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我是盧武鉉》觀後感

發布日期:
作者: 陳卓希。
點閱率:2,520

近日看了韓國《我是盧武鉉》紀錄片,講述韓國已故的前總統盧武鉉,他戲劇化、傳奇的政治生涯,從支持率僅有2%的倒數第一候選人,最後成功走向韓國總統大位。
  盧武鉉被稱為「平民總統」、「草根總統」,出身清寒、高職畢業的學歷使他成為韓國史上學歷最低的代表人。他靠自學通過司法考試,成為法官,曾與現任韓國總統文在寅,一同替社會運動受迫害的學生打官司,建立了他公正不阿、站在人民角度的形象。且風格有別於一般領導人,他直白又直接的表達方式,深植人心。他在部分韓國人民心中是最清廉的總統,但最終自戕結束戲劇化的一生。
  觀影後心情一直有點鬱悶,對這位「平民總統」有更多認識的同時,也不停地思索政治和轉型正義對人們的重要性,當然不僅限於韓國,台灣已經深陷其討論好多些日子了。韓國在轉型正義的路上一直走得轟轟烈烈,被稱是「用百米的速度在跑馬拉松」,從最為人熟知的「518光州事件」到「六月民主運動」,韓國人民的民主意識高漲,無數的抗爭、犧牲才換來現在的生活,像盧武鉉這樣站在人民角度、肯為大眾犧牲的人,實屬難得可貴。
  從紀錄片不難看出盧武鉉是個自尊心頗高的人,因學歷受質疑時,也會適時地表露情緒。他在面對當時黨內的競爭對手、針對他的老丈人是左派份子的指控時,他的回覆很堅定,說他不可能因為丈人的行為而拋下妻子、自己更沒有左派的意識及極端行為,憤怒語氣中又帶有悲傷,讓人感到格外真實。他的人格魅力毋庸置疑,歷史上多數領導人亦是如此,像希特勒、委內瑞拉的查維茲等都屬魅力型領袖。盧武鉉從起初2%支持率,最終成為大韓民國總統,他身上的草根性、真程度與凝聚人心的能力是最大利器,他雖學歷不高,但他與文在寅替「釜林事件」學生打官司的經歷,人民自然看在眼裡。
  我認為盧武鉉的當選、殞落,是韓國民主的表徵和領頭羊,雖有另一派說法,認為他是韓國現任政府清算前任政府的犧牲品、民主的失敗,意指李明博政權「秋後算賬」下的政治犧牲品。盧武鉉以清廉走入政壇,以貪污之嫌自殺身亡,但電影中民眾在雨中哀悼的畫面,反映了至少在部分人心中,盧武鉉仍有不可取代的地位。2013年韓國Research View的民調顯示,在對朴正熙、金大中、盧武鉉、李明博和朴槿惠,五位歷任總統的好感度中,以盧武鉉居首。其實,在了解韓果政壇和歷史後,此結果並不意外;但我反思,若在台灣進行相同民調,從蔣中正到現任總統呢?大家心中自有答案。
  新聞報導常說南韓總統有「卸任魔咒」?總統都免不了牢獄之災?像文在寅上台後,前任總統李明博被以貪污、受賄等罪名判定有罪;多數媒體說文在寅在替盧武鉉報仇,但這點可能只有他自己心裡清楚。我曾看過一部韓國電影《共犯者們》,內容圍繞2008年李明博上台、至朴槿惠接任期間,以「新自由主義」之由,所展開的媒體壟斷政策。韓國人民可能因過往被壓迫的記憶、而對歷史的過錯、轉型正義格外追究,使韓國總統逃不過官司之禍,某種程度也可能代表人們願意正視領導人的錯誤、也可從中學到教訓。但在牽扯到政治,這個為追求公正、公平的追究行為,是否全然為其理由,可能沒法武斷定義。
  這讓我思考到在台灣的轉型正義,雖《我是盧武鉉》未牽涉過多相關議題,但覺得是他建立了人民對民主的意識與形象、建立了天秤,且他在政見會上發表,請報紙媒體不要介入選舉,我覺得他很有勇氣,政媒掛鉤此事的界線一直很模糊,人們也未必會提及。不過我也佩服韓國媒體人,敢在可能有政治色彩的爭議下拍出此電影,另外像是《總統致命一擊》這類、用黑色幽默講述總統遇刺事件,在台灣難以想像;韓國直到2017朴槿惠結束任期前,媒體仍受到黨政軍控制,在此情況下仍可發展出興盛的影視產業並不容易。
  最後,我對盧武鉉在競選時主張的「東西和睦」政見(和平繁榮政策)有深刻印象和體悟,因為不論韓國或各國人民,選出領導人的最終目的都只為能繁榮並和平生活,訴求說來樸實、簡單,但實際做到卻很難,但面對這必要的核心難題,有多少領導者願意以己、以黨之力,助所有人民過上好日子呢?
  就算讀者對韓國政壇、歷史未必足夠了解,但也可以省思,並套入現今生活,歷史是否不斷在重複上演?物質生活進步的同時,人們的心理跟上了嗎?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