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無金不成銀與無金不成同

發布日期:
作者: 顏立水。
點閱率:5,058

這是兩句形容同安與金門唇齒相依,密不可分,形像而又通俗的民眾俚語。

同安因何謂「銀」、謂「同」(銅)?康熙版《大同志》解釋是:同安縣於南宋紹興十五年(一一四五年)創築縣城,城因「東西廣,南北隘,如銀錠樣,故名銀城。南溪有三石,狀若魚,色若銅,故又名銅魚城」。據康熙五十三年同安縣令朱奇珍所撰碑記,「銅魚」之名為朱熹始號,甚至還有「銅魚水深,朱紫成林」的「讖語」。這就是同安縣城「銀城」、「銅魚城」名稱的由來。

金門古稱浯洲,又有浯海、浯江、浯島、滄浯、仙洲等別稱。明洪武二十年(一三八七年)江夏侯周德興建城防寇,以「金湯若固,雄鎮海門」寓意始名「金門」,民間通常簡稱為「金」。如廈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廈金宋江陣」、「廈金風獅爺信仰」等。

但是,同安與金門歷史上的特殊關係,不是簡單「金銀」、「金銅」的地名組合,而是有深層的文化內涵。至少可從三個方面探討其間相輔相成密切關係。

一、一千多年的隸屬地緣

唐貞元十九年(公元八○三年)析南安縣西南四鄉(即武德、永豐、明盛、綏德)置大同場,同時置浯洲為萬安監,滋養「洲嶼馬」,陳淵為牧馬侯。北宋熙寧間立都圖,浯洲為同安縣綏德鄉翔風里十七至二十都,直至民國二年十一月析同安之嘉禾里、大小金門、大小嶝島成立思明縣。這一千一百年間,金門都是大同場(同安縣的前身)、同安縣的轄地(乾隆四十年設馬巷廳,金門田賦歸其分徵,但學校仍屬縣管)。這是金門與同安歷史上行政隸屬關係,就是說同安長期是金門的「母縣」。

從地形圖上看,同安與金門又有「虫去」(梭子蟹)與「虫去腳」的關係。民間俚語說:「南安一條篾、晉江一塊碟,同安一隻虫去」,形象說明三縣地圖的形狀。廈門、金門猶似同安的「虫去腳」,沒有「虫去腳」,「虫去」就走不了,這是彼此連體的意思,所以《方輿紀要》說:「同安三面距海,金廈尤為險要,門戶之防也」,因而金門也被稱「同安海中山」。從「風水學」角度看,金門與同安是「同一條龍」。朱熹任同安縣主簿時,登鴻漸山(因產黃菊,故又名黃錢山)歎曰:「鴻漸腦已渡江矣」,也就是說,金門的龍脈發自同安的鴻漸山(今屬翔安區內厝鎮),因而「浯洲各鄉,凡鴻漸照到者,無不吉利」(明洪受《滄海紀遺》)。據黃振良先生介紹,站在陽宅村口,可以看到鴻漸山,所以陽宅成為金門文化的發祥地。

二、宗族互遷血脈一體的親緣

如上所說,由於行政區域的隸屬關係,金同原本就是一家,難分彼此,以至民間歌謠唱道:浯江潯海水相連,金門同安共祖先,兩地火薰看現現,往來嫁娶結絪緣,歷史上由於禁海、倭患、遷界等社會動蕩,促成兩地百姓多次互遷,形成了「金門有同安人,同安有金門人」的族群聚落,據筆者不完全統計,現在同安、翔安境內,有九十八個自然村,十四個姓氏的居民,他們的祖先來自金門;而金門則有七十二個自然村,二十七個姓氏的宗族是由同安(括現在翔安)分支,兩岸開放往來,尤其是二○○一年元月二日廈金航線實施,小三通以後,兩地的宗親團隊互動頻繁,民眾走親串戚現像增多。據我所知,在同安、翔安境內,如大同田洋與金門陽宅,庵前陳氏,大同古莊與賢聚盧氏,五顯後塘與賢聚顏氏,五顯隴尾與金城辛氏,新民古山與烈嶼洪氏,西柯呂厝與金門呂氏,大同嶺下與沙美葉氏,新民柑嶺與金門邵氏;馬巷蔡浦與後豐港洪氏,新店山頭與烈嶼大氏,大嶝北門與瓊林蔡氏、新店東園、大嶝陽塘與青嶼張氏,新店溪尾與烈嶼余氏,大嶝雙滬與後浦許氏,新墟金柄與水頭黃氏等等。宗族文化的交流,加深了血濃於水的親情,特別是向新生代展示了「金同原本是一家」的歷史 畫卷,有著深遠的連接意義。

三、「無地不開花」的金門人才

封建社會,一個地方擁有的人才往往以科舉為尺度。因此,金門便是同安人才密度最高的海隅,故有「貴島」之稱。明代蔡獻臣說過:「以封域論,同安分有十里,浯地(指金門)尚未備乎一里,科名風節,接武比肩,為闔邑冠。意思說,論區域面積,金門不及同安的十分之一(今廈門轄區總面積為一六四八‧九二平方公里),而文化的「含金量」卻居榜首,筆者羅列一些史料給予證實。

