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憶影響我一生的恩師 石延平教授
在通過了教育部論文口試後,十二月獲得國家工學博士學位,也被改聘為副教授,那時還沒有助理教授這層級的編制,而所謂的國家博士就是指學位證書上署名者是教育部長而不是畢業學校校長。因為石師母是台南護理學校的校長,老師隻身到台北去當院長,假日才會回台南與家人團聚,他所留下來的研究生由我接管共同指導,因此我在老師回台南的週六都會去護校校長宿舍向他報告研究進度。老師在台北當了九年的院長,我們見面,絕大部分時間都在聊研究,他對學術研究一直保持著濃厚的興趣,我問他為何不在工技學院收學生做研究,他說自己是校長,最重要的工作是為師生營造好的學術環境,不能跟老師搶資源搶學生,老師的話深烙我心,後來自己擔任學術行政主管或校長,都未曾以行政職權來謀個人的資源和利益。由於老師把他在成大的研究生交給我指導,在成大已無大樹好乘涼,找有原創性的研究題目,申請研究經費,以及用英文撰寫期刊論文發表是當指導教授最大的挑戰,但這些都難不倒我,因為我受過老師紮實的訓練。沒多久在學術上研究上已可獨當一面,而且研究表現也很好,但在升等教授時,連續兩年都在系上被擋下來,受到不公平的對待,感到很委屈和不滿,每次向老師抱怨說系上不公平,老師聽了之後並未煽動我不滿的情緒,只是回答我說繼續努力,老師沒挺我,只能摸著鼻子再努力,終於以全國唯一的副教授獲得首屆的國科會傑出研究獎,取得外部的肯定,第三次才順利升上教授。每次想到自己升等時的挫折,就要感謝老師的智慧,若當時跟系上的教授起衝突,那後來個人的職涯發展會那麼順利嗎?一時的失敗不足為懼,最可怕的是失敗後給自己的未來造成更大的障礙。
老師在任工技學院院長期間,有兩件事是最值得一提。國立台灣工業技術學院成立於民國64年,是全台灣高職和五專畢業生唯一的升學管道,規定要有兩年以上的就業證明才有資格報考,所謂的就業證明是指薪資所得扣繳憑單。當時全國技職生和高中生的人數比例是七比三,可想而知技職生的升學競爭有多激烈。老師到任後調查發現,絕大多數考上工技學院的考生,都到補習班補習,再由補習班向公司索取薪資扣繳憑單,考生沒有真正就業,補習班卻變相為公司逃漏稅,因此把報考時繳交就業證明改為畢業後兩年。另一事是工技學院申請設立博士班,掀起不小的反對聲浪,反對者批評說黑手讀甚麼博士或譏嘲博士無用。擔任校長的老師力排眾議,他的觀點是工技學院雖是招收技職生,但也是高等教育的一環,學校的老師需具有博士學歷,若無博士生的參與,老師無法從事較長久及深入研究,老師辛苦讀個博士沒有好的研究環境,這樣學校就聘不到優秀的老師,況且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台灣的工業也需從勞力密集的民生工業轉型到資本密集的高科技,最後教育部接受了這論點,核准全校設一個工程研究所博士班,在依學系設組招生,這樣各系老師就有機會指導博士生。今日,工技學院改制後的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在國際上有那麼極高的聲望,老師前瞻的奠基與貢獻是功不可沒,值得流傳。
三屆九年的院長任期屆滿後,老師回到成大化工系任教兩年,民國81年六月初,我在美國當客座教授一年回到學校,教育部毛高文部長要他去接掌國立台灣海洋大學,他猶豫了,問我的看法,我很直接回答說老師在人生最精華的九年,每個禮拜搭火車台南台北勞累奔波,把全部心力都貢獻出來了,現在沒有理由不接這個工作。最後老師去基隆接任海大校長,還是每星期回台南一趟,不同的是改搭飛機往返,以前在台北任院長的九年期間,因順媽媽的意不搭飛機而搭火車,搭火車時間長且車廂顛簸搖晃,無法好好休息。老師在海大校長任內,受林清江校長之託,幫忙物色一位獲過國科會傑出研究獎的化工系教授到中正大學籌設化工研究所,承蒙老師的厚愛,我被推薦了,於民國82學年起擔任中正化工所長,從碩士班開始,六年任內設立了學士班、博士班、碩士在職專班,中正化工在每一階段的順利發展,都少不了老師的指導和協助。
