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歷史地貌新探

發布日期:
作者: 董群廉。
點閱率:2,271

此後,其說法為以後縣府編纂的各版《金門縣志》所沿用,其中或有文字增減,標點符號更動,但差別不大,其中差異稍大者為金門縣政府1992年版《金門縣志》中,可居者五,明列了「廈門、大嶝、小嶝、烈嶼、浯洲」等五個島嶼,茲摘錄原文以供比對,1992年版《金門縣志》載:
浯洲、浯島、浯江、滄浯之得名,莫詳所自。或曰同安海中山,可居者五,(廈門,大嶝,小嶝,烈嶼,浯洲),浯數第五。或曰唐置牧馬監凡五,浯數第五。或曰浯洲一島,滄桑以前,由五島連綴而成。皆附會也。按古今圖書集成職方典:泉州有浯江。郡志云:晉南渡時,衣冠士族避地於此,故又名晉江。今晉江之水,流經縣治南者曰浯江。晉江二源,一出永春,而永春亦有浯江。海中島嶼,除浯洲外,隔海復有浯嶼。考島人先世,多來自泉洲(今晉江),是則此之浯洲與隔海之浯嶼,其由晉江之浯江而得名歟。
總之,許世英的說法遂蔚成主流,成為地區文史工作者的主流說法,例如《金門史蹟源流》、《金門地名調查與研究》、《金門第一才子許獬》……等均持此說法,一直到2012年才出現有不同的說法,陳炳容〈「浯洲」、「浯江」名稱由來新探〉乙文以堅實的論據提出新說,他首先引明代陳懋仁《泉南雜志》的說法否定晉江之得名與晉時中原士民避居於晉江河畔有關。再提出金門古稱「浯洲嶼」,即「五洲嶼」;又提「五」非實數,有可能是「多數」的說法。其說頗為新穎,因論證太長,讀者可以自行詳閱原文。
洪受《滄海紀遺》云:同安「海中之山,可居者有五,浯洲其一焉。」洪受並未說明有那五個島。許世英《新金門志》云:「浯洲、浯島、浯江、滄浯之得名,莫詳所自。同安海中山,可居者五,浯數第五。」為什麼「浯數第五」,許氏並沒有進一步說明,但到了1992年版的《金門縣志》增列了廈門、大嶝、小嶝、烈嶼、浯洲等五個島嶼,且把浯洲排序在第五。論人口面積大小,浯洲不排在第一,也該比大嶝、小嶝、烈嶼等島嶼為大。為什麼浯洲不能排在第一?或排在第二、三、四呢?為什麼把浯洲的排序要排在第五?編者並沒有告訴我們理由,顯然是編者按字面的理解,強按上這幾個島,並將浯洲排序排在第五。
其實「第」除了作「次序」的意義外,還有作「但」和「且」的解釋。「同安海中山,可居者五,浯數第五。」我們似可作這樣的解釋:同安縣海中的島嶼,適合人居住者有五個,其中的浯洲嶼且有五個小島,浯洲嶼是由五個小島連綴而成的。
「浯」即「五」的諧音,宋代泉州晉江就以「浯洲嶼」來稱大金門,閩南地區應亦如此稱法;明萬曆年間何喬遠的《閩書》中亦以「浯洲嶼」來指金門島,意指金門原是五個緊鄰的島,後來連綴成為一島。這樣的說法也頗符合歷史事實。杜臻著之《粵閩巡視紀略》一書中所繪制的金門圖,金門被繪成數個小島,題為「浯洲山」的島緊鄰廈門,東南側另繪有五個相近的島嶼,標示的地名為金門所、料羅灣、北太武、官澳、東店,根據陳炳容博士的看法,東店應該是東椗之誤,東椗即今之北碇。杜臻未必親到金門島,可能根據傳聞繪制,也可能閩南地區某個公務機關或某個人典藏之古地圖。
昔日金門海岸曲折,港灣深入內陸,舊志載:「金山港(今金沙港)在金山頭兩灣,舟楫隨潮出入,舊有梁埭,左分繞西黃灣,右分繞汶頭社。」曩昔海水可抵太武山腳的蔡厝,蔡厝《蔡氏族譜》云:「然自五代之後,以所聞見於故老載籍考而稽之,則亦有可言者焉,蓋自王溯割據,審知就封,吾一世祖父避居江淮,卜築於武山陽後峰,而前潮山水之極觀備焉。」
現在有更多的證據顯示,海水深入陸地比我們想像的還要深還要廣,許世英《金門新志》指出在溪邊、下湖、後壁一帶有黑土。陳慶瀚教授《科申聯登的村社陽翟》指出的範圍更廣,他說道:
