夫三道者(指尊祖、敬宗、睦族),三道不立,家將無以為家,矧曰族之望呼?是用虔告我諸兄昆弟,凡有力而好義者,各由意願,量出貲費。」經此登高一呼,族眾翕從,據其侄十世孫許大用(號東湖,生員)嘉靖十二年「珠浦許氏族譜祠堂記」記述「我始祖來自丹詔,卜築於後塗山之下居焉,歲久頹圯,故址猶在,嗣世未克有祠堂之建……傳至九世十世孫子,振振厭簡陋,始有興建之議。……謀我叔父九世孫福,諸長老是之……乃於辛卯年二月吉日,徵工僦工……夏六月訖工。」由此推索,許氏原有祠堂乃係祖上故址,至嘉靖十年夏六月,才在九世孫許福,十世孫大用等倡議下祖厝新廈竣工,距許會元中式,早了七十年,此時許會元自是無緣躬與盛事。
許氏祖祠建後,直至二百年後的清康熙五十八年始再重建,據十五世孫許觀海(字伯仲,康熙五十九年(一七二○年)庚子科舉人)「珠浦許氏重興祠堂序」記述珠浦許氏「自前朝嘉靖辛卯年,重興祠宇,越今百有餘載矣···厥後海氛不靖(指明鄭抗清、海盜倭番滋亂不斷),子侄播遷,巢毀卵破,桑梓之邦又無棲神之所矣。」康熙五十七年(一七一八年)戊戌,都督僉書許 華(字伯玉,號璧齋)時任水師後營遊擊(駐廈門)偕族人濟之、和之(監生)昆仲共倡重興祠宇,越明年己亥八月告竣。此時距許會元崩逝,又一百一十八載。自明嘉靖重建祖祠至康熙五十八年近二百年之間,再未有任何修建祖厝紀錄。許會元無福參與,已真實呈現。被訛為「爛塗有刺」主角,自是意外。
「爛塗有刺」在於提醒世人,做人應時存仁厚之心,不可太過,尤對無錢無勢無人偎靠的弱勢族群,更應悉心體恤,有欺人之心,有欺人之意,有欺人之舉,必須防受欺者的蓄勢反撲,再軟弱的人,也有挺起的時候,最好受欺辱的人,當有反擊的本性,心性再好的人,更有保護自己的潛能意識。「爛塗有刺」正可做為世人逾越過份的煞車瓣。這個民間故事的流傳,泉州府也有類似傳說,只是時間發生在許會元之前,原來泉州鄉親在受人欺負壓制,而一時無法回手討公道的時候,常常會出口說不要太過份,要知道「爛塗有刺」,天理昭昭,自有報應的時候。
「泉州俗語故事」描述明嘉靖抗倭名將傅應嘉,有溫姓大人物在其家鄉泉州新門外,錦堂村北面的馬鞍山修建溫氏墓園,傅父受雇為小工,受不合理使喚及剋扣工資,傅應嘉心存不平,一日午間替代其父工作,特著鞋踩泥塗,主人訝異問為何如此,應嘉時十二歲,語帶諷刺回答:「怕爛塗內有刺。」主人就此收歛。
金門早屬泉郡,民情禮俗相近,此二傳說立意相同,同為惕人警世,是否出自同一故事,而鋪陳出生動情節,不得而知,惟年代久遠,就當是茶餘話語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