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颱風夜
一、花台
「辛樂克」颱風來襲,時間有些兒長,整整兩天,滿天雲雨,沒有停止的跡象,且雨出奇大,四樓四坪大磁磚平台排水孔只要被花葉、花瓣堵住加上原本花泥堆積,雨水很快成為水池,整個夜晚心驚的樓上樓下跑不停,穿著雨鞋,撐把傘與天奮戰,之後,想了一個好辦法,把水孔蓋掀開,水流比較快,半晌水逝不見,儘管屋簷雨水仍滴答不已。
次晨;寶兒說是晚他把泥土清除,蓋子蓋好,果真水流順暢,不再積水。對生活常識幾近白痴的我,未曾想到先清污泥,敲敲腦門,是老了吧!站在平台上,凝視玫瑰、桂花、玉堂春、九重葛……,雨這麼大可以撐得過嗎?幸好,風不太大,不然葉子、花瓣撿不完。
二、晚餐
颱風夜,貝兒因學校尚未開學,寶貝二子均窩在家裡,平時不愛女紅、烹飪;這風雨日,冰箱所有能煮能吃的全搬出來,馬鈴薯、紅蘿蔔、青江菜、高麗菜、蕃茄、洋蔥,外加一塊五花肉,放一小匙鹽巴,一鍋清清淡淡,嘴巴喃喃自語:
「好吃,好吃,營養又不油!」,大小兒子看老媽如此張羅,也裝著津津有味,兒啊!拜颱風天所賜,老媽難得如此認真下廚一展手藝!聽著屋外風聲雨聲,想老天爺何以如此生氣?傾全力把雨灑下!屋內鍋碗瓢盆醬醋茶,內外交響,聲聲入耳,一頓簡單的晚餐格外入味。
三、目送
手上捧著龍應台的「目送」,順便播放蔡琴的經典老歌,加上室外的風雨,真叫人想哭,龍應台描述的父親、母親,不都是五十幾歲的人的心思。
當她描述每一幕母親忘卻女兒,與女兒對話的場景,叫人泫然欲泣。過些日子是母親走後第二年忌日,想母親晚年,我多麼輕率,沒有仔仔細細的帶給她歡樂與照應,每回母女相見,也總要奮戰一段時間才會想起與她對坐房內的是女兒們。每回愛問她今年幾歲?有幾個兒孫?母親手指頭數都數不完,二哥說:「平常看她失去記憶,什麼都記不清楚,要請個外傭來照顧她,縣政府派人來看母親的身體狀況,詢問她加減乘除,母親可毫不含糊,答的清楚,縣府人員認為似乎不用請外傭」,兄妹聽完不禁啞然!
頂上白髮,臉上的黑斑、皺紋,混濁的眼珠,下垂的眼瞼,為兒女付出一輩子的青春,暮年經常獨自繞著老屋走動,看著郵差發呆也不清楚郵差到門口的意義,早些年左盼右盼,不就盼望著郵差先生遞上遠方兒女的信箋;母親是這樣日漸消失青春、體力、年華,然後老去!
「目送」裡一篇「如果」,作者寫想起離開三年的父親,如果再給一次機會,會做什麼?會陪他返鄉、陪他坐飛機,一路牽著他瘦弱的手,會等他慢慢喝著牛奶吃著麵包,會牽著他的手,慢慢的……,龍應台文筆好到讓人讀了心虛、慚愧、心酸,目送兒女成長,不再牽妳的手。目送雙親老去,不再噓寒問暖。目送許許多多的背影,目送人生一切緣分,或濃、或淡、或遠、或近。
如何不戚戚?我何曾有耐性陪著母親慢慢的做些事?當母親無意識的收藏瓶瓶罐罐在她床上,我們是何等惡意的將之丟棄,完全沒想到這些東西對母親的意義,近期,常想,如果人生可以重來,選擇住在父母近距離地方未嘗不好,也許錢賺少一點,見聞少一點,知識少一點,或許親情會多一點,鄉情多一點,空氣好一點,心境快樂一點………
四、友人
有一回與好友逛街,假日百貨公司人潮成群結隊,男男女女,我們參與其中,疲累了,落腳角落咖啡館,兩位五十好幾的女人,談到「憶兒時」成長年代的悲苦,父母辛苦的心酸,竟不自覺流下兩行清淚,末了各自擦乾眼淚,尷尬相視,卻彼此了然對方的心思,背景相似的友人,擁有共同記憶,連母親老年景況都如此雷同,心情如鉛般沉重;喔,怎麼年紀越大,越想若有媽媽可賴著多好!
五、花兒
雨這麼大,且不停歇,駐足凝視每日再忙再晚都要澆水的花兒,玫瑰花有點喪氣,花瓣、葉子都少了,以凋謝的花朵有志難伸似的垂下,無言無聲的抗議。
雪白晶瑩的玉春堂,這一盆平日澆水不夠,習慣性把葉子縮蜷,讓妳深深愧疚,自然的會把一片片葉子淋濕,直到感覺生意盎然為止。
喜愛日日春是因為她的堅毅,管他人們並不看好,管他春夏秋冬,無日無夜都不停展現自己的容顏,平台上積水,剛好讓日日春一朵朵飄浮在水面,紫紅色、白色、粉色,加上雨水漣漪,一個女人撿拾葉瓣,玩得不亦樂乎!
結語:
颱風夜讀「目送」,套作者說的:「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