在陽翟週邊農地----甚至整個金門東半島田野,包括斗門、內洋、山西、西吳、新田墩、后壟,東村,往地下挖半公尺到一公尺深,當會遇到一層有腐味的棕黑色泥炭層。這些村莊的老農會告訴你,他們的田地,往下挖就有「黑土」或「臭土」。
其實這就是海水入侵的直接證據,這些「黑土」和「臭土」其實應該是昔日的沼澤泥,筆者曾於2010年與王先正老師赴印尼蘇門答臘島及鄰近島嶼執行〈鄉僑訪談計畫〉,當地住民的高腳屋就建在海邊的沼澤上,這些沼澤含有高溶度的腐植質,所以發出陣陣異樣的臭味。那次訪談,有一些市鎮和村社都還沒有自來水,只能接用雨水飲用洗澡,因為地下水含有高溶度的腐植質,洗澡都會發癢,更甭談用以煮食飲水。沼澤地是蘇門答臘島海邊很普遍的地景,以汫水港為例,由於淤塞,逐漸墊高,很多沼澤泥都已乾枯變為黑的泥土,據鄉親說以前他們的高腳屋,距海平面也是有數公尺之高,金門東半島挖出的「黑土」、「臭土」有極大的可能即是海中的沼澤泥。
再談北太武山的地形地貌,杜臻《粵閩巡視紀略》書中所繪制的金門圖,「北太武」就在大海中似是一個獨立的山頭,如果時間往明朝初期向以前推移,這似乎是寫實的地景。現今除了金門指揮部以西到高坑村地勢較高外,太武山山腳幾乎是窪地、溝槽或河道,如果海平面抬升六公尺或更高,海水自可循著河道、溝槽、漥地侵入太武山周遭。金沙港的海水有一支循著斗門溪的河道抵達高坑台地的前沿,一支循著光前溪抵達龍陵湖(今屏東);而許白灣之海水由田埔循前埔溪河道灌進鵲山之前的窪地,再連結今之陽明湖,沿著太武山東側山麓的溝槽,洩到翠谷前的漥地,將四分之三的太武山環抱其中;而早期蔡厝之前的漥地可能一片汪洋。黃克全《汶水揚波后水頭》云:
金沙港灣此地古來至今地形地貌變化很大,曩昔金沙港深入內陸,根據村中耆老所述,彼時海水甚至可抵達太武山山腳蔡厝,以及現在已廢村的蕭厝一帶,高坑還曾發現船渡頭的殘餘石板遺跡。
太武山有倒影塔,塔在山之巔,影及於海上,故名倒影塔。明洪受〈咏太武山十二奇〉之〈倒影塔〉云:「筆尖撐破太虛空,影落寒江何處逢。可是化龍蹤跡隱,月明孤嶼照漁翁。」縣志載黃琇〈太武山十二奇〉曰:「塔在太武中,流形飄影,倒出東海之外,影之所及,魚屏其跡,斯不亦怪特奇偉之觀乎。」近人林乃斌〈修倒影塔碑記〉云:「太武山有倒影塔……塔影倒海,遊魚屏跡……山距海七、八里而遙,塔在山之巔,並影乃及於海上……故名倒影,是則奇。」近人懷疑山距海七、八里之遙,何以能見到倒影,極大的可能是當時的海灣深及內陸,故有此說。
四、浯洲嶼地貌的蠡測
「浯」即「五」的諧音。據吳慧穎的研究,「五」作為數使用時,有時表示實數,但有時則為約數。因此「在幾的範圍內,凡表約數,往往用五。」陳炳容博士因此引申說:
所謂的同安海中,可居者有五,金門有五湖及通潮五港等等,皆取約數而言。金門這一蕞爾小島,有許多港灣深入內陸,山海交錯,就好像金門島是分裂成數個小島。《說文》:「水中可居者曰洲」,故從陸地的角度來看,就稱之為浯島。
筆者認為陳炳容博士的看法很有見地,不過筆者要進一步說明的是,不僅僅是金門的「港灣深入內陸,山海交錯,就好像金門島是分裂成數個小島」而已,很有可能在宋代以前浯島的內陸,海水內漫,深坑積水,成為湖泊,深溝積水,成為河道,須泛舟而渡。淺窪積水可策馬前行;或海水只及膝,打赤腳即可涉越。有學者認為古坵不靠海,陳昌文家族何以被編入鹽戶?如果元末明初東沙澳的海水深入內陸,從東沙、東社,漫入古坵村社之前,甚至可能和賢厝圳仔溝的海水連成一道,陳昌文的鹽籍就解釋得通了。因為早期的金門是由許多小島連綴而成的,所以被閩南地區稱作「浯洲嶼」。
晚近幾年氣候變化,地球溫化,氣溫不斷飆升,南北極冰層和高山冰川不斷融化,地球生態丕變,甚至有學者及名人聲稱地球氣溫上升4度C,海平面會上升十公尺,很多太平洋島國將被淹沒,各國環保人士大力呼籲世人節能減排減碳,由此可見氣溫與海平面升降有密切的關係。
(四之三)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