同安縣自北宋淳化三年(公元九九二年)至清代光緒二十一年(一八九五年)的九○三年間,共出文武進士二二五人。據楊天厚、林麗寬伉儷《金門匾額人物》一書的登錄,金門籍進士有四十九人(如果加上順治十二年張汝湖則是五十人),佔同安進士人數的百分之二十二。還有舉人一七六人、貢生一四○人。僅有一三四平方公里(指本島)的「蕞爾小島」卻充滿著「無地不開花」的文化色彩。如明嘉靖十年(一五三一年)鄉試,同安七名舉人全是金門人(即許大來、蔡宗德、王臣、黃源、呂文緯、許以明、許贄)。加上越科(即嘉靖十三年)同安唯一的舉人林可楝又是金門烈嶼人,故志稱「八鯉渡江」。明萬曆十七年(一五八九年)會試,同安中式八名進士(歷來進士人數最多的一科),金門佔有五名(即蔡獻臣、陳基虞、蔣孟育、黃華秀、蔡懋賢),故浯江書院朱子祠有「五桂聯芳」匾額。在科舉儒林和鄉賢名宦中,還有不少耀眼的家族。如宋代有陳統、陳昌侯父子進士,陳綱、陳統兄弟進士、陳棫、陳良才祖孫進士。明代有張鳳徵、張繼桂和蔡貴易、蔡獻臣父子進士,張朝綱、張朝綖兄弟進士。清代則有「開台進士」鄭用錫。「開澎進士」蔡廷蘭……明代四位得謚(朝廷在官員卒後按其生前事跡賜予的稱號)的官員也「皆浯產」。即清憲蔡復一,文介蔣孟育(今漳洲薌城區香港路有紀念蔣家一門三代的「三世宰貳」石牌坊),文穆林釬,襄靖張廷拱(大嶝陽塘人),人稱「桐城四徵」。明代受封爵位的官員洪旭(忠振伯)是金門後豐港人(也有說是馬巷蔡浦人),清代受封三等男爵邱良功是金門後浦人(另一名三等狀烈伯李長庚是馬巷侯濱人),不少金門籍的顯宦名儒,他們還以「同安」為榮。蔡獻臣與蔡復一並稱「同安二蔡」,許獬題巨然山水落款直書「許同安」,「金石宗師」呂世宜贈送尚機二兄隸書長條鈴印是「呂世宜嘉禾里人」(即同安縣嘉禾里),蔡復一因築五百里邊城名留湘西鳳凰縣「南方長城」碑刻,蔡攀龍因救台灣諸羅有功而易縣名「嘉義」。金門英賢的豐功偉績,無不為同安增光添彩。

倘若細加探究,還可以發現不少金門人是同安「首位」的佼佼者,如:

1、同安縣於後唐長興四年(公元九三三年)由王延鈞升場為縣,實施縣治,金門「浯陽」陳氏二世陳洪濟(九一九──九九六)為首任縣令,同時也是首位創辦同安儒學(在縣治之南登龍坊)的縣令。

2、陳洪濟次子陳綱於北宋淳化三年(公元九九二年)中進士,是同安縣的首位進士,故有「開同進士」之稱。

3、明洪武五年(一三七二年),金門陳坑(今夏興村)人陳顯參加鄉試取「經魁」(前五名」,為同安科舉首位舉人,有「開科第一」祠匾。

4、明嘉靖二十六年(一五四七年)武科會試,金門所(今金門城村)邵應魁赴試,成為同安縣首位武進士。

5、明萬曆二十九年(一六○一年)金門後浦許獬(一五七○──一六○六)赴京會試,奪取會試會元(貢士頭名)和殿試二甲頭名,是同安縣的首位會元傳臚。

6、明萬曆四十四年(一六一六年),金門甌隴人林釬參加會試,殿試一甲三名,是同安縣歷代科舉首位和唯一的文探花(另一名武探花是清代乾隆二十八年葉時茂)。

7、明天啟二年(一六二二年),金門蔡厝蔡復一(一五七六──一六二五)持尚方寶劍巡撫貴州,總督五省(湖南、湖北、廣西、雲南、貴州),便宜從事,是同安首位持上方寶劍的二品官員。

8、清雍正五年(一七二七年)同安縣唯一的進士許琰(金門後浦人),他上京赴考時「嘗攜同安馬蹄酥餅至京送其鄉貴」。據此,許琰是首位在京城為「同安馬蹄酥」打廣告的讀書人。

如果再細「深挖」,還可以找出許多金門人為同安創造奇蹟的人才。這些說明古代同安「海濱鄒魯」的構建,離不開金門先賢巨大的貢獻,或許這就是標題兩句俚語長期流傳的原因。

戊子年奧運日於古莊新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