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伽利略的平行時空

發布日期:
作者: 周志強。
點閱率:1,183

嚴格來說我是個科學家,從小到大喜愛鑽研自然科學,不知不覺也走上這條路子。還記得小學的時候,冬季清晨天上還未亮時就得走路去上學,那時的天空還是繁星點點。當時仰望天際時總會想像這些星星背後的故事,就像古代人一樣對天空有著無限的幻想。「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天上的星星不就是如此嗎?這些星光歷時千萬、上億年才抵達你我的眼裡,我們與那些星體之間不僅僅是空間的距離,更是歷史與時間的隔閡。而說起觀星之術,除了古時地中海的星象家、中國的天官以及充滿神秘色彩的渾天儀之外,不得不提及的還有那物理學之父稱號的「伽利略」。
伽利略生存在1564至1642年間,天主教廷統治下的義大利。雖然他出身於醫生世家的背景,但他卻對物理及數學產生了興趣,為了棄醫轉行與父親鬧得十分不愉快。他十七歲時即觀察到單擺的物理現象,廿二歲就發明液壓秤,更在四十六歲那一年,利用自己發明的望遠鏡觀測到木星和木星身旁的幾顆衛星。看似有極大成就的發明與發現,但卻挑戰了當時教廷的神學觀。試著想想在四百年前一個手臂長的長管子,可以看到數公里之外物體,那時只能叫做「魔術」,對當時的教廷而言根本是「巫術」。根據他對木星的發現,地球應該也只是一顆圍繞著太陽的行星,這樣的「邪說」怎能容得下當時地球是萬物中心的概念呢?當然這也為他惹來大麻煩。有些時候先知不見得能獲得當代人們的認同,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時,也承受了當時幾乎全物理學界的質疑。但更令我好奇的是在伽利略的年代,在東方的中國、甚至是當時的金門有甚麼重要的人物或事件值得一提呢?
就說伽利略發現木星的衛星是在1610年,也就是中國明朝的萬曆38年。查了一下發現此時的金門有個重要的人物正要嶄露頭角,蔡復一於萬曆39年離開了當時的京城-北京,在這之前蔡復一於1595年中進士,在京城任刑部主事。終於在京城待了六年之後展開了他往後十五年的四方征戰,最後站上了他人生的頂峰。此外,1601年許獬二甲的一名,是金門人在科舉制度下考得最好的一個先賢,要知道江南才子唐伯虎也只考了相同的名次。但實在很不幸,許獬卻英年早逝,在1606年竟結束了他絢爛的一生。除此之外,伽利略生活於1564年(明嘉靖43年)至1642年(明崇禎15年),在這之間金門一共出了23個進士,可以說是金門歷史上最輝煌的時代。從未想過相同的時間軸上,遠在地球另一端的地中海上一個物理學鼻祖竟然可以連結到我腳下這片土地的歷史。
一個地球、同一個時間,兩個平行空間裡的人各自過著不同凡響的人生,即使是現在何嘗不是如此,而人的視野總是如此的狹隘與短視。在空間上,我們很容易從自己所在的生活狀態與習慣去思索在地球上其他地方的人們,他們「該有」的狀態,而這個狀態其實只是心中虛擬出來的。雖然現代的手機技術讓我們可以輕易地看到遠方不同文化背景人們,和他們一些生活畫面,甚至是他們發表的看法。但太多的資訊湧入,觀看者在不知不覺中也已經進行了剪裁與編輯,並且是根據自己的喜好與思想基礎所產生的。在此同時造就了現代網路媒體的新世界,爭取被觀看次數與流量成為一名具有影響力、能帶風向的網紅並以此獲利,成了網路媒體的潛規則。因此網路消息的背後如果是有龐大資源的投入,很容易就能營造出一個可能與事實相左而似是而非的環境。網路的空間是真正進入了人造的虛擬世界,在這個世界裡個人的思想方式與基礎還是屬於自己的嗎?
而在時間軸上,我們更容易陷入以當下的生活條件去思考過往某個時代人們的生活。以許鍾斗(許獬)當年赴京趕考這件事來說,光光用想像的我就覺得是一件需要強大意志力的功課。試著想一想,就路途迢迢這件事,金門到北京何其遠啊!更何況在當時有多少交通工具能選擇?而且一路上多的是荒山遍野,那時可沒有衛星定位可以導引你啊!這趟旅程得花你多少時間呢?你該怎麼安排出發時間、得準備多少盤纏呢?以當時的經濟條件而言,能堅持到底還取得功名之人,我們能不對其成就感到讚佩不已嗎?
即便在不同的時空裡,這些能夠被載入歷史當中,被百代之後的人們還記得的「真」名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自我的堅持與根本的生活哲學(信仰)。他們堅持自己所信任的客觀世界,以及堅持自己該付出的努力,甚至是執著於某一個信念。伽利略相信他所熱愛的科學,堅定認為自然的現象是有規則可循,可以被歸納出一定的原理。許鍾斗、蔡復一也都相信努力能夠榮耀家族,遵奉所學之典籍並且付諸實現,讀聖賢書做當作之事。過去的思想價值或許已經不適用於眼前這個時代,就像我們無法用現代的生活去評斷過去的人們,甚至我們也沒資格也無必要去評斷遠方甚至是周遭他人的真實狀況。在閱讀的海洋裡,時間和空間都混成了無垠星空般的遼闊,每一點星光的時空都遠比我們所想像的更深邃。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