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事」之道
基礎談笑同業間,湛精隨研異想中,
高人指路自裁決,混道世間獨自清。
不知不覺已過16年了,這首詩完工於2006年3月5日未曾發表。我出身於技職體系,但在當時長輩的觀念中是屬於國中成績不夠上高中的標籤,在面對家庭的攀比文化中,以詩詞文字的無聲反駁。首先要感謝高職的國文導師,因為當我在週記中述說,身為技職生的迷茫以及被學歷無用論的影響,是導師們諄諄教誨,讓我了解「沒用的不是外在的價值,而是失去奮鬥的內心」,因此激發這首詩詞最終的創作成型。《易經》上有一句話,潛龍勿用。雖然互相比較是人之常情,但當孩子們失去作為攀比的價值時,正是他們能努力向上的開始。以下開始詩詞解析:
基礎談笑同業間,首先為什麼此句要以基礎為開始呢?是始於母親在我失去攀比的價值之後,最常對我說,由於我國中基礎不穩,將來很難有什麼成就。在面對心靈中想要反駁卻又無能為力,哈佛大學的加德納(Howard Gardner)曾提出多元智能理論,對我有很深的啟發,因為如果我們跟魚比跑步,與長頸鹿比賽潛水,並不是因為這個物種差勁,而是我們沒有發覺孩子的優點。而究竟基礎為何?能在同業間談笑自如,就是基礎。
湛精隨研異想中,以湛精開始是為了與基礎對仗,而通常這些精髓源自於獨特的想法。本來一開始是隨「緣」異想中,但覺得隨緣不夠積極性。所以才以「研」字替代,表示精湛的想法,常常是無心插柳柳成陰,但畢竟還有插這個動作,也就是本詩詞中的專「研」,若以隨緣相比,作者感覺隨研較為妥當。本句詩詞的涵義在於,精湛的獨特想法往往源於專研中的無心之舉。
高人指路自裁決,混道世間獨自清。這兩句話要放在一起看,當作者因為有許多聲音而陷入迷茫時,是因為教我國文的導師,於週記中一語點醒夢中人。學歷也好?出身也罷?能使人一蹶不振的並非這些外在的因素,而是當人們因此失去奮鬥的精神。雖然在遇到困難時,常常可以聽到看似權威的建議,但我們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只有清靜的內心才可以照亮在迷霧之中的道路。
《大學》提到:「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說明了內心的重要,專心向某一處時,或許不能保證成功,但也不會相差太遠。古人常說,萬丈高樓平地起,英雄不論出身低。或許,我們不能決定出生,也不能決定死亡,更不能決定什麼時候成功。但我們能決定的是,永不放棄的精神,這就是詩詞的核心價值。堅持下去,自然能談笑自如;持續專研,自然能別樹一格;內心清淨,自然能照亮前方。這就是我認為成「事」的關鍵。
後記,最後要感謝我的家人們,默默地讓我將此詩掛在家中牆上整整16年了,感謝家人對我的包容與愛護。聆聽與陪伴往往比建議更適合在情感上的關懷,此文獻給我那迷茫的青春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