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蒐集戳章樂陶陶

發布日期:
作者: 吳家箴。
點閱率:1,463

蒐集戳章是一項男女老少咸宜的樂趣,每見集戳迷在郵展期間大排長龍等候蓋章的盛況,便可了然。除郵戳外,早年我不集其他章印,縱使有也未到「瘋」的地步,算是一項可有可無的樂趣,直到最近十幾年來才「染」上這項嗜好,而有「追」戳「跑」章的衝動,這又要歸功於郵戳的誘發使然。
民國五十幾年,金門社教館舉辦了郵展,見到彩色戳印頗為美觀,隨手收藏了一張,也是我人生的第一張首日封,自此便開始關注郵界盛事,應可如是說,早年只有集郵人士蓋戳集章,其他人士、其他處所幾乎無章可蓋。不知起於何時?「章」就如雨後春筍般地湧現,試看今日,風景區有「風景章」,展覽場有「展章」,美術館、博物館、紀念館……都有「館章」,連旅社也有紀念章,甚至一些觀光老街的商店,為了招徠遊客,投其所好,也有一堆的章,讓你跑得暈頭轉向、蓋得眼花撩亂,卻也樂在其中。
每見有人持著一本空白小冊當作集章冊,如此不易散失,也是可取。我則採用32K空白活頁卡,可以靈活整編、隨意增減,剛開始我只是集章,後覺有欠完整,乃在空白處或背面貼上簡介或搭配圖像並加註日期,如此圖、文、章相襯,相得益彰,也更加完美。更講究的戳章收藏者,為求印章清晰美觀,通常自備紅、藍、黑三基本色印台,蓋章時小心翼翼,連使用的紙張也精挑細選,這才是真正的用心人士。
談起集章,應從集郵說起,集郵人士都有一股傻勁與衝勁,我稱之為「集郵精神」--風雨無阻、耐心無比。民國67年,臺北國父紀念館舉辦「百年郵展」,為期十天,人山人海、盛況空前,週休一日的上班族更須掌握週日,為了蓋滿十個戳,十排看不到盡頭的人龍花了我近一整天,誤了午餐也忘了飢餓,但滿足的喜悅與成果遠遠超過付出之疲累。
後又歷經數次大型郵展,如建國逢十郵展、郵政逢十郵展、各項特展及郵博館每年的生肖展,都是集郵人士大團圓的時刻,拄杖手顫的老人家也是常客,為了蓋戳我常下班之後趕騎機車抓住最後卅分,還有次先搭計程車到捷運站,一下車再跑步至世貿中心,最後五分鐘趕上,此時懷疑自己是否已到「瘋」的地步?
民國七十五年,發行一套「郵政管理局轄區風景戳明信片」89張,正面是景點照片,背面是配合該地鐫刻的紅色風景戳,我以相簿收藏,後來各地風景區也依樣仿效。
民國八十五年起,幾次的出國旅遊,一方面當年尚未開始集章,一方面行程匆匆無暇顧及,除非印章就在眼前才順手一蓋,感覺歐美比較少見,而日本的旅社、景點每每可見,也順道收藏幾枚。
土城桐花節每年四、五月固定舉辦,就在南天母廣場搭設表演舞台,周邊攤位應有盡有,我的焦點首在郵局攤位,每年設計不同的「桐花節郵戳」,還有登山各站的站章,蓋在贈封上琳瑯滿目,頗為賞心悅目,一連辦了十幾年,我年年參與,惜已廢掉集章這項活動。
鶯歌陶博館三鶯藝術村每年的生肖陶藝展搭配生肖圖章,美不勝收;其他新北各館每年春節走春活動的生肖集章,我也「按圖索驥」,今皆已停辦多年,殊為可惜!
燈會燈節也有章,而且搭配每年的生肖圖像,即因如此,也是我追尋的項目,臺北燈節常可自索簡介導覽,內附集章空格,蓋章處分散展區各角落,可以一邊賞燈、一邊追章,其樂無窮。
雙北市的展館特別多,在幾個大型展館中,昔日以故宮的章最多,每一主題展室均有一枚圖章;其次是中正紀念堂,蔣公圖章為數不少,今日已略有改變。退休之後,閒暇較多,為了增廣見識,也為了多蓋幾枚章,尋訪許多少去的展館,如土地改革紀念館、臺灣公路博物館、自來水博物館、泰山娃娃產業文化館、臺北偶戲館、迪化207博物館以及許多名人紀念館,常有意外收穫。
故宮、國父紀念館、中正紀念堂、歷史博物館、松山及華山文創園區常有不定期的大型特展,票價總在二、三百元上下,皆是難得一見的展覽,起初直接將章蓋在導覽書上,後來改用活頁卡集中收藏。新北藝文中心內的幾間展室,展覽接連不斷,是我常去的地方,搭配展覽而設計的展章也一併收集。
退休之後,參加本校退聯會週二登山日,每週的爬山以不重複為原則,山上有山上的章,但非使用印泥的章,而是不畏風雨的鋼印與拓印兩種章,我隨袋攜帶2B鉛筆、卡紙及較薄的紙張,又是一得。
民國九十九年十一月,臺北市舉辦「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轟動一時,為期171天,參觀近900萬人次,本班大學同學會藉此良機以白天看展、晚上在陳開昌家相聚的方式召開,我因在南門兼課可以購買校園票,大概參觀了六次,有帶學生去看、有陪家人看或獨自前往,幾乎蓋齊園區內所有的館章、商品小舖章及其他專題章,並影印一份讓學生欣賞傳閱,有學生讚賞也有學生說我太閒。
臺北捷運通車二十六年,起初只有捷運線章,我曾蒐集了十枚,最近幾年才有捷運站專屬的站章,隨著六條捷運主線的顏色而有不同顏色的印泥,兩線交會轉乘站則是黑色章,六條主線印章外緣圖形互異,淡信線與環狀線是圓形、文湖線長方形、板南線六邊形、中蘆線正方形、松新線橢圓形,交會站則是星狀多角形,花了一段時日才蓋完108站的章,後來環狀線通車,我又追加了14站的章,每一站的圖章都是根據該地區的景觀特色設計,無事翻閱,頗有看頭,是我喜愛的一項集章,只可惜淡水輕軌有站無章,桃機捷運也無。
民國107年返金探親,帶回一疊活頁卡,每到一處景點,我便四處張望印章之所在,其中以陳景蘭洋樓的章最多,服務台小姐見我興致盎然,直接送我一張蓋滿齊全的圖章集,令我感激不已!而前水頭洋樓群的章分散各處,務必鉅細靡遺,這些蓋章卡片也是我返金的另類收穫。
我最喜愛的集章是具有系列性與同質性的章,如持續數十年千姿百態的生肖章,又如每年雙十節千變萬化的國慶章以及建國逢十的郵展章,這都得感謝郵政單位長期的規劃與維繫,才讓集郵人士的追戳熱始終不減。其他單位則無此規劃,經常維持幾年便告中斷,常令追章迷「中途斷炊」、大失所望。
愛章人士都可感受到圖章之美,平心而論,一枚圖章即是一幅圖畫,它是經過藝術家精心設計出來的作品,頗具創意與藝術價值,絕非局外人心目中的「孩童把戲」,確實值得珍藏。
幾年前流行「到此一遊」,塗鴉式的刻字留名,不僅破壞景觀,也乏公德心,如今已是一個「無處不章」的年代,不妨以蓋章取代留名的陋習,以此證明「走過來過」。孔子「發憤忘食,樂以忘憂」,而平凡的我只能做到「追戳忘食,集章忘憂」,對於熱衷的集章迷,必能體悟此言。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