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八里水岸筆記

發布日期:
作者: 林野。
點閱率:1,465
字型大小:

淡水河左岸為八里,右岸為淡水,目送大河入台灣海峽。16世紀葡萄牙人發現北台灣時,曾讚嘆淡水是福爾摩莎緣起之地。1634年(明崇禎八年),荷蘭人入侵八里坌社,迫使大部分的番社平埔族渡河逃往對岸,遷移至竹圍的樹梅坑溪(小八里坌)和北投的稻香里(嘎嘮別)。
清代初葉為反明鄭頒佈的「禁海令」在康熙年間逐漸鬆弛,泉州人最先來此,以墾號立約規地,是漢人拓墾之始。1711年,盜起禍行,清國只好從南部調兵來綏靖,隔年後置「八里坌汛」,進駐淡水營5百兵守備,挖子尾逐漸形成漁村聚落,有擺渡來往右岸的油車口,在今滬尾砲台的山麓。
1731年(雍正九年),清代改變了過去重南輕北的政策,首次設八里坌巡檢的官職治理地方事務,隸屬於台北府淡水知同,轄區包括泰山、林口、五股,以及延伸到蘆竹和基隆一帶;1737年,居民捐地出工,構築一個土牆城堡作為巡檢官署於訊塘埔(舊城),在今八里國小的附近。
八里開港先於淡水,是北台灣最早與大陸通商的官定口岸,當時與福州的五虎門對航,艨艟帆影,商貿繁盛,共成立13個「行郊」,相當於今日的商會,早於日後增開彰化鹿港為正口,與泉州的蚶江對航。八里於焉崛起為北台灣的第一個市鎮,在淡水河暢行時,帶動了艋舺的繁華和台北盆地的開發,直到河岸積沙淤淺,船隻纔轉向滬尾停泊。
渡船頭的老街舊稱「街仔」,是在十三行碼頭停用後,回溯上游發展而成的市集。八里三大古廟中有兩座位於此地。開台天后宮建於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大門兩側的青龍和白虎分別延聘福建泉州和廣東潮州的名匠,以觀音山石為材料雕刻而成,工法上乘;廟史僅次於1684年(清康熙二十四年)施琅入台後建的台南大天后宮。另一「大眾廟」在巷內,建於1796年(清嘉慶元年),用以超渡來台開墾歿後無嗣的孤魂。
清朝末年曾經憑藉觀音山的地勢構築砲台,居高臨下,扼制行船,遺憾地在1895年的「乙未戰爭」中未能對入侵的日軍發砲,舊址在牛寮埔登山步道的後段平地。同年,台北城的抗日鄉勇密謀趁日人慶祝據台的第一個新年時揭竿起義,乃約定於12月31日晚,在牛港稜的山頭升火作為發動攻擊的信號,惟因寡不敵眾而潰敗。然而,此役士林芝山巖學堂6名推動皇民教育的日籍教師中途遇害,史稱「芝山巖事件」,這個地點現在是有「出火號」之稱的觀景台。
1930年代,北起挖子尾、南至下罟子,長達4公里餘的海灘連成「黑沙海水浴場」,因沙粒含鐵質而呈黑色,成為戲水勝地。當時淡水與八里兩岸,共對開了5條航線,戰後僅剩下八里至淡水、龍形至竹圍許厝的兩條航線。龍形因有發源於觀音山主峰南側的蜿蜒溪流,故而得名。進入八里的幹道為龍米路,因為米倉村原是一片良田,於是清國將倉廩的米榖海運至漳州和泉州,以濟窮旱,故有一所米倉國小名之。
在內河航運終止後,半耕半漁的八里趨於沒落。1976年,偕大學的文青在中秋節夜遊八里,是搭馬達舢舨過去的,沿路只見平房矮屋或石材工廠,觀音山的丘陵盡是濫葬區,那是我第一次認識醜陋的八里。1983年10月,關渡大橋通車後,龍形至竹圍的航線停駛,只留下淡水至八里的渡船在營運,忽然命運翻轉拜捷運通車之賜,以及「藍色公路」(大稻埕至淡水漁人碼頭)的開航。
左岸之美在於它的自行車道,自觀音坑溪口起,直到八仙海岸,全程邐迤14公里,風光綺旎,長於右岸的「金色水岸」。一位以前教過的學生之夫家在渡船頭開了一間「佘家孔雀蛤大王」,老闆是廣東人,家族落籍八里後以漁撈為業,無意中發現個中鮮味;1981年創店於老街口,祭出孔雀蛤料理的知名度。據稱因生態環境的改變,漁獲量劇減,現在的貨源都仰賴紐西蘭進口,仍然稱王。
陽光燦爛的左岸公園充盈活力,2022年以「光合希望」為主題展出16座巧藝的沙雕作品,在疫情期間希望遊客能夠走出陰霾,活出健康。時隔多年再來此遨遊,特意到環保教育中心前的草坪端詳那尊「河童」石雕,它又名「河伯」,其形狀為青蛙嘴、披甲殼,是傳說中的水棲怪物,源自秦代的黃河上游,只能在潔淨的水質中生存。茲立像於此,寓意整治河川的重要,提醒政府和人民需有環保意識。
挖子尾因為是淡水河道最後一個彎曲處,故有這個地名,現已被劃為自然保留區,與竹圍、關渡同是「紅樹林」茂盛之地。因處於河海交界處有豐富的濕地生物,走在木棧道上可見招潮蟹的探首,秋冬季節候鳥來歸,恰是北部賞鳥的重要據點。不遠處有一戶僅存的張氏古厝,建於清同治年間,外貌雖年久斑駁,但結構尚稱完好,見證了百年墾殖者的足跡。
今日輕旅行的終點是位在頂罟村的「十三行博物館」,放眼望去,17度的傾斜主樓體,極具現代感。它於2003年開館,緣起一個偶然,以鎮館之寶「人面陶罐」為LOGO。1955年秋天,空軍C-46飛行員潘克永少校(官校航炸科14期)飛越觀音山上空時,突然發現座艙的羅盤出現磁力異常的反應,他認為這個空域的地底可能埋藏了鐵礦,以致干擾到羅盤的運作。
1957年果不其然,地質學者林朝綮博士等人來此現勘,發現泥土有鐵渣成分,推測原住民懂得土法煉鐵。1989年,十三行遺址不幸被省政府劃定為污水處理廠的用地,經過中研院考古專家臧振華和劉益昌教授等人的努力搶救,挖掘出各種生活器皿,並未任讓歷史盡埋沒。1991年,小部分的遺址終被保留下來,成立了北台灣唯一的考古博物館,是內政部核定的國家二級古蹟。
我來時正逢「南島文化特展」,展出的文物說明兩千多年以來「十三行文化」的演變,讓外行如我,了解凱達格蘭人在觀音山下墾種和狩獵的生活,從石器時代進入鐵器時代的歷程,以及南島語系從台灣遠傳到東南亞、新幾內亞、大洋洲等第地的路線,充實地補上了一堂史地課。
如今的八里隨著台15線的通車,沿路高樓迭起,土地不停開發,城鄉差距縮短。所幸人文藝術和自然景觀結合成為優美的河岸風景線,日麗風和,今非昔比。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