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活在當下的每一個時光 ──《浯鄉縮影:陳長慶散文集2014~2021》自序
《浯鄉縮影》是我從2014至2021年,陸續在報刊發表的散文作品。即使只有少數的二十三篇,然,它卻是我心血的結晶、腦力的激盪,甚至每一個篇章,都與這座島嶼息息相關。於是我決定把它結集出版,為自己數十年的文學創作生涯,增添一筆記錄,留下一個紀念,也讓後輩瞭解爾時島鄉的生活情景與社會變遷和文學發展。
在這本散文集裡,我把它區分為三輯。輯一的六篇,有親情、友情和鄉土情。尤其是2020年5月,嵩壽103高齡的母親與世長辭,讓我感到萬般的不捨和難過,在心情稍為平復後,我寫下〈慈母駕鶴西歸去〉來緬懷母親。縱使母子已陰陽兩隔,一在天上、一在人間,但七十餘年的母子深情,以及母親生前的點點滴滴,總是在我腦海裡縈繞,讓我無法忘懷,這或許也是為人子女常有的現象吧。
2018年,承蒙「國立金門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陳益源院長(現為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特聘教授)的抬舉,在他穿針引線下,特邀請越南「胡志明市人文社科大學文學系」黎光長主任,及潘秋雲、阮黃燕、胡玉明、黃氏秋水、阮東朝等五位教授,共同翻譯我六篇短篇小說。復在益源院長的運籌帷幄下,以《陳長慶短篇小說集》為書名,由國立金門大學與胡志明市人文社科大學聯合出版越南文本,並由越南文化-文藝出版社在越南發行。
同年,「金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陳益源院長又邀請黎光長主任與阮黃燕教授,在會中發表兩篇論文。其一是黎光長主任的〈陳長慶先生的短篇小說及其越譯問題〉,其二為阮黃燕教授的〈創傷的記憶~金門與越南文學戰後書寫之比較:以台灣陳長慶和越南保寧作品為例〉。對於自己的作品能被外國學者撰寫成論文,又在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發表,可說是一件極為光采的事。會後,我寫下〈在陽光燦爛的午後〉來記錄這件事。
2020年,《陳長慶短篇小說集》越南文本,又蒙受行政院金馬聯合服務中心的青睞,出版中越文對照本,並由張景森主任、翁明志執行長以及國立台灣文學館蘇碩斌館長為這本書作序。復分別於7月18日在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 25日在金門睿友文學館,各舉辦一場新書發表會,兩場新書發表會均由陳益源院長親自主持。
平心而論,能在國立台灣文學館舉辦新書發表會,的確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或許,蘇碩斌館長是看在陳益源院長的面子上,才會答應替我辦這場新書發表會。因為益源院長曾擔任過台灣文學館館長,與蘇館長也是舊識,而且館裡還有許多他的老部屬,有了這層關係,大家也就義不容辭,自動自發地協助老長官把這場新書發表會辦好。
陳益源院長不僅學貫中西、治學嚴謹,著作等身、口才便給,人脈關係更不在話下。因此,全場嘉賓雲集,學者作家齊聚一堂,把單調而嚴肅的新書發表會,營造成一個既有深度又有廣度的輕鬆場面,讓現場所有的貴賓及與會的朋友們沒有拘束感。除了讓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內心也充滿著無數的感激。
