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八景:昔之「洗馬湖光」到今之「洗馬不湖」?

發布日期:
作者: 張皆欣。
點閱率:1,726

緣起
民國10年出版《金門縣志》雜錄載:
「浯洲舊稱八景曰:浦城海日、仙陰瀑布、雙陽霽景、珠江夜月、豐蓮積翠、董嶼安流、洗馬湖光、嘯臥雲棲」。
該八景記載,僅此而已。當時編修對此八景既無評定人士、時間,以及對景緻位置暨情況的描述,隨時代演變,景緻出現大幅變化甚至湮沒,令人難以摸索其所以然。
金門風景描繪前後有多個版本,明朝隆慶2年(1568)洪受所著《滄海紀遺》可稱為最早版本,書中列述「太武山十二勝」。至道光16年(1836)林焜熿著《金門志》列「浯洲八景」,至民國10年將之改稱「浯洲舊稱八景」。無論新舊說法,蓋由浯洲八景之「浦城海日」來看,浦城即明洪武20年(1387)江夏侯周德興所造於金門城外,於金門東北角突出帶所築之城寨,人稱「田埔城」,做為巡檢司之用。另八景之一的「嘯臥雲棲」,嘯臥亭也,為俞大猷門人楊弘舉於嘉靖42年(1563)所建,故八景品題之時間應晚於此。
以此而言,推敲所謂「浯洲八景」之稱,應在明末逐漸成形。當時金門文人志士如董颺先(1591-1656)等,感於國事蜩螗、社會紛亂轉而寄情山水,經此而體會到金門富有詩意的美景,進而描述其地點與殊景。此八景經民間口耳流傳,至清道光年間始正式寫入金門縣志。
《金門日報》民國46年曾刊登金門縣志編輯室徵求金門新八景啟事,內容如下:
「金門舊稱八景浦城海日(大洋村)、仙陰瀑布(太武山)、雙陽霽景(雙乳山)、珠江夜月(同安碼頭)、豐蓮積翠(庵前)、董嶼安流(浯江口)、洗馬湖光(古崗)、嘯臥雲棲(嘯臥亭),這八景隨時世推移陵殼變遷,或已不可指尋,或名不符實」。
可能當時編輯對於八景真正的位置所在,尚無掌握確認。編輯亦表示雖然續有「新八景」、「新十景」、「新十二景」之謂,但似乎並未超越舊八景之古韻。
本文的焦點,是關於八景中的「洗馬湖光(古崗)」一節,嘗試探求「洗馬湖光」所在地,是否就是古時的駟湖?因為考查文獻有關牧馬侯設置洗馬之處,並未提及古名「滸坑」、現名「古崗」之地。蓋其地舊時曾為董氏聚居之地,因地處湖濱,望家族大興,故稱居地為「滸興」。至民國56年金門戰地政務委員邀約地方文士品定金門新二十四景時,才有「古崗風月」之景列入。
依目前縣志所載「洗馬湖光」位於今日農試所(目前為金門自來水廠辦公處)以東至後垵之處。其地昔為港道,舟可駛達後垵、東洲等村。然查考縣志並未提到駟湖的湖光,此亦與其他文獻記載有所出入。
基於以上說明,本文嘗試循著歷史軌跡探求史實,補充駟湖地方文史,讓更多有興趣的同好,能彼此切磋,進而增進地方歷史保存與族群認同。
駟湖的歷史
駟湖昔為唐牧馬侯陳淵拓墾時的水源重地,現已乾涸許久。駟,以「四匹馬拉一車」之意。《金門縣方言志》載:
「泗湖古稱駟湖。傳說此地乃恩主公陳淵牧馬、浴馬之所。湖曰駟湖、坪曰馬坪(平坦的場所)、溪曰洗馬溪」。
唐德宗貞元19年(803年)陳淵率將領及十二姓族人到金門牧馬,因其對金門開發卓有貢獻,島民於其身故後感念恩澤,奉陳淵為「開浯恩主」亦稱「牧馬侯」。據張榮強1984年出版《浯洲選集》,〈開浯恩主-牧馬監陳淵〉事蹟篇載:
牧馬侯初到丘陵突兀的浯州,親歷各地,相度地勢,擇定太武山之陽迤離數里的空曠區為牧馬場場地。該區西為五土阜環成狀如蓮花的「豐蓮山」,北為平原或如土阜的「雙乳山」,東為菽藳山(現昔果山),南為洗馬溪,溪南為「駟湖」作為請洗馬匹之用。
另縣志古蹟篇〈明盧若騰重建孚濟廟碑〉載:
「唐陳淵牧馬處,在今豐蓮山一帶,故至今廟曰祖廟,坪曰馬坪,湖曰駟湖,溪曰洗馬溪,山曰菽,皆其遺址也」。
