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文學--讓我一直在攀爬、困頓、追趕中承擔
所有文類中,報導文學最挑戰、最繁瑣、最直接被檢驗文類。除不能虛構不能橋接不能無中生有,也涉及公領域及個人隱私,過去幾個重要報導文學獎,皆發生情節杜撰誇大其辭,衍生法律糾紛,具有相當爭議性,因此中斷報導文學獎。故報導人的查證、口述、資料比對、臨界點訪談已成無法逃避的品德。
回顧1999年聯合報文學獎,我以〈尋訪暗角癆病-回到肺結核現場〉得第三名(首獎從缺),不懼傳染危險,用半年時間跑遍台灣部落,除了船其他交通工具都用上,常三餐不繼。跨界胸腔科病理,也獲得埔基醫師張常勝、南投市馬冠中醫師臨床指導。
如今已二十三年,仍然用整年時間追蹤東螺溪的夢幻與沉淪,完成近三萬字報導,一條灌溉彰化母河之惡臭與淪亡,幸得2018年星雲文學報導第三獎。長期盯電腦寫作,導致眼睛有蚊子飛舞,眼科醫生說飛蚊症是銀髮族通病,治療兩個月看看,未改善就認了。我看醫師臉色不抱希望,經過兩個月,幸運停泊蚊子全飛走,總算扳回一城。
仍然燃盡生命油膏,在台灣山海奔走停靠、傾聽、沉潛,一副大無畏精神,如此痴狂也是一種病。感謝評審委員對筆者肯定與評價,誠如甄選委員李威熊、廖振富、蕭蕭、羅子玲等教授評語:「涵蓋鄉土采風、原民歷史尋根、河川生態與人文。特定人物報導如古老補窯、彩虹眷村、六輕海堤冒險挖白玉文蛤等,彰顯臺灣社會多元風貌與內在底蘊,其中多篇獲獎,頗為難得。本書最精彩處,如〈回歸歷史歧路--重回砂鴛之鐘現場〉採訪高砂義勇隊與部落耆老生命經驗,山林水澤間融入深厚情感。
回首文學歷程竟超過半世紀,自年少輕狂轉眼間,從少年走到白髮,自鄉土情懷到太平洋戰爭台灣兵命運跌宕,出征歸鄉報導紀錄,彌補歷史失憶與空白,筆者更與前行政院新聞局合拍紀錄片50分鐘《1945年戰犯悲歌》收錄youtube。而今鬢如霜仍跟文學廝守跟時光拔河,該為自己獻上掌聲吧。秋深了,除了芒花翻白,畏懼早寒,寫詩、寫報導文學,參與文學獎,逐漸把夢想磨亮,文學恆是我遮風避雨的港灣,也是讓時光倒流,捻亮青春活力的一盞燈。淬鍊文字一點一滴舖陳,不讓陰影湧上身,有時連眠夢也在磨練,等候時光讓人溫馨,風狂雨驟只能承受,命運有許多苦藥片也需按時服用,這長久的渺小倒風如琴,響澈古陽今塵。
本書《被遺忘的臉譜》計十二篇報導文學選集,自布農族燈燭不滅-達瑪巒之光、霧社賽德克族歷史命運、達悟族生存困境。東螺溪夢幻與沉淪。鋦瓷傳統手藝。討小海-六輕海堤冒險。南投八卦臺地之戀,田園美學實踐者-畫家柯耀東等,皆由星雲、磺溪、玉山文學獎磨洗。從山林海灣、部落經驗作為書寫起點,呈現現實邊緣的苦難。《被遺忘的臉譜》報導文學專集,於2022年12月17日,由南投文化局甄選並全彩精裝推出。不但在各縣市文化局中少見,在當今出版市場也是獨特處理不惜工本。
在茫茫人海中尋訪被遺忘的族群:「人們共有的苦楚與甜蜜,悲傷與喜悅其實是完全相同。」
帶著歷史蒼茫的感情,自山鄉河灣握筆展卷,而流年暗中偷換,也僅是流光星光交會的剎那。原來田野踏查、蹲點如荒野孤狼,在山海間轉進停泊,如布農八部合音天籟般的動聽,彷彿天籟穿過時間長耳朵,回祖靈的夢想之地,讓祖先聆聽古老而深情歌聲。如〈討小海-六輕海堤冒險〉每回到大城鄉東西港村,每張熟悉面孔皆有陽光印記,每條小巷陰濕、幽暗或一層薄薄青苔牆角,帶給我不僅是漁村溫度,也是回憶船帆。內心像張開翅膀海鷗,發出振翅的聲音,既尖銳又輕柔,漫天遍野鳥鳴,生活在海域對於多變的海象也會害怕,只能在深邃的天空仰望另一個蔚藍。
去年霧社超低溫,原名巴淦.納威一九三六年出生,鄰居喚她張媽媽,張媽特地燒一盆爐火邀井所長、南藝大師生取暖。寒風中夾帶冷雨,大家都往火爐靠去,張媽送我們在欉紅的香蕉、地瓜解饞。隨後她丹田十足地唱出「迎賓歌」、「獵人祭」、「祖靈祭」,歌聲像百年前的祖靈,繞過日落月升,遺忘在森林的魂魄,一一回來尋找族人,讓眾人跌入夢境整個恍惚起來。與其說失了神,不如說蒼穹在生命中抖動,高亢動聽的歌韻,流露對原始生命崇拜,自然山川禮讚。
她感性的嗓音、言談舉止掩蓋不了那樸實熱情,觸動我們精神辯證之旅。除了往生的魯比織布師兼擅口簧琴吹奏,張媽媽也有一把母親傳承的百年口簧琴,她用日語「一番」比劃,動作調皮可愛。熱情開朗介紹:「吹口簧琴是男女戀愛傳達感情,可不能亂吹喔。」說著即叮叮咚咚吹起來,百年簧琴於指尖薄掌中,一種器物性的觸摸、溫潤與傳承,懷著久別重逢的情怯,讓我們感受那種不期而遇的親切。
這兩年來新冠病毒肆虐,我們囚禁自處,有形無形的城牆阻擋,時光總是在兜圈子,融化、僵硬、流動、靜止,從少年聽雨碧潭上,於光影中成長也在光影中老去,雖兩鬢霜降,雪落髮根,只能寫作讓身體遨遊,讓生命有遠山蒼穹,讓蟲鳴化身詩句,讓生命破繭而出。忘卻身體被病毒追捕的困境,只能斗室徘徊復徘徊,打理文學未竟之夢,生態場域踏勘。
時光在迴轉,身體的氣韻、動向、手勢皆述說故事,報導本身呈現一種較大視野和畫面,是生命氣場與萬物融通,隱入霜白芒髮裡。主動迎向孤獨,讓靈魂發光。謝謝你們的深讀,這種來自底層的聲音,是靈魂與詩的對話,世間萬物皆有命,向生命借光,讓微弱聲音被聽到。作為時光的囚徒,我們很無奈在窗口聽雨,任病毒到處作亂,只能透過詩與文學回到那些品花與釀蜜的青春,醇厚而真摯,超現實也近乎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