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對陳支平教授〈新發現的明代太監張敏資料釋讀〉之考讀

發布日期:
作者: 張皆欣。
點閱率:1,955

三、明孝宗出身以及少年際遇與明史錯訛記載之釐清
族譜是一種十分特殊的民間文獻,其中蘊含大量反映家族社會文化的重要資料。張敏之所以得到明憲宗的重用,是因為與儲立太子朱祐樘事有密切關係。張氏族譜《銀同朝元門外張家族譜》(傳抄本,不分卷。始修年代不詳,自明清以來歷世族人均有增補。族譜歷經抄錄,故所存資料間有錯訛之處)記載云:
成化五年,皇妣紀氏幸有龍娠,萬貴妃妒之甚,紀是受其苦楚,盜毒墜胎之藥,胎竟不墜。敏公知其機密謀,兄弟三人一心令紀氏出居安樂堂,督門宮禁人出入。成化六年七月初,太子誕生。紀氏少乳,敏公商及兄弟,創粉漿貼乳養育。令女侍十分調護彌月,廢后吳氏保抱惟謹,敏公兄弟每日小心兢兢。及太子六歲,稍寬心神,上未聞知。先有太子九歲薨,上每日悽惶,寢食靡寧,朝夕時偶有哀慟,墜淚淋漓。敏公囑段英太監乘間奏及皇太子事,奉上以聞。皇上聞之,百倍欣喜。即出皇旨宣敏公跟皇太子相見,體貌恢奇,言語不凡。稱敏公汝兄弟有此忠誠報君,夙夜惟謹,劬勞盡職,自古忠臣亦當乃是,朕應加封重獎稱汝之功,今敕賜蟒龍玉帶,姑顯其勛,令該部酌議加封職銜即隨誥封。成化天子親自玉音贈匾「褒忠祠」,並贈聯於堂:「御賜忠勤弟,世登科甲家。」本朝文武公侯伯并五府六部大臣各有聯讚。如太子太傅英國公張懋讚張敏:「恩受聖天子,面稱忠勤臣。」
關於朱祐樘出生事,《明史‧孝穆紀太后傳》有更詳細紀載。史學家宋元魅在其著作《從張敏談到明代宦官》一文中提及明代有兩位好宦官,一位是大名鼎鼎鄭和,另一位是名不見經傳的張敏,其對張敏的評價云:
張敏雖為門監,不為奸佞所脅,不為利誘所動,發乎仁、本乎義,不計個人利害,耿耿以忠誠為務,敏乃人傑也。
在這《明史‧孝穆紀太后傳》中是明史唯一紀錄宦官張敏事蹟的文獻,其捨身護育幼嗣(明孝宗)的義行卻是萬古流芳。若無張敏之忠誠與膽識,豈有史學家所公認好皇帝明孝宗朱祐樘的出現及明朝中期弘治中興的政績。此乃明朝之福!
孝穆紀太后,孝宗生母也,賀縣人。本蠻土官女。成化中征蠻,俘入掖庭,授女史,警敏通文字,命守內藏。時萬貴妃專寵而妒,後官有娠者皆治使墮。柏賢妃生悼恭太子,亦為所害。帝偶行內藏,應對稱旨,悅,幸之,遂有身。萬貴妃知而恚甚,令婢治之。婢謬報曰病痞。乃謫居安樂堂。久之,生孝宗,使門監張敏溺焉。敏驚曰:「上未有子,奈何棄之。」稍哺粉餌飴蜜,藏之他室,貴妃日伺無所得。至五六歲,未敢剪胎髮。時吳后廢居西內,近安樂堂,密之其事,往來哺養,帝不知也。
帝自悼恭太子薨后,久無嗣,中外皆以為憂。成化十一年,帝召張敏擳髮,照鏡嘆曰:「老將至而無子。」敏伏地曰:「死罪,萬歲已有子也。」帝愕然,問安在。對曰:「奴言即死,萬歲當為皇子主。」於是太監懷恩頓首曰:「敏言是,皇子潛養西內,今已六歲矣,匿不敢聞。」帝大喜,即日幸西內,遣使往迎皇子。使至,妃抱皇子泣曰:「兒去,吾不得生。兒見黃袍有鬚者,即兒父也。」衣以小緋袍,乘小輿,擁至階下,髮披地,走投帝懷。帝置之膝,撫視久之,悲喜泣下曰:「我子也,類我。」使懷恩至內閣具道其故,群臣皆大喜。明日,入賀,頒詔天下。移妃居永壽官,數召見。萬貴妃日夜怨泣曰:「群小給我。」其年六月,妃暴薨。或曰貴妃致之死,或曰自縊也。謚恭恪莊僖淑妃。敏懼,亦吞金死。敏,同安人。
