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晉遊來關中行
原來到台懷鎮上還得十來分鐘的車程,我一直念成懷台,不知還以為懷念台灣,台懷鎮在五台山的中心,也是很多寺廟集中的地方,路經的街道上,可以見著很多寺廟,但不是每間寺廟都可以參觀,小趙說中國佛教四大名山,只有五台山見於佛經,是文殊菩薩演教之處,五台以北台最高三O五八米稱葉斗峰,上有靈應寺供無垢文殊,東台稱望海峰,有望海寺供聰明文殊,西台為掛月峰,有法雷寺供獅子吼文殊,中台為翠岩峰,有演教寺供儒童文殊,南台最低高二四七四米稱為錦繡峰,在六、七月滿山青翠山花盛開是風景最美的地方,有普濟寺供奉智慧文殊,而朝台的進香客也都在六、七、八三月上山,我們幾個女人家七嘴八舌說美珍他們今天從金門跟師父要來五台山朝台,小趙說天候不佳,無法五台都朝拜,所以為了讓朝台者能一了心願,把五台的文殊菩薩請來台懷的黛螺頂為小朝台,得爬一千零八十台階,現有纜車,因我們不是來朝台,沒有安排,大伙兒聽了好失望,只能遠望高高在上的黛螺頂,當地人說:「不登黛螺頂,不算朝台人」,因為不能五頂大朝台,總得來個黛螺頂小朝台,小華、佳麗她們好似很有意思想有機會再到五台山來個五頂大朝台,因為吃住行到五台山都滿OK。
小趙怕我們這些老人家爬台階太累了,請李師傅直接把車開到菩薩頂,走後門,還是有喇嘛把關查看入門票,居高臨下,濛濛的天氣,不知是霧還是雨,眼眺山下的村莊,有著寧靜莊嚴的美感,不知否是佛教的聖地,我們幾個拿著相機拍那眼下美景,卻不知人家一個個魚貫而入,差點沒跟上自己的團,因為進廟的遊客不少,這裡一團拿著大聲公,那裡一團裝著小蜜蜂,人又多,跟來跟去,穿來穿去,我還真不知聽那團解說,也不知看了那間大殿。
跟著小趙走進一座大院落,沒聽清楚小趙說什麼來的,就跟著一群人,走進院落裡一間偏房,原來是看廚房的大銅鍋,鍋內滿是信徒丟擲的銅錢鈔票,哦!這些鍋可是明清兩代鑄造,曾是五台山十景之一,院落的天井有寺院的銅鐘,銅塔、法輪,小趙正在解說這些佛教的法器,這殿是大文殊殿供奉文殊菩薩,也稱滴水殿,殿前台階有塊石雕用鐵欄杆護著,下雨水滴在石雕上,剛好也正下著小雨,我沒搞清楚,不知是否寺裡珍藏的九龍吸水石雕,還有寫著「五臺聖境」的石坊,是繁體字,還有兩座漢白玉大石碑,刻有漢、滿、蒙、回四種文字,據說都是康熙御筆,野史說故事,康熙老爸順治到五台山出家,所以康熙多次上五台找順治皇,而菩薩頂的文殊寺,就成了清皇帝朝山所居的行宮,其建築之華麗是五台之冠。
往前走的殿是大雄寶殿,據說文殊菩薩居住在靈鷲峰頂,所以大雄寶殿的前的楹聯寫著「靈鷲鷲靈靈鷲靈,真容容真真容真」,又稱真容院,通過解脫門,是天王殿,門聯寫著「鷲峰雲鎖百八臺階浸銀漢,山寺靄浮三千覺樹托金蓮」,往下走才看出門聯的含義,來到菩薩頂的正門,一百零八個台階就在眼底,往回看寺正門門楣的直匾寫著「建真容院」,台階前立著華麗建築精美的大牌坊,寫著「靈峰勝境」,可真的是康熙爺的御書,從這兒遠眺台懷鎮,好幽美,是俯瞰台懷鎮寺廟群的最佳觀景之處,大大的白塔在山腳下,台階下方寫著紅色佛字的照牆,上又有黃色琉璃瓦,整個感覺有著說不出的意境禪味,好想坐在牌坊下的台階,欣賞這八方美景,我想坐久了還真會動了遠離塵囂,看破塵世,但瞧著阿瑞拿著相機要招治站這兒看那邊的擺Pose,雅容等著煙斗搶鏡頭,佳麗這位藝術家的夫人,更是到處取景,黃先生更是數位相機加錄影機為他老婆素賢留影,每位遊客都不忘拍照紀念,我當然也得來參一腳,看來凡間塵世,俗人的我還是忘不了紅塵滾滾走一回。
