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選擇權

發布日期:
作者: 陳卓希。
點閱率:884
字型大小:

無數次的「選擇」,構成了人生;今天的選擇,決定著明天的生活。人生漫漫長路,會面臨無數需要選擇的時刻,踏上的每條路,都是在替自己的未來藍圖勾勒輪廓、揮灑筆墨和色彩。經歷了二十餘年的生命歷程,我至今才真正對於「選擇」一事有感,論畢業後的人生走向、心態的控制和調和、以及各式情感的平衡與抉擇,這些皆是小時的我不加以看重、或總認為能夠得過且過的部分。然而,人自出生就得順應社會框架而行,當前的這份不知所措和迷惘,也許仍只是必然的選擇題。
任何選擇都不存在對與錯,畢竟不會有老師或任何人能加以批改,而是應當由自己來檢驗,目前的我是這麼想的。我告訴自己,任何選擇都要有自信,要有勇氣,不怕改變和挑戰,才能收穫自我渴望或想脫離的現況。舉例來說,身為一位金門長大的孩子,畢業後會選擇留在家鄉,還是至其他地方打拚?這對很多人來說都是必經難題。先是,家鄉畢竟才有最熟悉的歸屬,家人、環境、職業生態,連同想投身的行業,有多少同行都能夠輕易的明白,發展空間能較明確;再者,留在家鄉,人脈和經濟面都更容易快速累積,就現實層面考量,有更優越的成本效益。現在,換個角度看看,若至其他地方工作,人們可以跨出舒適圈,培養自己的獨立和多元能力,且需要更高的生活面之「自理」能力,對於增進生活能力、洞察力都是不錯的訓練;另外,就職業機會而言,也許他處有更適合自己發展的空間,畢竟不論哪一個地方,皆難容下所有職位類別,所以唯有出去探索才會知道,也許世界比想像的更寬闊。
「人才不怕被屈就,只怕不是個人才。」這是我於在學時聽到的話,忘了論及時的來龍去脈,只記得這句直戳重點、直接了當的句子。這話就像「興趣能不能當飯吃?」我認為應解讀為:「有沒有把興趣當飯吃的『能力』?」才是重點。上述分析的離家工作與否的論證,並沒有好與壞、優與缺,只有自己看重與傾向,和自己想要的生活樣態,同時,也取決於自己的能力發展狀況。現實總是很骨感,沒有理想的豐滿,這是長大後的我,較有體悟的心境。
另外,有能力的人,有時也看「機運」。這份運氣可以用於取得職場、學業的好機會,也可適用於身旁來去的所有人。人與人的相識、合作或決裂,常伴隨著運氣的成分。例如,你在不對的地點、時間,遇上了一個可能未來與你志同道合的人,或與自身理念相近者,但卻因身在不宜時間地點,而無法好好把握,回憶起來總會感慨並後悔。我常思考,「環境」、「人格」的形塑,都有「運氣」參與其中,像是現階段的自己,除了得有自身的努力,有時周遭出現的貴人和共事者,也可能是真正決定成敗的關鍵,而這些人不僅會影響事件的結果,長遠而言,還會潛移默化改變環境氛圍及自身的人格、價值觀。因此人與人間的交情、人際處理面上,也是一道道選擇題,但相對難解。
這可延伸討論到「做人」與「做事」觀點。究竟,在職場、感情乃至於生活,我們要先會「做事」還是「做人」?小時候的我堅信是「做事」,因為有能力不怕被掩蓋,會發光自然會成為主角。然而,越是長大,越能感受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並且,有時自己明明能行的事,卻會因各式原因被打亂節奏、無法順利進行。即便我仍對自己的專業有一定自信,但思想上、理智上,不停地告訴自己,要學會服軟、觀察,因為有些場域,並非有能力就有足夠空間能展現,反倒需要高情商的智慧,才能打造屬於自己的舞台。因此,就我認為,「做人」與「做事」兩者都需兼備,因這兩者呈現一因果關係,而非誰強誰弱的連結,很多時候,先要會「做人」,才會有「做事」的機會,故考驗人們察言觀色、變通、製造機會的能力。當自身對環境有這樣的察覺,並認知到「做人」與「做事」的重要性,便會深深感受到,人生的選擇真沒那麼容易。
