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繁心進取上岐國小100年

發布日期:
作者: 林天振。
點閱率:1,734

今年是金門縣烈嶼鄉上岐國小建校100週年,整整一個世紀,上岐國小肩負當地學童啟蒙教育的責任,100年來,從鄉社裡的私塾變成國民小學。教育的科目從私塾學會看字寫字的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到現在的國語、數學、自然、社會、音樂、體育、美勞、道德與健康、團體活動、輔導活動和鄉土教學活動等課程,藉以培養五育均衡發展與健全國民為目的教育。學校的硬體設備從借用民宅(青岐洪氏家廟),學童自備桌椅,到後來美輪美奐設備齊全的新式教室、運動場、教職員工宿舍、電腦電氣設備齊全。上岐國小一個世紀以來,在當地居民、教職員工勞心勞力的付出下,再加上政府的財政支援,培育出數千畢業生,長大成人後,在社會各行各業都有傑出的表現。
今年2022年,小小的學弟學妹的畢業生是第57屆了,不只是小小的學弟妹,連畢業多年的校友們都有一個疑問,母校上岐國小真的有100年的歷史了嗎?
故事就要從1840年開始說起,那年中英鴉片戰爭之後,滿清政府不知檢討,還在沉睡不醒,無所作為。相對於日本1868年開始的明治維新,日本政府有財力廣設學校、建校舍、聘師資,連偏遠的鄉村都有新式學校,推行義務教育。學童的就學率高,不分男女幾乎人人識字,直到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後,戰敗的滿清政府才甘願廢除科舉,再有廣設新式學堂之議,但是滿清政府國庫空虛,力有未逮,無財力建校舍,更無財力聘師資。廣設國民小學推行義務教育,無異緣木求魚。
民國建立後,軍閥割據國土四分五裂。民國4年,金門設縣,唯一能做的就是設置勸學所,所長加員工編制4人,每年經費是500元。500元就是4個人的薪水,說起來不知道是心酸,還是無奈,這個500元還是從豬肉捐200元、菸酒捐200元、船渡捐100元收來的,當時全縣的教育預算等同是零。當時勸學所的目的,就是鼓勵鄉里自行辦理學校,鼓勵鄉里兒童上學校讀書識字。建校舍和聘請師資的經費,政府無力補助,由鄉里自行處理。
上岐國小的前身私立岐山小學校,就在這樣的背景下,於民國10年,由私塾而變為私立岐山小學校,校舍仍然借用原來私塾的地點青岐洪氏家廟上課。
根據《烈嶼鄉誌華僑篇章》記載華僑人物李仁義(1909-1994),民國前2年青岐出身,14歲始入鄉校就讀,天資聰穎思慮敏捷,師授科目均能領悟貫通,李仁義就學時,大概就是在民國10年左右,私塾轉換成小學校的時期。
根據民國18年《顯影月刊》調查金門公私立小學資料,岐山國小已經存在了。
在那個艱困的年代,大家都一窮二白,一個窮鄉僻壤的村莊要維持一個私立的小學,想必相當不容易。
民國五、六十年代,那時政府教育經費不是充裕的時候,還要從南洋募集款項,籌措資金來補貼上岐國小建校舍資金的不足,當時由兩位僑領洪天生跟李仁義為主要資助者。現在從《金門縣誌》的資料還查詢得到。現在上岐國小的禮堂那棟建築,還保留著詳細記載洪天生獨自捐款新臺幣70萬元的碑文。想必民國一、二十年的時候,也需要有幾位像這樣熱心和慷慨的人物,但是年代久遠,也無從查證。
附圖這張於民國24年夏天拍攝的團體相片,非常珍貴,現在收錄於民國98年增修的《烈嶼鄉誌教育篇》,也保留在烈嶼文化館。這張相片可以說是金門縣烈嶼鄉的第一張學生團體照相,在那個年代,連相對日子比較好過的大金門後浦、珠山、水頭都沒有留下半張類似的相片。相片最下面記載:金門烈嶼私立岐山小學校董事教職員暨學生全體暑期攝影二十四年。
