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行囊中的佳餚     

發布日期:
作者: 李展平。
點閱率:1,467

  當年的故舊死的、離散的、只有前國軍第六十四師廣東部隊軍醫李鏡芬--老爸,依舊健朗。步入二○二二年新春,今已九十六高齡,母親兩年前離世,曾經痛不欲生,隨時間遠去,老爸漸漸療癒內心傷痛,吃完廣東粥一時興起清唱「廣西有個老人洞,廣東有個望夫崖」,餘音繚繞。微茫晨曦中獨自醒來,躺在床閱報三十年如一日,他說報紙與閱讀是抵抗老人健忘症良藥,精神集中,不假外求,感覺與世人同在。同時擁有一塊心靈花園,日夜在報歲蘭與金線蘭間穿梭,剪枝、換土、施肥,看上去架勢十足。
  他棉襖靜立,雙腿肌少症,像隻野鶴,常佇立中興新村宿舍,看廣東冬葉入神,這些來自肇慶移植的「冬葉」,適應良好,綠意盎然,望著遠方,滋潤童年的舌尖,是「裹蒸粽」不可或缺的素材。這粽子在台灣港式料理幾已失傳,或少為人知的絕活,曾在台中館子品嚐,唯滋味失焦;對於童年消失的味蕾,激起老爸深深追憶。台灣有些飯店、館子賣荷葉粽,它的糯米、內餡跟廣東肇慶不同,尤其是葉片,他指著屋後一片似野薑花葉說,為傳承童年滋味、為撫平自己的鄉愁。
  一九八八年開放首次探親,他鬢如霜、塵滿面地回到睽違已久的故鄉-肇慶市。離家時父母健在,四十多年後返鄉,父母已進荒塚、墓碑斑駁、長滿青苔。六十多歲遊子跪哭許久,整夜淚濕枕畔,思念是深海,靜止不動的渺遠氣息沒有盡頭,出了鄉關就不須送別,無法送別。很長一段時間就這樣忍受煎熬,他害怕黃昏,害怕每一個夜晚。由於對家園懸念,他靠回憶活著,人存在的卑微,無可逃遁陰暗人生,原來人間不易,唯親情、小吃伴隨苦澀多難歲月,帶來短暫溫柔。
  每逢舊曆年,肇慶家家戶戶一定包「裹蒸粽」,而台灣是端午節包粽子。時序、節令不同,象徵意味也不同。他曾於探親時在街上吃一個「傳統裹蒸粽」,可能掛太久了,有酸味。當時父親付錢、細聲跟老闆說:「小時候粽子掛半個月,只要在通風屋簷,裹蒸粽不會酸腐,但現在已有酸味,表示地球變熱,未放防腐劑的粽子,只能放冰箱,不要逞強。」
  老鄉:多謝,錢不用付了。你從台灣返鄉嗎?兩個老鄉聊起裹蒸粽,竟有共同符碼印記,難怪蟹仙李笠翁如此形容螃蟹:「獨於解蟹螯一物,心能嗜之,口能甘之,無論終身一日,皆不能忘之;至其可嗜可甘與不可忘之故,則絕口不能形容之。」這則蟹小品透露笠翁對蟹的執迷,特殊偏愛,無法形容蟹的美好滋味。老爸說食物口味在酥潤爽脆上,完全是火候關係,中國菜館因備有特殊爐灶,故能做出一般家庭不能烹煮佳餚,如裹蒸粽柴火慢熬方顯其味。
  廣西南寧朋友說是九斤粽,事實上傳統裹蒸粽一顆約十兩重,兩人吃較適宜。肇慶人調理非常講究,一、要選用具有色綠、葉香、防腐的「冬葉」作裹蒸的外包。二、選用上好糯米和當季綠豆黃。三、做餡的豬肉以肥瘦相間的五花肉。四、要加五香粉、麴酒作調料,使餡味醇香、肥而不膩。老爸表示:「從前不燒瓦斯,家戶於前院或後院,自己埋鍋,通常是利用花生油桶,乾柴竄燒,之後把裹蒸粽放到桶內,用明火熬煮五小時以上,直至糯米、綠豆、豬肉完全融化為止,吃起來香糯醇厚,據說還有清熱解毒功效。」
  軍醫退伍的父親說,裹蒸粽歷史跟萬里長城一樣久。肇慶老一代流傳裹蒸粽始於秦代,當時農民為方便田間勞動,便用冬葉裹大米,煮熟後隨身帶作農忙點心,這是裹蒸粽最早身世。十七歲從軍全面抗日、國共內戰,跑遍大江南北。直到一九四九年自海南島撤守台灣,不曾吃過肇慶裹蒸粽,在祖國戰亂年代,只能夢裡回味了。這一代中國人於歲月方舟漂流,甚至無緣觸及父母荒墳上的名字,或留下一串眼淚,回憶帶來時光流轉,命運是無法迴轉歧路啊!