人的一生總要經歷千千萬萬種選擇,人是多向的、多面的、立體的,有時我們認為的「人生十字路口」,實質可能是個無邊無際的大廣場,要走哪都取決於自己的想法,開墾道路由己,往後能有多少選擇,也掌握於己。常常,一念之差,會造就截然不同的結果,如近期社會上發生的大大小小的社會案件為例,韓國梨泰院的踩踏事件、印度吊橋斷落悲劇等,所有傷者、罹難者都不可能料想到這樣的情況,應也沒人會願意見到這些死傷的發生,但不幸真的發生於一剎那間,先是人們為了歡慶節日、為了參與熱鬧於是選擇前往,再者是官方或負責單位,在防護和管制上的疏漏,或先前規劃上欠缺配套,抑或是行政效率不足以在事件發生前完備預防等。這些,其實也都是一種選擇,但取決於人們有無資源、有無進一步的思考、有無前車之鑑作警示,或是否願意更深入去思考和保持警覺。而這些事件的受難者,雖然他們選擇了前往此地進行娛樂,但並不代表他們的選擇有錯,只能說,社會是以經驗和歷史累積而成,當前,當該以綜觀的角度,去審視大環境和制度的缺漏和變化,以在進行每一道選擇題時,留給自己和大眾,最多的後路和額外選擇。
選擇題存在於生活各處,也深根在每個人心中,論成長,無非是不停地選擇,促使人在流逝的時間中,進行成長和造化。上面談到的社會事件,只是一種具象化的選擇題、多選題,其實更多時候,要探討「選擇」一事,多半要回歸自我,從根本去摸索、掌握每一個選擇。這類心境上的選擇困境很常見,像近期,身旁朋友總問我,你是怎麼在聽到別人對你的負評、刁難下,還保持積極和心靈面的穩定?我總回答的很直白:「你要在乎的是那些重視你、讚美你並欣賞你的人。」當一個人對你惡言或異於他人,是極容易察覺的,且容易使自身感到焦慮、不安和不自在,然,如此以來,便掉入了他人設下的陷阱,只會使自身狀況下降。但當自身心態轉換,選擇去看那些愛你的人,你會發現那位與你對立、使你不舒服的人只是少數;就像站在地球的中心,你一直往同個方向看,看到了災難、混沌跟黑暗,但轉過身、或甚只要轉個頭,你也許就能看見和平、幸福跟光明。人在心境上的選擇,千萬別故步自封,不要為了一個充滿惡意的人,而忘了身後有九十九位支撐自己的人。
當然,並非他人皆充滿惡意,也許,僅是忠言逆耳,所以這時人們必須做出選擇,去傾聽後,判斷這些內容是否對自身有幫助,並去設想,自己為何會收到這樣的評價和建議,才能強大自身。像是有些人認為我過於主觀,有過多自己的想法;但同時,會有一群人,欣賞我的主觀和有想法,並願意在理解後,與我進行辯論和交流,且不會強迫我需改變自己的價值觀。對我而言,這是最大的尊重,也是最舒適的相處、處事模式,這也反映出,你散發出的特質,可能是優點,同時也可能是他人認為的缺點,取決於所處環境和自我的應對層面,所以不必因他人的一言一字而走心,人各有各自的好和魅力,不要深陷悲觀而封閉自我的獨特,這樣等同放棄自主選擇的權利。
「不要讓旁人決定你是誰,應將選擇權留給自己。」其實,更廣義而言,我們最後會變成什麼樣子,並不取決於我們選擇了哪條道路,而是取決於我們的內心。我將「選擇」二字,看作是表達內在、心思和自我的「媒介」,人類並非天生就懂選擇,皆是在一步步嘗試、失敗後,重新啟程時的經驗累積和自我反省。今日對於生命之選擇有感,是因為期待自己能不怕面對挑戰,能坦然地、勇敢地在看似別無選擇的困境中,毅然決然開出屬於自我的一條生路,也許,這也適用於所有人--活出自己,接納自身好與壞,成為自己的出題者。因為,厲害在於出題、創造,而非一昧地解答與被迫選擇。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