孝宗既立為皇太子,時孝肅皇太后居仁壽宮,語帝曰:「以兒付我。」太子遂居仁壽。一日,貴妃召太子食,孝肅謂太子曰:「兒去,無食也。」太子至,貴妃賜食,曰:「已飽。」進羹,曰:「疑有毒。」貴妃大恚曰:「是兒數歲即如是,他日魚肉我矣。」因恚而成疾。
關於明孝宗出生及其少年時期的這一境遇,方志遠在《成化皇帝大傳》中有所懷疑。事實上,《明史》中的其他記載,亦以上引《孝穆紀太后傳》所載不盡相同。《明史.孝宗本紀》云:
「孝宗……朱祐樘,憲宗第三子也。母淑妃紀氏,成化六年七月生帝於西宮。時萬貴妃專寵,宮中莫敢言。悼恭太子薨後,憲宗始知之,育周太后宮中。十一年,敕禮部命名,大學士商輅等因以建儲請。是年六月,淑妃暴薨,帝年六歲,哀慕如成人。十一月,立為皇太子。」
陳教授分析,首先,對照《孝宗本紀》和《孝穆紀太后傳》的記載,至少有兩處相互牴觸:一是《孝穆紀太后傳》云:成化皇帝得知有子是在成化十一年(1475年),而《孝宗本紀》則是在成化八年(1472年)悼恭太子薨後;二是《孝宗本紀》云悼恭太子薨後祐樘育於周太后宮中,而《孝穆紀太后傳》則云祐樘為周太后所育是在成化十一年其身分公開並立為太子之後。
有關明孝宗出生及其少年時期的這段歷史,官書及私人筆記均有不少記載,互有差異。特別是關於明憲宗究竟是成化八年或是成化十一年得知有子,各說各話。從新發現的同安張氏族譜的記載看,明成化皇帝得知有子是在祐樘六歲時,這與《孝穆紀太后傳》中的記載是一致的。《孝宗本紀》所載是否有誤,很難判斷。但是做為一部官修的史書來說,記載相互牴觸終究是一個缺陷。
其次,族譜中特別提到朱祐樘身分尚未公開時,是由廢后吳氏保抱。這是《孝宗本紀》和《孝穆紀太后傳》所未載的。從明代制度及常理上推測,如果朱祐樘早在成化八年就育於周太后宮中,其身分勢必隨之公開,不能保密。因此,在成化十一年之前,朱祐樘由廢后吳氏秘密保抱,養育更為符合事實。《明史‧后妃傳》中有關廢后吳氏的記載云:
憲宗廢后吳氏……孝宗生於西宮,后保抱惟謹。孝宗即位,念后恩,命服膳皆如母后禮,官其侄錦衣衛百戶。正德四年薨。劉瑾欲焚之。大學士王鏊持不可,乃以妃禮葬。事實上,關於此事的記載最接近真相的應該是明代憲宗與孝宗兩朝的實錄。《明孝宗實錄》卷一云:上(孝宗)生焉,成化六年七月三日也,是日有雷風之異。上隆准高額顱骨聳起儼如龍形,寡言笑慎舉止出於天性。生六歲當成化十一年五月,太皇太后育於宮中,食飲居起親為保抱。
這則記載距成化十一年僅13年的時間,又是官修實錄,絕無記錯的可能。因此可以斷定:《明史.孝宗本紀》中對於周太后於成化八年就將朱祐樘育於仁壽宮中,應有錯訛。朱祐樘在成化十一年之前為廢后吳氏保抱,應該是事實。在明人的著述中,至少有黃瑜的《雙槐歲鈔》、沈鯉的《亦玉堂稿》、呂毖的《明朝小史》等書有類似的記載。
(五之二)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