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總船長──陳安全
去了大膽才知道,原來是對岸釋放了一批人質,這些人於戰爭期間被俘虜,監禁不少時日,年紀逐漸衰老,都五、六十歲了,已經失去作戰能力,可能又碰上饑荒,不想再養著他們,就通知這邊去接人。因為不知道確切時間,船員在大膽待命了三天,兩艘船輪流來回跑,晚上睡在岸邊的坑道裡,不能亂走,大膽的軍事管制比金門本島還嚴格,傍晚六點戒嚴,夜裡在外面隨便走動,衛兵看到一律先開槍,又沒有電燈,早早就上床睡覺。
人質坐著木船,順海流漂送到離大膽島不遠的地方,船跟人一起過來,等於把船也送給我們了。載人質的船,是徵用民間捕漁的木造船,沿海一帶那種船很多,不算什麼好船。船上裝滿了物資,吃的、用的,可能是想讓我們知道人質沒有受到虐待,還吃得好、用得好,也可能是另外一種統戰方式。陳安全記得有整船的水果,好些從未見過也沒吃過,尤其大水梨皮薄汁多,品質很好,他也分得一些帶回家。
大半夜船員被叫醒運送人質,回到金門都凌晨二、三點了,那時候很保密,口風很緊,只有和軍方連絡的海仔跟出任務的船員知道,連家人都不清楚,幸好他年輕不懂得害怕。
病患後送
九宮水上工作隊另一個重要的任務是運送緊急病患。烈嶼醫療一向量能不足,大小金中間隔了一道海,卡著交通問題,以前船停在羅厝漁港或九宮外海,緊急後送時,要先去扛小船,接駁到大船,再開到九宮碼頭接人,非常耽誤時間。有一次遇到要後送,風浪高達八、九級,小船划不出去,一出海就被打回來,無法到達停在外海的交通船。那次輪到陳安全出勤,三十歲許的年紀,正是年輕力壯,他看到這樣的狀況,急人所急,自告奮勇脫掉衣服下水,游到交通船上,把船開回岸邊,這件事隔天還上了金門日報。
船運納入車船管理處之後,有一段時間改由海巡後送,但海巡的船不方便,沒辦法一車到底,後來衛生局跟車船處溝通,現在條件比較好,有浮動碼頭,船都停在九宮,機動性高,而且船隻較大,救護車可以直接開上船,節省很多時間,後送仍然交回給車船處負責,晚班的人隨時備勤待命,不管什麼時候,醫院電話進來,馬上要開船運送病患。
霧裡鐘聲
以前船上只有一顆羅盤,開船難免會有偏差,完全靠經驗,尤其碰到金門三、四月霧季,會在對面敲響鐘聲指引方向。船長還要會算,算時間、算流水(海流方向),漲潮時海水從羅厝往九宮流過來,退潮從上往下走,尤其金烈水道的海域,兩座島中間海流很急,要能分辨大潮、小潮及漲退潮時間,所以經驗累積很重要,不可以直接開過去,船行十分鐘會到哪裡,十五分鐘抵達,看時間差不多,就找人到船頭聽鐘聲,然後比手勢讓船長知道往哪個方向開,速度不能快、心不能急,船要慢慢開,慢慢進港。
霧季真的很辛苦,濃霧像雲一樣把整艘船包圍起來,人是懵的,分不清東南西北,陳安全說有人把船開到東崗去,還有更誇張的,都開到快接近大膽了。若霧真的太大會直接停航,除非有任務,那時就得找資深、會算流水的人負責。
有一個霧濛天,陳安全幫他大哥開貨船載運水泥,從水頭開回九宮,臨時副師長要去大金見臺灣來的長官,他急著送副師長過去,可惜經驗不足,頭一次出這種任務,加上看到長官緊張,又適逢漲潮流水大,迷霧中船開偏了,跑到吳稚暉亭外海,「砰」一聲撞到東西,副師長說:「你這小子怎麼開船的,跑到這邊來。」開罵了。陳安全趕緊回道:「前面有礁石,碰到了。」副師長不講理的說:「碰到!碰到你就給我跳下去推船。」後來他加足動力往後退,總算繞出來,這下不敢心急了,仔細辨別鐘聲,摸索著往水頭方向開。
