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讀金門古厝
古厝無處不在,金門值得去看的很多。每一幢古厝的背後,都有一段傳奇的故事,訴說著屋主那段辛勤奮鬥,顯赫傲人的歷史,潛藏腦海深處卻是「光前裕後」的動機。隨著時間的流逝,歷經動亂、風雨摧蝕、歲月摧殘,依稀可見古厝經過自然風化的積澱,略呈斑駁,更帶古意,如同浸透著古厝的歷史和過往的印記。儘管有些殘破,讓人觸目驚心,卻顯露被時光洗煉的獨特景致,見證歷史的滄桑,呈現時代變遷的軌跡,傳遞出歷史的情感、記憶和輝煌。
那麼,「厝」是什麼?可說是住宅與庭院結合的生活空間。宅引申凡物之所安,院是圍合的,庭是院的中心空間;家也稱家庭,庭院滿足生活起居的實際需要,是傳統社會生活的載體。厝匯集先民的智慧與經驗累積,順應當地自然氣候、地理環境、社會組織、藝術品味與文化觀念諸因素,在不斷實踐中的發展、演化下,營造出安穩宜人的人居環境,成安身立命的所在,體現人與自然環境的共生關係,反映對生態意象的渴望,構築理想家園的精神理念。
金門,宗族是聚落構成的核心,形成自給自足的生活共同體。祖厝是聚落的空間靈魂和精神核心,成為觀念活動物化的場所空間,凝聚族人的歸屬與認同理念,強化族群的力量,有效地抵禦外侵,發揮維繫宗族共同體的作用,如同一幅宗族生息繁衍的歷史長卷。古時對祖先崇拜,視光宗耀祖的信念為終身功業。書生懸梁刺骨苦讀不輟,商賈苦心經營節省每一文錢,都為了實現光耀門庭的願望,而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在家鄉買地蓋屋。古時建屋需耗費三代人打拚與積蓄方能實現,然窮則變通,將舊有廢料,磚、石、瓦等混合利用,衍生本地「出磚入石」的獨特砌牆方式,展現意趣盎然的美感。早期,大厝為仕紳商賈所建象徵富貴的宅第,它敘述一個家族發跡的由來,藉附會風水說的聯想,以印證一個聚落興衰的合理化詮釋。
金門古厝是閩南古建築的縮影,建材選取、形式結構、使用功能,與歷史及經濟環環相扣的變化,為建造的依據。建材多由泉漳等地輸入,工匠亦聘自泉漳。因地理位置受海洋文化的影響,具有開放的思維。面對歷史背景,在確保家族的生存需求,符合生活功能,對中原文化承襲中又有所變異,以一種對內炫耀和對外戒備的封閉心理為出發點,相信風水理論,講究實用、氣派、吉祥的追求。厝,橫以「間」,縱稱「落」作為單元的平面組合。俗諺說:「細間厝,住著才會富」,因而規模較小,追求造型的完美和重視空間的合理利用。形式與北方合院相似,由紅磚牆、硬山坡屋頂或弧形防火牆所圍成的院落,形成強烈的內向性、封閉性、防禦性,突顯對「安全意識」的極度重視。中軸對稱,主次內外分明,井然有序,給人感覺是有秩序、莊嚴肅穆,呈現一種安寧平和的美。在封建宗法禮教的支配下,儼然是一個「家天下」的體現。然而禮教的遺毒,成婦女的「牢牆」,漠視主人外出謀生,留守思婦的寂寞與辛酸。
古厝的庭院演變成遮風避雨的正廳與朝向天空通風採光的深井。正廳中陳設一條案,上供奉祖先牌位與神明,下擺一張四方八仙桌,兩旁是兩把靠椅夾一隻茶几,深信唯有在祖先與神明庇護下,才能安居樂業。明廳暗房區別出公共性與私密性的不同空間性質,合乎日常生活作息。深井雖缺乏開暢的氣派,居住者能夠直接觸摸到自然:陽光、空氣、風和雨等原真的要素,實踐一種自然的調節器功能,營造舒緩和釋放優質空間的生活型態,創造極成功的空間分隔和組合方式,滿足功能需要,造就意境,體現天人合一的環境理念。尤以厚牆窄窗對抗狂風與盜匪的侵擾,同時關起門,待在家裡自成天地,只有在那種氛圍裡,才曉得什麼是天倫之樂,反映農耕社會生活的真諦與強烈固守家園的鄉土觀念。
屋脊以「燕尾脊」顯示屋主社會地位與審美觀。相傳為清代有科舉功名或官宦人家才可使用。究竟是何典故?飛檐起翹的動人曲線,如飛燕出雙入對呢喃在屋脊,似飛燕帶來好運,是飛黃騰達的象徵,清廉操守的隱喻,為屋主找到很意象、很恰當的性格表徵,成唐劉禹錫「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真實寫照。或許大厝的屋脊如海船外型,藉建築物與上天的對話,向蒼天的吶喊,以翹首來破風浪,表達骨子裡祈求一帆風順的情結。
另一種「馬背式」是指山牆的頂端有一馬鞍型的封火山牆,使傳統呆板的水平線正脊屋頂,有了彎曲柔和的動人曲線,軟化生硬的外觀,外型顯得不浮誇而平實近人,表現出一種張力飽滿圓融的視覺效果,予人堅實樸素質感。