25日睿友場,陳益源院長雖以承辦單位的名義,邀請部分人士來參加,但我因母親辭世未滿週年,仍處在守孝期間,所以沒有以個人名義發送邀請函。然在友人口耳相傳下,是日來參加新書發表會的貴賓人數之多出乎預料。除了各界人士,還有藝文界的朋友們,整個會場熱鬧滾滾,即便沒讓我感動涕零,卻見識到友情的可貴。如果沒有陳益源院長鼎力相助,憑我這個不學無術的老人家,那有本事辦這兩場盛況空前的新書發表會。
事後,又蒙金門大學陳建民校長,在《金門日報.浯江副刊》發表〈談陳長慶短篇小說集〉;成大特聘教授陳益源〈《陳長慶短篇小說集》中越文本要給誰看?〉,作家李福井〈寂寞的力量〉,藝術家吳鼎仁〈安南譯〉等三篇則發表在《金門日報.浯江夜話》;作家陳欽進以〈讓金門文學立足鄉土 迎向世界〉作為《金門日報》社論;作家寒玉〈捕捉瞬間成永恆〉及薛芳千〈睿友學校放光采〉刊登在《金門前鋒報》,凡此,無不讓我感激在心。在徵得諸家同意後,我把上述文章收錄在附錄裡,與讀者們共享這份榮耀。
總而言之,除了感謝諸家對老朽的鼓勵,陳益源院長的抬舉和厚愛更讓我萬分感激。就誠如作家薛芳千在〈睿友學校放光采〉文中所言:「沒有陳教授的慧眼識英雄,就沒有先前陳長慶小說的越南文翻譯本,更沒有今天陳長慶小說中越文本的問世,說陳教授是陳長慶的貴人、更是陳長慶小說越南文翻譯本的催生者,一點也不為過,或許將來陳教授也是金門文學作品走向越南翻譯本的推介者。」薛芳千的一席話,可說是最好的詮釋。我亦以〈2020這一年〉來記錄這件事的始末。
從2014到2021,八年間我相繼出版了《晚春》、《島嶼天青》、《烏番叔》、《島鄉往事》、《鳳英嫂》、《老枝伯仔》、《凡塵悲歌》等七本長篇小說,以及短篇小說《戇牛》,散文集《父親的遺物》,村史《阮的家鄉是碧山》,還有《陳長慶短篇小說集》越南文與中越文本各一冊,並主編《道範顏馨五桂聯芳》乙書。
即便八年間出版了十餘本書,表面上看來似乎成績斐然,但我並沒有因此而沾沾自喜。唯一從我腦中掠過的,只是想趁著自己的身影尚未被生命中的黃昏暮色籠罩時,為讀者們多講述一點曾經在這座島嶼發生的故事。倘若不把握當下,萬一不幸被烏雲遮掩而錯失機會,勢必對不起這塊養育我成長的土地和鼓勵我的鄉親。故而我必須透過書前的敘言,來述說當時的創作過程和書寫心境,所以我決定把它收錄在輯二,以獨立的散文形式來呈現,與讀者們同享文中的喜樂和哀愁。
輯三的六篇作品,除了為李台山《父親的高粱酒》寫的序文,以及為《金門文藝》復刊五週年與「安瀾國小」八十週年校慶而寫外,另有三篇係為「金門睿友文學館」108~110年活動專輯而作。睿友文學館開館的第一年我們把它定位為〈璀璨浯島 文學重鎮〉,第二年〈點燃一把熾熱的文學之火〉,第三年〈朝向多元文化目標邁進〉。雖然這三篇文章書寫的均為活動過程和策展者的簡介,甚至有部分也是策展人提供資料供我參考的。但能把他們記錄在浯鄉的文學史上,並收錄在這本書裡,似乎也別具意義。
儘管睿友文學館揭牌開館僅短短的三年,在人力不足、資源短缺的情境下,我們依然兢兢業業為古蹟活化再利用而努力,絲毫不敢鬆懈和怠惰。每三個月一檔的縣籍作家作品展,不但能提升金門文學的能見度,也受到國內外文化界的重視,甚至已有二位策展者榮獲金門文化獎,他們是作家李福井老師與詩人許水富老師,往後勢必會有更多策展者獲得這份殊榮。三年來,蒞館參觀的政府官員和藝文界人士不勝枚舉,鄉親和遊客更是不可勝數,讓我們備感欣慰。我們將秉持開館時的初衷,做為藝文界交流的平台。
《浯鄉縮影》散文集的出版,並非是我文學生命的結束。縱使此時仍與病魔搏鬥,但在鄉親和藝文界朋友們的鞭策下,我仍然會珍惜活在當下的每一個時光,以父母賜予的毅力和智慧,透過腦力,運用雙手,在鍵盤上敲敲打打;敲打出島鄉過往的生活情景,以及曾經被戰火蹂躪的土地,還有不幸遭受砲火摧殘的島民。繼而以一顆悲天憫人之心,為讀者們講述一個個感人肺腑的辛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