那是第一次遇到緊急狀況,船上載著長官,他自己又緊張過度,但是幸好,「安全」就是安全。
陳安全之所以會叫這個名字,是因為他出生在民國四十七年的七月底,新生兒剛面世不到一個月,就碰到震驚世人的八二三砲戰,跟家人撤退去臺灣,住了一年多才回金門。但是才經歷八二三砲戰人禍的他,隔年又遇到臺灣史無前例的最強天災--八七水災,姊姊背著他出門,結果被大水沖走,慶幸的是命大救了回來,後來遂取名「安全」。
浯江輪渡
當政府開始實施勞基法時,軍方就想逼退船員,他們本來是軍中僱員,怕勞基法一實施,日後還要多付一筆退休金,所以希望船員提早退休。這時陳安全在水上工作隊已經待了二十年,最多可以領二十三萬多退休金,換算下來,約莫一年一萬多一點,不過那時候幣值較大。
但是這批船員若退休,金烈水道的交通立馬中斷,產生很多現實問題,且因為觀光客和貨物越來越多,船隻不敷使用,也負荷不了。民間造船主要是為了賺錢,船可以跑就好,很難要船東再花大錢造新船,一艘船載不了那麼多乘客,都塞在碼頭等著運送,導致民怨積累,縣府為了改善這個問題,決定全面接管這條水路的營運。
民國八十二年十月二十八日公共車船管理處成立,後來又成立浯江輪渡有限公司,把所有工作人員歸入轄下,管理走上制度化,及至八十七年十一月啟動夜航模式,逐漸擴增到目前來回共五十八個航班,並可載運機(踏)車及汽車。
縣政府招募船員之初,是從培訓考照開始,因為公家單位要求嚴格,該有的證照都要有,為此特地向交通部申請,給他們兩年緩衝期。但不是水上工作隊原班人馬照單全收,全部納入浯江輪渡,報名的人有大金門的、有小金門的,也分不同年齡層,怕以後斷層,資深的退休要有人手可以接班。招募的基本條件是必須去受訓,算是公家輔導,由縣政府出錢,送他們去萬里中華航業人員訓練中心受訓,從最小噸位的動力小船開始考起,他們是動力小船第四十三期學生,卻是金門第一次有人去報考,車船管理處處長還陪他們去考試。
考上二十噸以下的動力小船,還不能夠開交通船,得有二百噸以下的執照,有這張執照的叫三等船長,是正駕駛,可以名正言順的開船。往上就是二等船長、一等船長,那個更不簡單,要考英語,駕駛的是可以跑國外的大船。陳安全說自己沒本事,半路出家,不是正統科班畢業,沒辦法再更進一步。幸好兩年內他們都考上了,不然一成立馬上要跑船,誰來開?根本沒辦法實際營運。最後OK、媽朝跟他進車船處,水龍跑民營的船,鴨母寬跑小三通,都是三等船長。
陳安全覺得縣政府接手這一塊很好,輪船越造越大,又有制度,退休也領得到退休金,讓人可以安心工作。
出包了
車船管理處成立後,縣政府自己造船,最早有富國號、益民號,富國是交通船,益民是貨船,之後依次為浯江號、太武輪、仙洲號、金烈之星。現今交通船以太武、金烈之星為主,因為船體大,可以載運數十台機車和汽車,浯江近來已經停駛,仙洲則是太武、金烈之星維修或出狀況時的救火隊。
每艘客船規定至少五個工作人員,一個船長、一個輪機長、一個匠技、二個船員,大家各司其職。船長開船,船員收牌子及纜繩,輪機長負責引擎方面,要去巡查機艙,技匠協助輪機長,也要幫忙照顧客人、丟纜繩。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