地名是人類活動留下的記號,無論大小或雅俗,皆其來有自。最早來金門開墾的陳淵及其部眾,對地名的稱呼有以地理環境的表徵稱之,如豐蓮山(五土阜環成狀如蓮花瓣),雙乳山(兩土阜如雙乳);有以其地點之功能,並以深厚文化內涵文字稱之,如駟湖(作為清洗戰馬之用的蓄水場所),菽藳山(種植豆黍牧草,以作為馬餵料之田野)。明末浯洲舊八景在牧馬侯開墾時,就漸具觀光景點之雛型,足見先人充滿了智慧與與眼光,為金門立下不朽功業,舊八景就有三景是牧馬侯開墾牧馬場留下的遺址。
各個景點被評點的條件諸如:豐蓮積翠(豐蓮山)-是廟、寺及周圍樹林、花草(藥草),及鳥獸配合之景;雙陽霽景(雙乳山)-是雙山、雨後、太陽剛出、搭配周圍樹林及遠處草坪群馬吃草之景;洗馬湖光-是湖光水色,群馬清洗騰躍,且周圍綠揚掩映,乃溪、湖串聯之美景。
由此可知,駟湖自古因地形地貌特徵,已有史籍可考。唐朝陳淵為牧馬需要闢為水源重地,是金門重要遺址。此地一直到明朝時期仍是一個重要的湖泊,號稱為金門五大古湖之一。直到明朝末年依舊是風景名勝,有人垂釣其中,亦不乏文人志士徜徉於山光湖色之間。
駟湖湖床遺址與泗湖
駟湖湖床原址位於目前泗湖傳統村落間,筆者參考文獻後認為清朝初年該湖即已無蓄水功能,且因常年未加疏濬而導致湖床沉積嚴重。當湖床漸漸抬高,在湖的北側後樹溝切割埒(泗湖村前土堤)後,湖水遂迅速入海;在埒南側產生缺口水流入下路尾溝,這切割或缺口極可能是刻意的人工施作,因為排水之後的駟湖湖床將更適合居住。
早期傍駟湖而居形成村落者,有前湖(湖之東北方)、李厝(湖之西南方),後湖,均因位於駟湖的北邊而得名。康熙3年(1664)因遷界令村民遷往內地,到康熙22年(1683)前湖及李厝居民陸續返回故居時,因見田園荒蕪,草樹籐蔓緊緊包附了原有屋舍,欲在原地翻修整理倍加困難,只能選擇他遷或就近在駟湖湖床築屋。歐姓及薛姓先民由此或早或晚在駟湖湖床築屋定居。
當時由內地返鄉的先民考量到前明時期,金門曾飽受倭寇、盜匪滋擾劫掠,猶恐治安不靖,基於人員安全、便於防禦等理由,遂特別重視聚落的空間分布,形成了泗湖傳統集村形式,大多都是同姓聚集發展而成。從歐姓五家內四合院及薛姓東西相向街道式建築來看,可推論當時有強化守望相助的要素。
此外,泗湖村前有一獨特的土坵自然屏障,盜匪從海上看不到村莊,這道土坵村民自古稱為「埒」,可能是當年陳淵建築駟湖時,所築成的土牆界線,用來區隔海水與淡水。在駟湖湖床築屋是不錯的選擇,此由歐姓及薛姓族人在駟湖湖床築屋的空間分布及建築形式可證。
駟湖遺址在哪?
以古契約資料來分析,從乾隆年間到民國初年,住在駟湖湖床的居民,有自稱「駟湖」、「前湖」、「四湖」以及「泗湖鄉」者,但大部分都以泗湖自稱,直至民國44年縣政府官方文書才以「泗湖村」取代「駟湖」。故老有一說法,認為駟湖現已住人,不宜沿用唐朝時期以洗馬為主的駟湖名稱,經幾百年世代交替後,泗湖村民似乎慢慢淡忘,指不出來原先的駟湖何在。當年縣志編輯者在收集資料時,泗湖村民也無人能有一個合理且完備的說法,從此「洗馬湖光」的美景就這樣從人們記憶中褪去。
從「洗馬湖光」到「洗馬不湖」
民國94年續修金門縣志第四篇勝蹟,第一章〈名勝〉載:
浯洲舊稱八景,其名如下:浦城海日(在田浦城)、仙陰瀑布(在太武山北)、雙陽霽景(即雙乳山雨霽時之景)、珠江夜月(在今後埔港)、豐蓮積翠(在庵前之豐蓮山)、董嶼安流(在下市港口又曰珠嶼,今建功嶼)、洗馬湖光(在今農試所以東至後垵之處,其地昔為港道,舟可駛達後垵、東洲等村)、嘯臥雲棲(在舊金城南,即嘯臥亭)。八景之中,如今「洗馬不湖」,「仙陰不瀑」,已不復昔日。惟浦城之朝日,雙山之晴霽,豐蓮之聳翠,董嶼珠江之波光帆影,嘯臥舊址之落霞飛鶩,自然風景,壯麗猶昔(註:括號內的說明文字為筆者添加)。(上)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