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訪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

發布日期:
作者: 陳卓希。
點閱率:1,630
字型大小:

前些日子和家人前往沙美「金門縣文化園區」,依稀記得上次來已是約四年前,我剛從高三畢業的那段日子。而此次再訪,我竟感覺像來到全然不一樣的地方,尤以園區裡頭的「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全新的主題、展覽和動線設計,及館內人員因應萬聖節而配戴的髮式和裝扮,皆能看出營運的用心,由衷令我感到驚艷和新奇。故我撰寫此文,描述並推廣金門民俗博物館的改變,希望能有更多人前去參訪,讓有意義的事物被民眾看見。
踏上園區,映入眼簾的是氣派又蘊含古味的民俗博物館,佔地很大,但整個園區卻沒什麼人,顯得格外空虛和冷清。但全然不同的是,博物館裡頭的展覽豐富、多元,分為常設展及特展,共七個展區,各依照訂定的風格做場佈,視覺上繽紛、且有身歷其境之感。先是走入「打開金門」一展,以金門為主題,從島嶼環境、歷史考古、文學曲藝、工藝美術到產業文化,仿岩石的造景,像走入另一古典世界,綜合牆上裝設各式光展投影、電子裝置等,有新舊融合之新意。此展給我最大的感受是:「資料視覺化」部分做得十分到位。舉例來說,一面牆上,將各式攸關金門的資料用「數字」呈現,如有金門總面積、人口出生率、總人口數、耕地面積等,包括網上較少見的:現有牛數、日照時數總計、平均溫度、現有農塘和自來水平均每日配水量等。這些數字會搭配簡易圖示,在大小不一的方框內呈現,並將方框像巧拼一樣有規則地排列,使得整面牆看似簡約,實際卻含豐富有趣的資訊。
另外,展覽的小細節也令人驚喜,像是一面單調的牆,走近一看,會發現上頭印有金門縣的簡化俯瞰圖,光是這點小細節,便能讓人會心一笑,也感受到策展者的細心。再向內走,涉略談論傳統文學曲藝的部分,展品以在地人的訪談影片為主,結合動畫技法、還原古時人物的姿態講述歷史,觀展者可以自行按鈕,選擇欲聽取的內容,一旁也有標示Qr Code,可以手機為載體,隨身進行沉浸式互動與體驗。也許文字描述,不足以還原展覽樣貌,但藉由一系列流程可知,此展在「參與式體驗」出眾,也補足了金門原先少有的電子化、多元形式化之策展模式。
就我觀察,過去金門之展覽主要以「靜態」為重,優勢在於能完整呈現展品或文物的全貌,讓參觀者不受其他外物分散注意力,也凸顯傳統古物之神聖和寶貴,然,在缺乏文字解說,或解釋部分偏重文言、篇幅較長時,可能使對其不了解之受眾難以入門,以致詳細撰寫的解說,變得缺乏易讀性和接近性。因此,在當今資訊匯流、又已邁向「液態性」的現代,一個「物」的呈現,已不單單只是物體本身,而是得綜合其背景脈絡、運作流程、相關人事物等做整合式地呈現。而這類呈現,需有創意、統整力及「資訊轉譯」能力,如何將看似艱澀或乏味的文字,轉化成簡單、清楚但仍具脈絡化的資訊,引導受眾走入其中,此是對策展者的考驗。而在金門歷史博物館中,我認為我看見了過去沒有過的突破,和顧及整體之際、也不失小細節之編排,讓人眼前一亮。
過去在台北讀書時,我非常熱衷逛美術館或各式藝文特區,因在享受藝術薰陶之際,還能挖掘、體會藝術家或創作者的細心,通常我的心境會由:驚豔、好奇、揣測、模擬與嘗試同理,而在藉由圖解或解說、深入理解後,心境轉為明朗、敬佩,而又再次對此創作或意義感到好奇。大致此類心理狀態之循環,即為我參展、逛展的樂趣,也是我期待更多人能感同身受的體悟,不枉費創作者的用心,也擴展更多能談論的話題。因此,在金門能逛到如此令我驚喜的場館,便期待能有更多人能看見、引發討論;再加上入場完全免費,而展覽水平完全不亞於需付費之展,相較我過去瀏覽過的諸多展場和博物館,實屬難得。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具有讓人們深度認識金門的絕佳機會,可惜對外宣傳和行銷上尚有不足,只有零星參訪者。
最後我想談談另一令我印象深刻的特展——〈金門水文化展〉。剛踏入此展區,便能看牆面寫滿水井相關的日常故事,一口水井,可以用來洗衣、打水、洗沖掉汗水,或是在炎炎夏日,將西瓜浸泡在水井裡,作為天然的冰箱;一旁還寫有小故事,像是過去甚至會將男方村落的水井遠近,作為嫁娶的考量因素,因為早期婦女一早就須到井邊挑水回家。將這些趣味小故事放在入口處,是一個輕鬆又有趣味的「開頭」,讓跟我一樣對此主題不熟悉的參訪者,能更好理解、帶著想一探究竟的心態往下看。「一個很好的開始和鋪陳,才能讓重點被看見。」這是我的見解,就如同廣告行銷,當我要宣傳一樣產品,若直接擺在人們面前推銷,一定成效有限;但若加以包裝、賦予適當的行銷廣告、網路投放或灌輸關於產品的標語(Slogan),即可能增加其產品在人們心中的印象,才更有機會被深入了解、乃至購買。而套用展覽,則是先有足夠清楚、有吸引力的設計,才有機會讓受眾近一步了解其他較深層、重要的資訊。
水文化展區裡頭還談到「金門為了缺水」、「浯水哪裡來?」等議題,善用脈絡式分段、條列式統整,加上簡易的圖文說明,讓原先不懂這些的我一目瞭然。看似越明瞭的知識呈現,其實蘊含著越高程度的編排,以及越豐沛的資訊量;舉例來說,過往在課堂上若需製作簡報上台報告,往往會看到同學將維基百科的資料,複製後就分段分行、貼上簡報,而此報告之呈現會顯得具有「資訊量」,而沒有「知識量」。因為沒有加以內化思考的內容,實質上極容易被看穿,加上沒有完善的資訊統整,也容易使內容架構零散。故綜合我對資訊再造的理解,和身為外行人觀展的感受,金門場館的佈置和巧思,不僅出眾還具有感染力。
總結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給我的感受,一是完善每一個脈絡的銜接,包括每一展區的入口至出口、主題呼應性,結合通往下一場館的道路,皆有佈景,幾乎沒有一處留白或被遺忘;二是由淺入深的內容,平日少涉略的議題和歷史,幾乎都有特意編排;三是展區善用科技、做到新舊結合,如用Qr Code可以連結至與水資源有關的小遊戲,或展場內的互動式裝置,得以體驗修復古時衣物等。
此館場與過往的不同及驚喜,還是得實際走訪才得以體會,我寫此文是希望能加以推廣好的事物及內容,讓更多人能看見,以及,使好的改變得以被看見,不枉費辛苦的付出,才能促進人們更深度的對話與更長久的進步。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