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埔下的歲月背影
昔時,下埔下、頂埔下、埔邊、埔後,俗稱四埔,面積小,人口也少,尚不及湖下的一半,但這四個小聚落,居民感情綿密,婚喪喜慶,均互相扶持,來往頻繁,年長一輩的,彼此都非常熟識。
下埔下約在民國卅九年間開始有駐軍,借住民宅,大陸籍的軍人較多,少部份也會講閩南語,軍民一般溝通良好,兵員大都是青年軍,素質也不差,有的年齡很小,大約是高中生。但在參加民國四十二年的東山島之役,折損殆盡,據老一輩口述,戰役結束後,只回來幾位炊事兵,令人不勝唏噓。戰事頻繁的年代,駐軍一直和居民是一個生命共同體,軍人除了訓練、出操以外,平時也會助民收割農作物,挖防空洞,挖水井,假日孩子未上學,阿兵哥會帶我們上伙房,和他們一起開飯,閒暇聊天,會拿戰備口糧,供我們做點心,大家吃得津津有味,至今記憶深刻。
寒暑假也常跟阿兵哥去後浦逛街,看電影,那年代,軍人真的就是我們這些孩子的大玩偶,退伍前,還帶我們去拍攝「金門留念」的照片,並互留聯絡方式,最喜歡寫「永誼永固」;我們也度過一個充滿回憶的童年生活,這也可能是我們這一代孩子從軍較多的原因吧!
約在民國五十二年,部隊又移防,從西浦頭進駐一連工兵連,人數很多,除了借住民房外,也搭帳篷使用。原來這支部隊要負責構建「金門百歲安老院」的房舍,工程於民國五十四年竣工,部隊才再度移防,我們家住的阿兵哥有台北、台東,還有原住民,退伍後彼此也常互相聯絡信件,其中有一位叫謝福三的雕刻師,平安退伍,還贈送一木刻匾額:「軍力速聖公」,叩謝神明,懸掛在頂堡一座香火鼎盛的廟宇,至今,我路過會常再去看一下。
早期下埔下通往金城的路,是從甕仔公的路段經鳳翔新村沿金門高中後門,直達珠浦西路。約在民國五十七年左右,因應戰備需求,興建慈堤,後浦路便改道從金門高中大門的光前路,經下埔下直達慈湖,改稱慈湖路,路面更為寬闊,筆直,沿路也逐漸興建住宅,及商店林立,近年由於全聯進駐,慈湖路更是行人熙攘、車水馬龍。
民國六、七十年代的孩子,大約在小學至國中前後,便陸續投入職場,分擔家計,大部份服完兵役,便留在台灣,成家立業,下埔下的居民有出無入,人口明顯逐漸老化,所幸慈湖路愛國將軍廟右側興建一批住宅,新住民人口湧入,住戶才逐漸回增,尤其以「微風海戀」為名的出海口處,更是觀海景點的首選,曾幾何時下埔下的房價也水漲船高,演變至今一屋難求,盛況空前。
下埔下得天獨厚,背山面海,風景秀麗,地靈人傑,蔡氏族裔,人才輩出,實吾祖先厚德庇蔭,今逢家廟奠安之際,重修族譜,寓意深遠!(稿費贈金門家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