  後院獨留的「冬葉」兀自搖曳。他品味古老裹蒸粽,入口即化的味蕾,翻出其母年輕舊照,挽梳烏黑髮髻,一襲旗大袍及地,古典婉約,容顏歷歷在目。母愛像隱形的蠶絲線,兩岸遠隔,猶聽到她在耳邊低聲呼喚,一輩子牽繫兩岸的骨肉親情啊。想不到一串裹蒸粽,竟隱藏如此深刻感情,引發對遙遠親情的感傷。他摀著臉,巨大陰影潮湧上身,原來夢中也落雨了。眼眶泛紅的老爸坐在客廳,用上等的柴菇、干貝、蛋黃、綠豆黃、五花肉、五香粉當內餡,以綠油油冬葉包裹,完全「再現」故鄉滋味。當冬葉一寸寸撥開,似豐腴女體,展現渾圓無瑕肉身、冬葉的香氣,把每吋皮膚都完美呈現,以一葉綠脈烙印,悄然為老人家帶來倉惶離家底記憶。
  一顆五花大綁的巨粽,呈菱角形、密實。以九十六歲之年,顫抖的手,仍想復刻舌尖之味,下鍋之後,足足等四小時,火候一點也不馬虎。當大桶於熱水中滾燙,藏匿於年少底鄉愁,隨著粽香跨越時光腳步,翻滾,恆古鄉愁在蔓延,兩個獨立影子重疊起來。老爸全身氣息也跟著鼓盪、亢奮,當夢反覆尋找棲地,過去變成不凋的畫面,甚至於聽到淚水落在樹皮之音。貯存七十多年的美味立馬呈現、滑入舌尖,交相品嚐故鄉之味、母親之味、五花肉與綠豆黃的馨香,在一層層煙霧裡,雙鬢猶如落霜。
  裹蒸粽寬慰了軍醫老爸不少鄉愁,他佇立於屋後西江河畔,浪捲起年少夢幻奔湧,一波波相互追逐,昏黃光暈消退,時光悄悄轉移,老兵獨自清冷。找到自己童年味蕾,是生命中可以觸摸、時空跳躍、交叉、融合的信靠。裹蒸粽對他而言,已非純粹的肉粽了。
  除了裹蒸粽,老廚師的魔法術應屬廣東釀魚。老爸說,政府開放探親後,他回肇慶逾十五回,屢屢尋找童年味蕾,釀魚,卻屢尋不到。經同鄉指點於順德吃到「煎釀魚」,是由多刺美味淡水魚-鯪魚製作。鯪魚,狀似台灣小鯽仔,西江河特產。切片似卷仔。回台後他老人家不服氣,拿台灣淡水魚草魚、鱸魚、虱目魚作實驗,讓釀魚在地化,結果草魚太大隻,不易滲透、圓潤,且夾雜稍許土味。鱸魚刺僵硬不宜抽離,而虱目魚多刺,魚骨鬆脆適合解剖。
  從此吃釀魚不必到廣東,只要在中興新村便能一睹「廣東釀魚」的神乎其技。吃過各種鮮魚料理法,尤其日式料理對魚的刺身(生魚片),極為考究。卻未曾看過刀工與內餡渾然一體,讓美味循味覺、嗅覺,瀰漫感官。虱目魚拉出魚刺可大口吞嚥,搭配其他食材,滋味變得濃郁香醇,是一道多層次風味佳餚。
  老爸很精準將一條兩斤的虱目魚,剔除魚鱗、剖肚、清內臟,約10分鐘,魚的脊骨、魚肉全被掏空、分解,僅留下完整魚皮身形;再將魚肉去骨、去刺,較菜市場僅能割下無刺「魚肚」,要複雜多了。老爸混合五花肉、香菇、荸薺、紅蔥頭研磨、碾碎、剁切、攪拌,再置入解剖的魚肚,又恢復飽滿魚體原型。這一連串的掏空、體外加料、再置入,展現超完美的技藝性結合,也是色香味具現。
  不單秀色可餐,那細長的紅椒絲、白蔥絲、薑絲交錯鋪陳,掩映綠、紅、白的芶芡,簡直是一種裝置藝術。這樣一條魚粉潤粉潤的、化成滿口芳香。虱目魚也可變身如此「溫柔婉約」的菜餚,舌尖不用抗拒就能輕嚼,肉質柔潤、看不到一根刺。對本省人而言,虱目魚乾煎、取魚肚煮湯、製魚丸外,多刺的形象市場並不討喜、價格不算高,唯加工後的釀魚,絕對是一道高級菜。庶民飲膳文化的「高貴不貴」擺盤。
  老爸表示:「作菜不必標新立異,一些普通食材也可小兵立大功,如釀魚花費不大,即可燒出美味。」他提點:虱目魚肉質較乾澀,配五花肉融入魚體,烹煮後讓風味達到爽口,好滋味盡在不言中。很想傳承絕技在老爸細心指導下,一樣快刀、一樣切入點、偏偏都刮破魚皮。釀魚注重解剖,把魚皮刺破,釀魚就免玩了。原來功夫不是短期可練就,刀法裡藏著細膩。一條釀魚,經慢火煎過、淋上紅燒醬料,美味釀魚成形了。嚐過釀魚佳餚的友人,個個皆回味無窮,詩人渡也即入口不忘。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