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消費陷阱

發布日期:
作者: 陳卓希。
點閱率:1,774
字型大小:

近日天氣轉涼,風大、時而又飄雨,待在家中,我就會忍不住拿起手機瀏覽各式社群平台和購物平台,總覺得天冷了,是時候為衣櫃添些衣物,於是滑了滑、手指點了幾下,輕易就成立了一筆購物訂單,又是一筆治裝費的開銷。大概從我小學開始,或是更早,「購物」這件事,從稀鬆平常變成不可或缺、甚至已熟能生巧,消費的慾望也在這過程中,悄然不斷萌生、茁壯,因此,有時當我意識到近期似乎已過度消費,我便會陷入反思、回顧當時的自己,為何如此輕易就產生「想要」買東西的慾望。
「為何無法避免?」「為什麼理智無法控制自己的慾望?」我的答案是,因為理智即便出現,也敵不過紮根於心裡的本能,更比不過直接放飛自我的慾望,因為理智並沒有足夠強烈理由,能說服當時被慾望、被人性的「直覺」、「渴望」佔據思緒的自己。就我自身見解,我覺得人是感性的動物,且即便歷經多少社會學習、多少理由和意見的灌輸,很多時候仍還是難以克制、或很難意識到自己的「本我」正佔據腦袋,誘使自身趨向對物慾、食慾、乃至情慾的關注,進而使「物」對自身產生莫大的吸引力。即使人們早知道「想要」和「需要」並不相同,但還是會處處替自己的「想要」找藉口,使其購買變得更有說服力一點,不僅有理向他人說明,更有藉口說服自己。
我常在想,明明人類在很多需要抉擇、認真選擇的時刻,能夠即刻切換到理性狀態,在多方分析後做出適當的抉擇;但卻又有很多時候,我們似乎沒辦法替自己的選擇、做出合理的解釋,直覺性的慾望、衝動型的慾望,又或者日久生情型的佔有慾,都讓消費這件事,成了我們最好的舒壓、解答管道。舉例來說,我的衣櫃並不缺衣服,但每到換季,便極容易因為網拍的宣傳、YouTuber的行銷、網紅的業配文章,又或者只是朋友間的推薦,我便可能因為他們的一句話、一張照片,而被「燒到」,進而產生了「想要」的慾望。通常,這種藉由他人而產生的消費衝動,是最容易實際行動的,因為他人的推薦,會變成一個強而有力的媒介、誘因,增加購買的理由;此也可說明,為何網紅行銷能在這個時代崛起,且形式越來越多元、也越來越多人能靠此賺錢,乃是因為這類「藉由他人推薦而購買」的行為,是有效、且貼合人性、及社會運作的基礎。
每當談及消費陷阱,我都會想起,之前和朋友討論到的「城市的高消費」一事。當時的我只覺得,城市會有高消費的趨勢,是因城市營運成本高,故使物價相對其他地區來得高,且選擇多的情況下,人們本就更容易被吸引、進而花費更多的金錢。但朋友提出了不同的見解,他說:「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城市會需要這麼多的娛樂呢?我覺得是因為白天太痛苦了,所以晚上要用更多的外務來讓自己開心一點。」「所以,我覺得高消費反映的是人類的情緒、或是不滿足感。」我仔細思考後覺得挺有道理,且不僅是白天黑夜的區隔,包括平日、假日,或僅是忙碌中的一些閒暇時刻、片段,人們皆會做其他消遣或行為,來把時間填滿。舉例來說,辛苦上班一天後,會因不甘時間就這麼消耗掉,而選擇去看場電影、去逛街,讓自己的一天,不是只有工作。
但反過來想,我們去看電影、購物,都屬於一種「消費」,一種資本的圈套、產物,是現代社會才有的休閒娛樂。人們採用物質的消費,來換取自己短暫的快樂,或用來彌補時間流逝的空虛,實質上,我們仍像是在工作,像是在另一個社交場域,進行精力和物質的消耗;舉例來說,你有想過到電影院看電影、購物、吃大餐,這些事情真的能讓人感到放鬆嗎?真的能打從心底感到愉快嗎?包括進行完娛樂後的拍照打卡、上傳社群網站,雖看似是在與親朋好友分享生活、或紀錄生活,但真正意義上,這一系列行為的出發點是為了什麼?是因為想要向他人證明自己的生活很豐富?還是因為大家都會這樣做,所以自己也跟著效仿?我們下班、下課後,仍在不停地使用3C產物,不斷地與社會建立更多連結,也不止息地與他人產生互動,即便像是回應他人對自己社群貼文的留言,看似簡單又輕鬆的舉止,卻是在做自我經營,營造我們自身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建立網路上的第二層人脈。因此,我常覺得,看似不經意地分享生活,其實是社會的框架變得更加「寬廣」,既定的營運模式已經悄然在人們意識中扎根,乃至人們無形中被制約而不自知。故通常進行完這類消遣行為後,心靈還是會回到空虛,還是得面對周而復始的生活型態。