走下黛螺頂,緊接著又去參觀另一寺廟,翁先生的短衣短褲穿著,在這麼冷的天氣,走在參觀途中,還真引人側目,不認識的真以為他是哈爾濱來的不怕冷,我們可是金門來的,穿著厚夾克包著頭,平平都是金門來的,怎麼冷暖感應差這麼離譜,好在穿厚衣服的遊客比較多。
沿著山路走下,都是大間小間的廟宇比鄰林立,穿過像鐘鼓樓似建築的山門,門上寫著「震悟大千」,看起來就好古老的感覺,原來這「大顯通寺」,建於東漢明帝永平十一年,初名大孚靈鷲寺,小趙介紹時,我們的眼光卻被山頭上的菩薩頂建築群吸引,拿著相機猛拍,可惜的沒有廣角又沒景深,照出來就少了那建築的宏偉氣勢與美感。
當我進了顯通寺內,看見小趙帶著團裡的人,一直往偏殿走廊走,才知是上洗手間,有人出來搖著頭,有人說收門票,洗手間也不整理,香客遊人又多,我看還是忍著點,剛才在菩薩頂的洗手間,有人還沒走到,聞到氣味就轉回頭,出遠門就怕找不到乾淨的洩洪處,年齒漸增,身子越來越不濟,還真是個難題。
以為團裡的人,已參觀了進來的文殊殿、大雄寶殿等主殿,我匆忙去繞一下,原來小趙還在等著團裡的人到齊,先走後殿再往回,上了「清涼妙高處」就是寺裡有名的「萬佛銅殿」,金光閃閃特別引人注目,旁又有銅塔襯托,還真的美不勝收,當過記者的煙斗,就是眼光獨到,特別會取景,我想隨便照個到此一遊,他就非取個角度才算OK,我的照是塔尖都沒看見,他幫我拍的獨照可是三座銅塔都在三角點上清清楚楚,還真不能怪相機差,是自已拍照技術太爛。
萬佛銅殿是鑄造于明萬曆三十四年,十萬斤青銅鎏金鑄成,平面見方,寬四點六五米、進深四點二米,高五米,重檐歇山頂,外觀兩層,內為一層,四角四柱,殿內供文殊菩薩銅像及萬尊小佛,殿四周格扇雕鑄精美圖案,金碧輝煌,美得令人嘆為觀止,可惜裡頭內殿不准拍照攝影,但可進去參觀禮佛。
再上台階是寺裡最高處藏經殿,人多地方顯得好窄,想瞧個究竟都難轉圜,只好步下台階,來到無量殿,也稱無樑殿,是磚石結構建築,裡頭有一座八角十三層木雕佛塔,結構巧妙,雕刻精湛,是元代遺物,再往前的殿是千文殊殿,供奉一尊高約五點四米銅鑄的千文殊像,上身左右伸出千臂千手,手中托著佛像、金剛杵、琉璃半跏趺坐在獅子背上。
過了大雄寶殿,就是文殊殿,前面是觀音殿,面相向,是很特別有故事來源,因為觀音菩薩的說法處是普陀山,不可能在文殊菩薩的五台山,卻特地設殿供奉,大都陪奉主殿左右兩旁,是因寺裡大火,觀音出手滅火,為感恩而建了觀音殿,在兩殿之中有數枝百年大松,及兩座碑亭,可見寺裡的百年文物甚多。
走出顯通寺,向塔院寺前進,就是大白塔的地方,大山門寫著「建護國大塔院寺」,但大門卻是關著,我們是從旁門進入,在樹下舖著木板又像是石板,有出家人在那兒伏地大禮拜,好虔誠,聽說要做一百零八次,我看那幾個人,在這麼冷的天氣,都做得汗流浹背,很佩服宗教信徒的虔誠與毅力,但也有閒閒沒事的出家人在那兒餵鴿子;寺廟建築大同小異,天王殿,而大雄寶殿,只是這兒是大慈延壽寶殿,是明萬曆為母親慈聖皇太后延年益壽而建,殿內主供一佛二菩薩也稱華嚴三聖,中間是釋迦牟尼佛,右為文殊菩薩,是黑鬍黑鬚,人稱黑色文殊,左為普賢菩,兩側是十八羅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