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八景:昔之「洗馬湖光」到今之「洗馬不湖」?

發布日期:
作者: 張皆欣。
點閱率:1,544

依縣志載洗馬湖光在今農試所以東至後垵之處,其地昔為港道,舟可駛達後垵、東洲等村之說,筆者對此說法經多方考證推論,擬作如下之補充:
(一)依縣志載「洗馬湖光」在「今農試所以東至後垵之處,其地昔為港道,舟可駛達後垵、東洲等村」。前述說法屬片段尚不週全,而且在現實上及文獻上尚有不足。
從舊浯洲八大景的命名字面上來看,前兩字是名詞指地名、後兩字是形容詞形容美景,如果洗馬是地名指的是洗馬溪,那是沒錯的,但它是一條溪,為何用湖光二字形容一條溪之美景呢?
依筆者查找到的文獻,只要提到洗馬,多有如下敘述:「南為『洗馬溪』,溪南為『駟湖』,作為清洗馬匹之用」。可見洗馬湖光的洗馬地名,不僅僅是指洗馬溪(後安溪),因地理位置接近,應該包括駟湖,後面再以湖光形容美景,應較完整與合理。
在現實上,後垵溪昔為港道,舟可駛達後垵、東洲等地,其溪水應是海水居多,在海水較多的溪中,是否會比駟湖的純淡水,來得適合供馬匹洗馬及喝水之用,其理甚明。在文獻上駟湖多次被提及山光水色之美景,而後垵溪尚未有此一說。
(二)據張榮強民國84年出版《浯洲選》,開浯恩主牧馬監陳淵的事蹟篇及金門舊八景載:
「洗馬是溪名,亦稱後垵溪,源出其東部之『浦集山』麓,寬二丈餘,水流如『白練』,經西部董林溪、浯江而入後埔港。夾岸茂林修篁,千艘叢泊;駟湖位於溪(洗馬)南,是金門五大古湖之一,湖中菰蒲荷蘆,叢生水面,周圍綠揚掩映,後人將其列為金門舊八景之一『洗馬湖光』」。
網站痞客邦「台灣縣市八景系列11-金門八景的演變」載:
「洗馬湖光:在今農試所以東至後垵之處,其地昔為港道,舟可駛達後垵、東洲等村。湖是駟湖,湖光水色,綠楊掩映,群馬清洗騰躍,構成動靜結合的美景,此湖水已消失」。
由上可知其對「洗馬湖光」舊八景的記載,比目前縣志所載較為合理周延。據清《金門誌》卷12卷〈流寓〉記載:
  「董颺先,號沙河,晉江人。崇禎十年進士,官至廣東雷廉道。明末避難於浯州古坑村,鑿石為屋,垂釣駟湖,置身於山光水色中」。
董颺先在古坑村梁山上鑿石為屋,及在最美的石頭上題字、寫詩,並以姜子牙垂釣自喻,當時的他或許懷有更深遠的心志。這位賦性風雅之士,竟然跑到駟湖垂釣,想必當時駟湖一定是個風景名勝之地,才能讓董颺先在此流連忘返。
就「洗馬湖光」相關文獻來看,駟湖是唐朝牧馬侯重要水源地,稱得上是千年古蹟遺址,明朝末年駟湖當時的景緻,還能讓當時的文人志士流連忘返,置身山光水色之間,這些就足以作為當時浯洲八景的要件。
如今的縣志敘述「昔之洗馬湖光現在是洗馬不湖」,意味著此一千百年古蹟與八大美景的駟湖已經不知去向。現居於泗湖居民應該可以很確定,「房子下面的土地就是駟湖的湖床」。
結論
從明朝末年經清朝二百餘年,再到民國初年,這五百多年的浯洲舊八景,如縣志敘述呈現金門風采的薈萃,景中田浦城、後浦港是本縣觀日出及賞月景最佳場所,屬天文類勝景;仙陰瀑布、董嶼安流則以觀瀑、聽潮取勝;霽景、雲棲則體會大自然天氣的變化無常,屬氣象類勝景;而豐蓮積翠與洗馬湖光襯托出富裕、安詳的景象。這八景三十二個字,就是一篇燦爛的詩集,將金門的大地如詩如畫、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
而今雖然隨時世推移陵殼變遷,洗馬已不湖,仙陰也不瀑,民國46年品定「新金門十景」、民國56年品定「金門新二十四景」,民國58年有「金門新十景」,及民國96年產生符合現代景觀的「金門新五星十景」,但終究少了舊八景令人神往的古韻。
今人只能憑史料,想像昔日泗湖「洗馬湖光」的山光水色,想到深入處,彷彿就看到董颺先坐在駟湖的大石磐上垂釣的畫面。憶古撫今,無論泗湖居民或者來到泗湖的遊客們,或許也需要一些參考的文字,來想象「洗馬湖光」的昔日風采,這也是本文希望能提供的棉薄貢獻。
筆者相信居住在駟湖湖床的居民,都會珍惜這片土地與歷史文化,並賦以其發掘、保存及發揚這泗湖人共有的駟湖歷史文化的責任,讓所有的人感受到「洗馬湖光」是真正存在的,它就在泗湖傳統村落裡的每個角落。
數百年來在這裡安居樂業的居民,長期有一種被「駟湖」及「埒」庇護的安全感。回顧駟湖千百年來的歷史以及演變軌跡,相信所有駟湖居民都有著濃烈的「鄉土認同」,也會非常珍惜這片「祖先耕過、戰火蹂躪過、你我曾經牽手走過」的土地,期望下一次編修縣志時能給駟湖歷史軌跡一個較正確的定位。
筆者才疏學淺,出於愛家愛鄉及個人興趣,不揣淺陋撰述本文,期待拋磚引玉有更多先進及地方人士共襄盛舉,一同為「泗湖」地方文史增添新的資料。(本文蒙中央警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汪子錫教授校對謹誌謝忱)。(下)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