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縱橫古今 追述小學生涯二三事

發布日期:
作者: 非凡。
點閱率:5,009

那年通知前往盤山介壽台前廣場,每戶挑選兩三件衣物時,大姊眼明手快,一眼瞧見一件西洋落地大長蓬裙,絨呢混雜質地厚實,表面還有突起條狀織錦其間,高貴華麗、頗具份量,但俺們終非洋人高大尺寸,一經裁開,其面積足可為落地窗之簾幕獨當一面,後來成為美不勝收的大床墊,鋪在中式有床架的古老大眠床上,中西合璧互為融合,一直到我當兵以後返家仍未見其磨損,足見其質料之堅韌,也象徵中美合作之情誼。
一般憶及國軍的野戰口糧,從早期的蠟封包裝,進展到塑膠袋裝,內容物尚無重大變革,了無新意;所謂百變而不離其宗,不管是先前由聯勤承製,還是後來委託退輔會、甚至民間食品廠承包,不思改善之道,徒留江河日下之感,尚難喚起味蕾。倒是美軍的制式口糧,長條方體蠟封包裝最是令人懷念,印象裡,值班的無線電載波台通信兵們偶有少量配給,內容物有壓縮成四方塊的魚肉鬆、牛肉鬆、巧克力、咖啡磚、雜糧餅乾等等,美味可口,加上物以稀為貴,倘非軍民一家水乳交融,尚難流入民間共享人間美味。
完全享有一整包的豐盛幸福感,是在777觀測所服勤時,向防衛部高官做簡報時,獲得太武山巔觀測總舵一位情報高參給的獎賞,彼時美軍顧問團尚有派員駐金,大手筆給五包,督勤吉普車揚長而去當下,若非我以一所之長一聲喝令制止-眾觀測兵似餓狼撲羊群勢必搶劫一空。
三、論環境
上學堂與學生最密切脣齒相依的物件,非課桌椅莫屬,一早到教室開啟一天的學習生活,木製桌椅雖然陳舊,依然散發一股隱隱然的親切芳香。每人熟悉自己的座位,雖桌面或許代代相傳千瘡百孔,校方也無經費經常油漆編碼,但是我們熟悉屬於自個的一方空間,最怕被更動,好像與親人遠離般不適,這是構成小朋友學習歷程中不可忽視心理壓力之一環。
可能當年受短期速成班培養的師資,沒有完修教育心理學了然其中影響力,致有疏忽。往往是新學期的開學首日,教室內的課桌椅有重大移位,說是「乾坤大挪移」一點也不為過,你可以看到操場上散置的、成群的、堆積如山的桌椅散漫無章,好像經歷了一場浩劫猶須等待學生們來一一去歸位,而往往是再難找回曾與自個朝夕相處親密的桌椅們,心中若有所失之當下,還聞到一陣陣令人刺鼻的油漆味,卻是一窩蜂的稚嫩實習教師們,沿著圍牆當畫布肆意揮灑著五顏六色,讓俺們目眩神迷,似置身於一個不屬於自己的陌生環境裡徬徨無依,遑論安心學習?只能被迫的從新環境裡去尋找些許慰藉(或說樂趣也罷)以資彌補悵然。
校方曾在暑假期間教室借與軍方藝工隊進駐,開學前撤走時,贈與學校附軌道的欄柵式鐵門一座置於校大門,平添黌宮威儀所費不貲,看來是隸屬於國防部的藝工總隊經費飽足,方有此舉,我校之幸。至於借與鄰近駐軍開榮團會的教室,走時桌椅未歸定位,散置教室各角落清掃未盡的瓜子皮、花生殼,散發著亂七八糟令人作嘔的氣息,終日不散,最是不堪;黑板上粉筆書寫的「榮團會」遺跡猶存,「團」字寫的是簡體字,像「田」字;彼時幼小知識貧乏得似家境一般,撿拾對岸製造的宣傳單,尚來不及研究簡體字結構,即行依規定上繳;以為那是個「田」字,是因為放眼所及,駐軍克難時期不但養豬也種菜,難不成你們開這會是分配種田來著?就想到社會課學到周朝的「井田」制度,原來國軍還有「榮田」制度呢!
當兵以後才知道「榮譽團結會」簡稱「榮團會」,也領到「戰士授田證」,但卻不是過往常住心田自以為是的榮田制,然後我領到「榮民證」。橫七豎八雜七雜八,時代的變遷讓我們措手不及,還沒有調適好新舊雜陳兵荒馬亂、卡謬其間頓失所依,就像當年幼小心靈面對的格格不入的新環境然。
(下)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