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浯江微瀾》編後語

發布日期:
作者: 陳為學。
點閱率:1,381

拙作《浯江微瀾》,在經過一個多月緊鑼密鼓的作業後,總算可以端上檯面了。
這是一件足以高興好幾天的事,回想距上次出書,已有十幾年了,當年尚在求學階段的三個孩子,現都已年屆不惑,流光催人老,驀然回首,一晃,自己已是年近七十的白頭翁了。
驚喜的是,拙文「浯江微瀾自序」見報,幾天之內,就湧入許多通關心電話,讓我頓覺溫情滿人間,就中,以高齡九十一的前國大代表謝炳南先生的鼓勵,尤讓我既惶恐又激動,他說不知我的電話,他是翻查了很久的電話號碼簿才找出來的,電話打進來時,恰巧我正在三樓忙碌,火速奔下二樓,顯示的是一個陌生號碼,我沒想太多,接起了電話,劈頭就說:「您好,請問您找誰?」他表明身分後,即開始誇獎我的文采,並說我之前寫的「桃李興悲--敬懷清國師」,讓他極為感動,還問我書出版了沒有?哪裏可以買得到?
謝國代是我素即敬重的長輩,電話中,他語多剴切勉勵,並說其祖母是夏興(我的老家)人,讓我倍感親切,並邀我若到台北,歡迎到其內湖家中坐坐。
另一通則來自台中,來電者是鄭根陣先生,鄭先生是我金門旅居台中的補教業者,他開設補習班有年,望重中部補教界,其待人親切,服務熱心,當選過好幾屆台中金門同鄉會理事長,之前,我在金湖中小學服務時,時常帶領學生到台中參加桌球賽,每次都承蒙他熱情款待,他對待小選手極為親切和藹,比賽期間,經常購買飲料、食品到現場給他們加油、打氣。
鄭先生的通話內容,和謝國代大同小異,但因我們彼此熟識,互動顯得更為輕鬆、自然。
除此之外,我國中的老同學,如呂海忠(筆名呂悲鴻)、吳有明、李仕德、蔡金地等,更是一再按讚、溫馨鼓勵,並誇獎我是「湖中之光」,我何德何能,如何承擔得起這份榮耀?
日前,柏村國小的老同事希忠主任傳來好幾張豆梨開花的美照,還邀我抽空回校賞花,現正值豆梨花季,我也好久未回柏村,是該回去看看這些可愛可親的老友了。但我一轉念,豆梨花,這不正是我國中同學--詩人吳承明的最愛嗎?想到這兒,除了為早逝的老友感傷,更莫名的萌生一股推進的力量,而今而後,我們是否應該更加奮勵?我想,我們除了在金門廣植豆梨外,是否也應該為這片土地的文學種籽深耕密植?讓老友的金門文學大夢,也能廣植於浯島人心,並在每個角落裡生根、發芽、滋長?植根於此,則個人這本《浯江微瀾》的付梓,或許能興起一陣小漣漪、引發一些小波動……。
這本書之能順利誕生,得感謝諸多貴人極力相挺:親朋故舊的踴躍認捐;曾端真老師、李福井學兄、陳益源院長三人,在百忙中撥冗賜序,益源院長邊寫序邊校稿,還以過來人身分,在篇目安排方面,給我不少寶貴意見,使這本小書更精準到位,顯得更有價值,這些師友的恩賜,讓我感到既驚喜又窩心。
俗語說:「事非經過不知難」,此番出書,讓我體驗尤深。這本看似唾手可得的小書,我是越編採越驚悸,因在文稿匯集的過程中,有時真的很難取捨,面對自己絞盡腦汁、搜索枯腸的心血結晶,很難說較愛那篇、較惡那篇,無奈之下,只好忍痛放棄某些作品。
為本書命名時,湧入的精闢意見,時常讓人驚艷,從而也讓我增廣不少見聞,補強我許多不足,「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實在存有極為高妙的哲理。
《大學》說:「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這兩句話,對我出書的心境來說,無疑是當頭棒喝。我何其有幸,能在出書之餘,體會這麼多的人間溫暖,蒙受這麼多的厚愛潤澤,此時此刻,我內心充滿了無限感激。
因為出書,我學習成長了不少;因為出書,我的人生閱歷更加厚實;這是我始料所未及的。
《浯江微瀾》,謝謝你,謝謝你幫我牽線,謝謝你拉近我和貴人的距離。我會一直寫下去的……。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