在海洋大學的第四年,老師長期的勞累致使肝硬化變得嚴重,最後撐不住了返回台南治療,令人惋惜的醫師給老師輸血不當,住院不到兩週就在清明節當天與世長辭了,這突如其來的噩耗令許多人感到震驚,親朋好友也都感到不捨。告別式上老師的生平事略是由我起草,有關老師在台科大及海洋大學的事蹟則由兩校的秘書室加入。老師的父親在民國35年從廣東潮州到屏東潮州的糖廠工作,他和家人一起遷台,我曾在老師家裡看到一個很古舊的獎盃,師母說那是老師在讀小學時參加全縣書法比賽第一名的獎盃,難怪平常看老師的字寫得那麼工整又漂亮。老師有好多項第一的紀錄,如成大化工系44級學業成績全班第一,微積分成績100分,成大化工系最會吹玻璃的老師,第一個在國際學術期刊論文的講師,第一個通過高考及格的大學教授,以一年九個月從美國普渡大學取得博士學位,指導台灣第一個化工博士畢業。老師是台灣許多理論與應用研究領域的先行者,帶動台灣跨領域學術創新研究的風潮,其在教育、學術及行政上的卓越成就,受到高度肯定,因此獲得許多的獎項和榮譽。
民國88年,老師逝世滿三周年,受他關愛提攜及教導的親人、同事、和學生撰文出版了一本紀念文集,以「播種者」為文集的標題。老師六十幾年精彩的一生,以前瞻的視野,寬闊的胸懷,過人的擔當,成功扮演著播種者的角色,也營造優質的園地,讓播下的學術、科技、和行政人才的種子,成功地生根發芽成長茁壯,開花結果開枝散葉。老師所指導過的化工和電機研究生共有十五人在國立大學任教,構成一個龐大的學術家族,他的門生和行政主管共有八個人擔任過國立大學校長,為台灣的高等教育及科技人才培育,做出生生不息的貢獻。為了紀念及延續老師生前對工程學術研究的貢獻,經我的倡議,由師兄弟和老師的親人及昔日部屬捐款成立了「財團法人石延平教授文教基金會」,基金會成立二十五年來,我一直擔任常務董事負責募款,每年將募款所得捐助中國工程師學會及台灣工程師學會頒發論文獎,補助大學辦理「石延平教授講座」,及舉辦學術研討會與其他學術活動。
從讀研究所選老師為指導教授起到他離世,我們只有二十年的師生緣,除了學術研究的頻繁互動外,跟老師的一家人也很熟識,老師和師母的二子一女都是博士,也都已成家立業,長子是美國名校密西根大學的教授,次子開建築師事務所,小女在大學當教授。老師的兒子女兒年齡比我小,我把他們看成弟弟妹妹,老師的大媳婦是金門沙美人,在老師離開人世後,我也經常去探望師母,師母曾當過台南護校校長,也會傳授寶貴的行政管理經驗給我,讓我後來擔任行政主管時十分受用,但很遺憾的是師母也在去年底仙逝了。現在回想起來,我何其有幸成為老師的門生,在專業知識及學術研究上受到老師毫無保留的指導與經驗傳承,老師發掘人才、培育人才和提攜人才的思維和模式也被我採用,甚至在為人處事及人格特質方面也受到老師樂於助人的特質及高尚人品的潛移默化。「播種者」為紀念文集編印那年,我恰巧在美國,未能把我對老師的懷念寫下來,甚感遺憾。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又到了,清明節是老師的忌日,特將往昔與師恩相處的點點滴滴寫下,以表達對成我豐富一生的 石老師之永遠的懷念與感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