再加上,當代社會有強烈的「展演」心態,可以想像成一種刻意、也可能是不自覺的偽裝、效仿行為,使人跟人之間,不斷地進行相互比較和模仿。比如,當我頻繁看見同齡人流行到某家文青風格的咖啡廳打卡,或當在社群頁面上持續瀏覽到相似的貼文時,我可能會不知覺中產生「我也想去」的心理慾望,以及,這種風格越看越時尚、吸引人的心態。即便自身當下沒有衝動前往,但若再經過一段時間的慾望積累,又或者看見他人對於這家店的正向評論或稱讚,便使我付諸行動的可能性日益增加。但說真的,在看到他人打卡、發文之前,我並沒有想要前往拍照及消費的念頭,甚至壓根對此興致缺缺,但卻因為他人美化過後的貼文、精心營造出的氛圍感,讓我在視覺上獲得了滿足,這股滿足感必然摻雜著羨慕和期待,連帶蔓延到我內心、增長自身對這地方的好奇和渴望;另一方面,我也希望能像社群上的對方一樣,到「大家都覺得好看的地方」、拍出「他人覺得美好」的照片,透過社群平台,呈現出自己也擁有令人羨慕的生活型態。當然,這件事情絕非僅發生在女性或年輕人身上,包括一些人對美食、藝術、追星、休閒娛樂、工作、孩子養育、外貌、乃至退休生活的比較等,生活的各式層面、不論多微小、多平凡,都可以被當作隱性競爭的目標,因此,資本家只要掌控人們的此展演心態,處處都能是消費商機。
就我理解而言,我認為人們很難逃脫「窺探」一事,這是本能、也是後天加成。我們習慣窺探不知道的人事物,對不知情的事格外好奇,也許聽來這是件好事,但當我們高喊注重隱私的同時,卻同時對外一點一滴地分享、洩漏自己的生活,著實有些矛盾,像是常見的盜照、竊取個資便為顯例。尤以在當代網路貫穿生活之際,我們能輕易在各式媒介上觀看他人生活,也能輕易展現自己的生活,這大大增長了我們的窺視慾望,和能夠容忍的範疇。「我們都陷入了資本主義的棋盤,我們都是一個被操控的棋子。」這是當時我和朋友的結論。雖然聽著挺負面、且過於怪罪社會層面之結構,缺乏檢討自身與人們的行為,但我們都認為,只要是身在此世代的人,應該都難掙脫資本的束縛,即便有自我掙脫的意識,也難敵過大社會既定的框架。因為誘發慾望的因子只會越來愈多,所以消費行為也只會越來越多。
很多時候,你明知那是陷阱,卻還是會義無反顧的跳進去,因為那能滿足你的慾望;之前看過一脫口秀演員曾說:「當陷阱裡有你想要的東西時,你只會覺得,太好了,天上掉陷阱了!」當然,這是一個玩笑,但陷阱跟意指福利的「餡餅」,確實是一線之隔,人們未必能分清這倆的區別,抑或這倆本就相互牽連。「消費陷阱」大可不被定調成一負面的詞彙,有時只是一個賣家和買家各取所需的正常交易,但這篇文章想提及、希望大家意識到的是,你的所需、慾望,真的是發自內心產生嗎?還是後天的因素、社會氛圍的影響、或他人間無形的意識灌輸而產生的呢?
再舉一例,之前看過一本書,叫《過度飲食心理學》,作者提到,人們會過度飲食,是因為陷入消費主義(Consumerism)的陷阱。消費主義,簡單來說,就是資本家把任何要你花錢的事,都賦予意義,讓人們產生「我必須擁有這個酷東東」的心態,而掏錢購買,這就是消費主義,其實也就是一種資本主義。像是大家熟知的「吃到飽」即是典型例子,人們在不知道這種餐飲模式時,真的想要吃到飽嗎?吃到飽真的能獲得比較大的滿足嗎?這些都沒有明確根據,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變遷,能夠一次吃到多種食物、花較多錢,吃到比較多的食物,某種層面而言,是一種財富、階級的象徵,在過去的歐洲盛行之際,這種餐飲文化便是貴族的象徵。拉回到現代,消費主義不僅反映在飲食上,而是早已固著在人類的思想內,無法全然抽離的念想,故我們自幼便與其共存。
消費是一種思潮風氣,把個人滿足和快樂放在首位。小學時期,課堂會學到的馬斯洛(Maslow)需求層級理論,談到人們的需求從基礎的「生理」、「安全」,到中高階的「社會歸屬」、「愛與自尊」及「自我實現」,樣樣都不脫離消費,要達到自我目標的實現、乃至超越,基本都與錢財、資源息息相關。此沒有優缺或好壞,這只是一種社會演化至此的必然,故生活在當代的我們,若能消費主義的意識,有什麼是消費陷阱的概念,縱然偶爾還是無法與之抗衡,依然能減少更多無謂的消費;也需要提點自己,滿足感的來源有很多,非全然來自於消費和外在的物質,花些時間、好好省視自我內心,嘗試與自己相處,才是能在喧鬧的今日,尋得自我休憩的一塊淨土。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