古厝裡外透過隱喻、暗示、象徵的裝飾手法,或添加一些吉祥紋樣、楹聯與辟邪物,來透視屋主內心的願望、信仰、崇拜、喜好和審美意趣,傳達一種精神寄託、理想神韻。就其裝飾內容與繁簡,反映屋主的經濟實力和文化修養的高低。在材料、質感、色彩、造型上的應用,無不憑藉巨大的財力,用最精美的方式,極盡精細之能事展示其獨特內涵。不論清新淡雅的磚雕,或華美姿風的木雕、交趾陶,還是渾厚精湛的石雕,均質量上乘。然精雕畫作雖具教化功能,但從距離和畫面尺幅來看,幾乎沒有什麼觀賞與實用價值,只是為了炫耀他的財勢。
為何中國傳統民居一直使用青磚青瓦,閩南一帶民居卻獨用紅磚紅瓦?金門曾遭清初焦土遷界之禍,之前的古厝已蕩然無存,無法查證。究竟是何因?按理說青磚紅磚都是採用同一種土壤為原料,何以有區別?從青磚青瓦製作時在紅壤燒到一定火候,當磚體表面還很熱,為增加其強度,突然澆水淬火,使磚與水產生氧化反應,轉變為凝重、素雅的青磚。閩南一帶因黏土中的三氧化二鐵含量極高,突然澆水淬火顏色發土黃,卻十分難看。從元代泉州為世界大港來看,也許受西方紅磚紅瓦建築的影響,吸收其燒製的工法,利用紅壤在燒到一定火候時,就引入空氣來慢慢降低溫度,使其顏色保持不變。由於磚塊的三氧化二鐵含量多寡不同,形成深淺不一的紅磚,也深受閩南人喜愛,乾脆就以紅磚紅瓦建造民宅,發展出獨樹一幟的「紅磚文化」。
金門人的「落番」是清末與民初生存的抉擇。在無可迴避的生存壓力催動人們的腳步,呼朋引親,離鄉背井的出洋,憑藉苦力來謀生,踏上一條難於想像的「六亡、三在、一回頭」辛酸路。在外借助依靠宗族親緣或同鄉情分的共相扶持下,成長壯大發展起來。一個成功的番客無不歷經無數艱苦的奮鬥,才一步步走向成功。當番客衣錦返鄉時,以無比榮耀的心情,買地建出追新求異的「番仔樓」,藉此炫耀富裕,反映自身品味和身分的心態,令故里鄉親欣羨。或作落葉歸根、精神慰藉的安居之所。倒不如說是一種光宗耀祖的表徵,一種慈烏反哺般發自內心的情感表達。
番客的開闊視野,在生活方式的變化,認知與思考會有所轉變。對故土的濃厚深情,除感受自我所認同的家鄉,將僑居地的某些東西帶回生長的土地上,在尊重保留傳統的優點,維持原有的文化意義和認同下,其移植的過程中有不同程度的曲折與轉化,促使西洋殖民地風格與個人的喜好和閩南本土風格逐漸融合,呈現出中西合璧,多元融合共存的特徵。建築樣式是互相滲透與穿插,演化為富有特色的建築形式及空間形式豐富多彩的類型。在這種特殊的社會背景下,材質造型與構造上,移植僑居地的建築形式,使番仔樓的形式更加多樣化,形成不同異質化的建築形式風格,通稱番仔樓。日據時,大厝或番仔樓被日軍占用,僑眷被迫避禍南洋,僑匯中斷,逼使蓋番仔樓歸於沉寂。隨著兩岸對峙,「落番」也成絕響。戒嚴時期,同樣為國軍進駐,移作醫院、學校、指揮所、招待所等諸用途。當時在古厝牆上處處書寫各式各樣的精神標語,具有歷史意義和目的,留下戰地獨特的軍事文化印記,極為珍貴。由於管制限建令,人口外移轉向台灣發展,使密集成群的古厝或番仔樓,原始風貌意外得以相當完整地保存。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始,隨全球化的推進,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型態、價值觀念。古厝就不合時宜,精品的甲政第消逝了,簡樸古風的城隍廟變得金碧輝煌、富麗堂皇。古厝不管是修繕,還是重建,說真的,再也找不回原有的那種感覺!對古厝來說,不是原貌,卻得到保存。何況建築文化不是封閉的,不僅要受外部影響,更要在自我更新中保持特色與多元共存的方向發展。如今利用其風貌將之化為商機並重放光彩,讓古厝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再不斷維修改建,使它適應現代化生活的需求,賦予它新的功能與生命活力,提供多種途徑,具有諸多實用功能,既保有古厝的風貌,也營造復古氛圍,促進了文化和歷史的密切連結與延伸。起到造福桑梓、裕澤後輩的作用,為故里鄉親的營生,提供一個新的契機。
古厝是歷史文化的真實紀錄,屬於鄉土、宗族、世代甚至個人的一段記憶。人的記憶隨時間變得模糊,究竟是過往的印象?還是如今的容顏?古厝的魅力就在我們未曾注意的細節裡,流露古老與現代交錯而生的種種信息,只有身歷其境,你才覺得自己會看見什麼!行走其間彷彿置身時光隧道,將人們引回昔日那些景象和生活氣息之中。還能感受島嶼與古厝間的歷史際遇,領略世事滄桑,豈不更多興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