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閱讀筆記】為什麼孩子要上學

發布日期:
作者: 湘夫人。
點閱率:1,223

最近看一本書:「為什麼孩子要上學」,買了一陣子了,一直在書架上,慵懶的春天,院子的一盆梔子花,不知怎麼的一夜變黃,我看它被石條花檯擋著陽光,於是順手將它拉到院子中間的圓桌旁,一陣微風吹著它的黃葉,在木椅子邊,我聽到了它歡欣的聲音,好像在跟我說:早就該這樣了,誰說花不能隨意擺在院中的桌邊呢,瞧,它隨風舒展著,在午后的春光裡,一陣黃一陣綠的搖擺,很有午茶的氛圍呢。
於是我拿起這本書:為什麼孩子要上學,果然很符合此刻的心情,驚喜處處,翻到第176頁:「沒有無法挽回的事情」。作者在小時候,父親意外之後,夜裡聽到母親悲苦的說:「再也無法挽回了」,有一種憤怒而深具威力的聲音。讓作者至今難忘。我非常明白那種痛,在我母親離開之後,我就是這樣的心情,許多年過去,那彷彿是一道線,無法跨越,撩開了會痛,所以一直鎖著,在某個遙遠的海中小島,沒有船隻或小艇,孤獨而悲傷。很奇怪的,因為曾經這樣的痛,之後生活中的種種,尤其是人與人之間的誤會,或者是傷別離,在相較之下,似乎就變輕鬆了,沒有那麼痛了。
「是的,無法挽回了。」
當時,原來我的心,也是如此想著。
後來,漸漸試圖解開,除了這個最無法挽回的遺憾,其它,都可以用一種不被傷害的方式,告訴自己,離遠一點看待,假設面前有一面盾牌,擋著,不管拋來的是甚麼,不要去接,不要去回應,讓傷害彈回去原來的地方,就沒有那麼無可挽回的傷痛了。
甚至內心常常想到,從我們出生之後,就在朝同樣的地方走去,或許有一個地方,我們以後都會去的,不知道是否有一條單獨的路,不太好走,現在這些不喜歡你的人,如果到那時候,也是都會在這條路上,要去相同的地方,彼此相逢會後悔嗎?後悔此刻的行為,此刻沒有解開的這些結。面對這樣的困境時,選擇忍耐,讓時間去處理,都說了時間像風,如果風兒慢慢吹,就會吹走了這些遺憾吧,而確保未來走在天堂的路上,彼此還能默默相伴而行,這樣一想的時候,好像沒有那麼無可挽回了。
大江健三郎,諾貝爾文學大師,1935年出生於日本,比媽媽小六歲,這樣一想,感覺更接近了一些。寫這本書的時候,跟我現在的年紀相仿,卻已得諾貝爾獎。作者十歲那年的秋天,日本戰敗,人心惶惑,作者開始思索為什麼要上學,在森林裡用植物圖鑑認識森林的樹木,深深執迷其中,深信不用上學也可以學到自己想要學的知識,幾個月後,初冬的一場大雨,作者在森林裡迷失,被找到的時候發燒生病,大病過後,回到學校,才發現學校的可貴,大家可以一起讀書、一起遊戲。
第二次經驗是自己的小孩,腦部異常,手術以後,發展遲緩,但對於聲音的高低、音色非常敏感,本來思考在家學習,要不要讓孩子上學,後來還是安排進入特教班,喜歡安靜的他,一直無法適應,直到找到了和自己處得來的同伴,一路互相幫助學習,完成高中學業,他們雖然有點不同,卻因為互相扶持,完成了學業,再次讓作者確認了孩子為什麼要上學的疑慮。
在學校裡多元化的學習,是為了幫助自己找到真正喜歡的科目,進而培養出自己的專長,雖然在家裡自學也很好,但同伴的互相學習也是很重要的。也許是同伴的精神相陪,互相鼓舞著,而順利的走完學習之路。
記得在我小學時候,很喜歡上學,因為家裡手足頗多,沒有自己的讀書場域,擁擠的生活環境,讓我很喜歡學校的寬廣,老師的教導非常豐富,讓我的精神非常滿足,可以忘記生活上的貧乏,生活中的單調,我喜歡每天都可以有新知識的灌溉,讓我的心靈非常飽足。
所以當我小學畢業時,母親猶豫不讓我升學,需要留在家幫忙家務,我是多麼的傷心,哭著跟媽媽說,我要上學,後來慶幸能繼續升學,每到寒暑假,我總覺得時間無比漫長,每天在小小的桌子上,擦著金紙,心裡空空蕩蕩,時間仿若靜止,一無所學,我很怕這樣的日子,與外面脫節,一無所知。
國中時的暑假,我被姊姊帶回來的皮膚病傳染著,手上長出了許多小痘痘,破了,手指頭都黏在一起,還是勉力的擦著金紙,心裡一直擔心,如果開學了,還沒有好怎麼辦,後來,連腳也長上這些怪東西,開學了,拐著不太順利的腳,堅持去上學,母親很訝異,我為什麼沒有放棄上學。
母親不知道,我的心需要許多的知識來填滿它,否則生命將黯淡無光,雖然還不懂得唸書能做甚麼,只知道不上學會很不快樂,為了逃避不快樂,一直跟母親說我要上學。在看到這本書的時候,才猛然發現,原來是這樣啊,原來是因為有同伴,一起讀書、一起學習,改善了生活的困境,這樣的快樂,讓我喜歡學校的學習。
在學校裡,我還發現,家裡沒有錢沒關係,可以參加各種比賽,只要你可以做得到你就可以參加,像是吹口風琴,在早晨的升旗典禮上,就可以站在樂隊裡,像是演講比賽,就可以學會怎麼表達說話、跳舞表演,可以打扮成漂亮的樣子,有時還可以扮演農夫,查字典比賽,可以獲得字典的獎品,美術比賽,可以獲得整盒完整的蠟筆,在這些參與中,我跟別人是一樣的,無關乎家境的好與壞,讓我學到了,唸書是一條美麗的道路。更重要的,受到了重視,老師的讚美。
「我的讀書方法」中,作者提到,書和閱讀的自己也有just meet的時候,閱讀的能力在成長期,和年齡也有關係,還有生活經驗,才能創造出just meet,為閱讀而作準備,等待時機成熟,就能達到最好的閱讀效果。作者從小為自己而讀書,找到了作筆記的方法,加深自己對文章的記憶,這樣的讀書方法,讓他不間斷的持續一輩子,成為自己生活的重心,並且適時加以修正,從孩提時代,到變成老年人的這段時間,自己心裡的那個「人」是一直持續著,繼續著的。
記得我小的時候,因為沒有時間閱讀,只能在學校裡更專注的聽課,心中一直希望有一天能夠有大把的時間閱讀,現在發現,停留在心中想的時間太長了,浪費了可貴的時間,應該及時把握閱讀的機會,哪怕是一段段的細瑣時間,都是彌足珍貴的,閱讀的快樂就像在春天看到花開,剛好春風吹拂在美麗的花朵間搖曳,而你正好經過。
這本書深入淺出,讀來有趣,也可以讓我們反思自己的幼年影響,以及對孩子的教育,透過閱讀與寫作對人一生的影響,很適合親子共讀,許多觀念的篇章也很有警惕作用,像是「請再等上一段時間」、「想要變成怎樣的人」,以親身體驗分享的好文章,獲益匪淺。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