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沙龍】夢幻之戰
前言:
吾軍ROC自從辛亥革命推翻滿清後,歷經軍閥割據的動盪、日本的侵略、及敵黨的赤化,直到38年的一場大戰,這定海神針之戰的勝利,才奠定吾軍ROC在K、L、T、P四島的欣欣向榮,而為亞洲四小龍龍首(過去式)及民主國家,如今兩邊硝煙再度濃厚,促使筆者以筆墨依K島民之觀點視此戰役。
敵我戰略分析:
兵法說:善攻者、攻其易攻難守者,依此SOP的戰略,要攻打K島就從其狹窄處下手(以少數打多數戰術),K島南面的狹窄處為上義一帶、K島北面的狹窄處為蘭一帶,K島南面離敵國太遠,故從北面的狹窄處蘭下手勝算大,北面的海岸線從寧頭至馬三,海灘平坦利於搶灘攻打,而蘭位於K島北面的狹窄處、前為平坦的海灘、後有太山阻礙不利守軍軍事的施展,守方將處於劣勢挨打之份,那何時出兵?依海戰之指導原則就是——潮汐。
K島潮汐諺語、農曆:初一、十五、子午滿(約中午12:00凌晨0:00)初三、十八、大潮時——最大潮(約中午01:20凌晨01:20)初十、二十五、早晚滿——最小潮(約上午06:00下午06:00)每天潮汐約晚41分鐘,潮汐理論與月球運轉有關,應該八月中秋潮汐最大,但因東北季風的推波助瀾下使得九月潮汐比八月更高(K島稱為漲九降與新竹九降風、恆春的落山風同一時期,但過農曆九月潮汐就下降——因月球遠離地球),換言之農曆九月初三越晚出現在國曆10月,潮汐越高(國曆10月初與10月底的農曆九月初三潮汐高差可達1公尺上下,如110年九月初三(國曆10月08日)滿潮為高海平面288公分,109年閏四月、九月初三(國曆10月19日)滿潮為高海平面318公分,而其閏七、八、九、十月接近國曆10月24-27日後滿潮,估計滿潮在400公分以上,(一般閏七月很少、閏八、閏九月更加稀少,我小兒子就是閏八月生,他下次真正的農曆生日是他57歲),依筆者之觀察進潮及退潮其水勢流動最快從第三小時開始(如110年農曆九月初三下午01:19滿潮上午10:19進潮至岸邊107公尺、上午11:19進潮至岸邊26公尺、中午12:19進潮至岸邊23公尺、中午01:19滿潮至岸邊17公尺、中午02:19退潮至岸邊25公尺、中午03:19退潮至岸邊35公尺、中午04:19退潮至岸邊200公尺以上)。
敵我實力分析:
當時駐島之軍行事處之泰然,直到青年軍(係出孫將軍在T島所訓練的軍隊)移防才有積極作為,因缺乏防禦物資,就挖墓碑、拆民間廟宇、祠堂門板(其門板寬厚)及民間新房子(其木材扎實),可見當時對K島戰略位置的草率,青年軍的移防到K島是戴斗笠、穿草鞋(應該有一部分軍隊,故敵軍稱為斗笠軍、娃娃軍、一支沒有實戰的部隊),從而可推論其他裝備了,K島原有的駐軍是從敵國撤退過來,筆者有位親戚(娶家母娘家成員),也是駐地軍官說道如果國父黨打勝,他們不知何時才能回家鄉,如果敵黨打勝,他們直接投降即刻可回家鄉(天真的想法),所以他和6位同鄉利用職務之便巡查海岸線,實則在尋找有無船隻逃回家鄉(沒有如願、現還健在,住盧市長的管轄地),故一支想投降之軍及一群破壞大兵,看似天不時(因敵軍要在最高潮汐農曆九月初四凌晨——國曆九10月25攻擊)、地不利(因敵軍選擇狹窄處蘭登陸)、人不和(吾國軍隊沒有岳家軍的精神——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還背道其行),敵軍兩萬軍登陸下島,就讓15萬國父黨軍繳械投降,要取K島真是桌上肉,吾軍要打勝仗,只望天兵神將相助及奇蹟出現。
神奇實戰分析:
38年10月25日凌晨(農曆初三夜的大潮)敵軍終於按表操課出現在K廈水域(下門至K島約4公里、當時的帆船逆風來K島必須駛之字型約要2小時,如今小K下通不到半小時),此時的斗笠軍也非吃素的,瞬間變為雄獅猛虎,嚴陣以待請君入甕,將畢生所學施展,無奈裝備有限,也有被登陸,按照往常的作業大潮汐船可駛抵岸邊人員下船,即可返航再載第二梯次人員,但敵軍實在太倒楣碰到那年有閏七月特大潮——漲九降,(聽家父說往常的漲九降家門口會淹到小腿肚約30公分,那年的九降淹到肚臍約85公分,記得我小時候到油行過門檻要用爬的約40公分高),故敵軍的船直接沖到岸上擱淺於土路,平常的帆船只要一位舵手及轉帆手即可將船駛回海上,一旦沖到土路要在將船(木質材料約一噸重)駛回海上必需要十幾人(預估值)才有辦法推回海上,在那炮火猛烈生死交關之際,又要騰空來將船推回海上,實在難!敵軍船被牽制在海上無法攻上岸,依筆者上述潮汐黃金時間約為四小時(如等潮水退至離岸邊200公尺,那裏是屬於沼澤地區,人會陷入其中而動彈不得,變成活靶子),此時敵軍要做出兩個選擇:第一撤退回老家(有失面子),第二轉移戰地(作困獸之鬥,其行動已驚動全島),敵軍終於選擇第二轉移戰地——古古頭,坊間傳說,因東北季風太強將敵軍的船吹偏到古古頭(敵人很可惡,但不是笨蛋),就此問題筆者有請教兩位38年前在K島下水域機帆船上作業船員論其船吹偏之因素,告知船要進港舵手及轉帆手會時時刻刻修正,決不可能讓船偏離航道,帆船行駛怕三件事:第一颱風浪高看不到前方無法行駛、第二無風船無法前進、第三有霧看不見船會亂轉向(筆者就曾經坐船要到小烈島上班、結果遇到霧天而停駛(害我無法請領加班費),所以羅盤不是萬能的),這三怕在當時都不會出現,另一位父執輩告知他只要眼睛看那裡船就會停在那裡,他在早年專門載國父軍從廈下到K島從事對付日本活動(都要在夜間進行)——K島在26年十月就被日本佔領。
敵軍從古古頭攻上K島,但此時的友軍卻在海上不來參戰(不知是何戰術),等島上的國軍勝利後,才上岸還藉口海上風浪大無法登陸(其實可從南面上義一帶登陸,如艦艇大可用艦上救生艇或直接從網繩下,總之要與否),筆者分析,友軍在海上等待如島上的國父軍打勝,就來湊熱鬧邀功,如果打敗,就阿婆簍扛(閩南語阿婆讓港,就是將家中細軟放入簍子扛著就走,在此講的阿婆只是押韻(阿公讓港——說久了應該也會順)無歧視之意,這個仗島上的國父軍要撐多久呢?筆者認為一個晚上即可,是日(25號)早上T島即刻派飛機(當時的飛機無夜航能力,敵軍當時無飛機)轟炸島岸邊敵軍船隻,完全殲滅其運輸功能,至此敵軍奪島大敗。
後記:
勿恃敵之不來,恃吾有以待之,由於我軍(斗笠軍)充分的防備,堅持到底不到最後一刻絕不放棄,自助而後天助,進而扭轉劣勢,佔住天時(特大號漲九降)地利(戰場變更)人和(島民協助同島一命),以上敘述是筆者從父執輩經歷所彙整,如有與史料相左,請各位就以章回小說視之。
綜觀此戰吾人認為敵軍敗在(1)斗笠軍的積極防備(打輸就無法回T島),(2)敗在閏七月(吾人認為此為最最最主要原因),我們人如有一點小成就會大大吹捧,但此戰役不但沒吹捧,還講一堆無法理解的解釋,因此戰役實在功勞為孫將軍——也是老蔣的痛。
最後筆者要表達的是,此戰役我軍的勝利帶給往後吾人彩色的人生(因有受教育識字,還到T島留學),如果敵軍奪島成功,K島為敵軍領土,以K島貧瘠的地方將無法讓子輩受教育(筆者有位姑姑留在敵國(章州鄉下)她幾個兒子及女兒都是文盲(其大哥小筆者幾歲),三通有去省親問其為何無受教育,姑姑曰第一貧窮、第二屬黑五類怕被欺負,最後為緬懷先烈的犧牲及先進們的奉獻,敬上此篇章,以上為虛構故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補記:
一個戰場的勝利,其原因有很多,我是比照三國赤璧之戰——主敗於火燒連環船的概念寫此戰役,我著墨於潮汐,一為少有人寫潮流的篇符,二為很多事情都可化粧抹粉,只有潮汐水流是不變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