相片的背景是青岐村的洪氏家廟。相片中的洪氏家廟新穎宏偉,雕樑畫棟,壯麗又精緻,學校就設在洪氏家廟內。相片內的人物服裝整齊,前面4排除了第四排中間6個大人外,全部都是學生計有96人,學生穿著白色制服,個個精神抖擻。相片的右邊是鼓隊,當天的活動非常盛大熱鬧,相片框外圍觀看熱鬧的人數想必是非常的多。
鼓隊的大鼓看起來非常新穎,民國24年當年岐山小學校已經有些新設備了。團體攝影可能是第一次,但是這場景團體照相也成了最後一次,令人不勝唏噓。
民國25年後,隔年日本人占領金門,八年後,日本戰敗離開了金門,4年後,國軍進駐金門,洪氏家廟被拆了。學生在古家廟前的團體合照再也看不到了。
相片是在民國76年從廈門帶回青岐的,在當時兩岸30年來不通的年代,這張相片早就被人家遺忘了,很幸運的被保存下來。
此這張相片攝影這年後一年,日本人來了,岐山小學校停課,直到兩年後才以私塾的形態復課。民國34年,日本戰敗離開後,金門縣政府就每一鄉鎮設置縣立學校一所,計有第一中心學校(後浦),第二中心小學(沙尾),第三中心小學(烈嶼),第四中心小學(大燈),其中烈嶼中心小學就是岐山小學校改名。當時有5個班,學生人數150人,教員6人。當時烈鄉其他村莊共還有6個國民學校,但都是一個校只有一班,一位教員,只有東林的林宅國民學校有二班,二位教員。
民國36年復名烈嶼中心小學為岐山小學,不論是民國10年的岐山小學校,還是民國36年的岐山小學,岐山都是正規的小學學制,學生畢業後,可以銜接到廈門的中學就讀,當時窮困的烈嶼,雖然不容易,還是多少有幾位畢業生到了廈門念初中。
民國38年,國民政府來了,接下來的轉變就更為激烈了,當時候國民黨軍隊來烈嶼拆民房、廟宇、宗廟去構築軍事防禦工事,做為上岐小學校舍的青岐洪氏家廟也跟著被暴力拆毀不見了。一時學生也沒地方上課,岐山小學的烈嶼中心小學的地位,也就不見了。
民國39年之後,國民教育由政府統籌辦理,開始推行義務教育強迫學齡兒童入學,同年2月,岐山小學改名為上岐國民小學,沒有自己專屬的校舍,仍借用民宅上課。
民國47年八二三砲戰爆發,烈嶼各校停辦,政府為顧及學生學業,於民國48年8月暫借金門中學校舍,成立烈嶼鄉聯合國民學校,招收三年級以上學生,享受公費住校,並在烈嶼各村設立分班,招收一、二年級學生,上岐分班是為其中之一。
民國52年,聯合國民學校解散,同年8月,上岐分班獨立設校為上岐國民學校,學校開始有一到四年級學生。此四年級學生,於民國55畢業,是為上岐國小第一屆畢業生計算的開始。
上岐國民學校校舍於民國53年開始增建,學生不再四處漂泊流浪上課。上岐國小從民國10年到民國53年經過整整的43年,才真正擁有自己獨立的校舍。55年增建校舍一棟,56年配合9年國教改為上岐國民小學,60年增建教室6間,67年改建教室4間、禮堂、圖書室各1間,並擴建校區闢建田徑場1座,70年增建教師宿舍一棟。至此學校硬體設施全部完成。
師資方面,民國38年之前,大部分靠大陸過來的老師,民國38年之後,大部分由軍方從部隊挑選人員充任。後來再慢慢培養金門在地的學生,經過師資培育訓練任用,但是來烈嶼的師資,大部分都是大金門來的老師,流動性太高,後來考慮到烈嶼學校師資的穩定,也大量培育烈嶼在地學生,這批老師非常優秀,並且任勞任怨,是上岐國小教學、品格教育主力,是學校教育長期穩定的力量。現在這批老師都已經退休了。
一個世紀前,學齡兒童就學率不高,整體的居民,不分男女幾乎都目不識丁,100年後的今天,除了80歲以上一輩,人人都能免費上學受義務教育,百姓整體素質提高,教育、衛生、道德、品格,都是長足的進步。小學教育不只是讀書識字,還要有健全人格發展的目標,小學生是國家的幼苗,學校蘊育其成長茁壯的基礎。上岐國小100年來。不負一個教育機構的使命。
今年民國111年,欣逢母校上岐國小創校100年,期待母校再來輝煌100年。


(稿費捐大同之家)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