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寵物與人的關係

發布日期:
作者: 陳卓希。
點閱率:2,070
字型大小:

「假如你馴養我,我們就彼此互相需要。你對我將是世界上唯一的,我對於你也將是世界上唯一的。」如果有看過《小王子》的讀者應該知道,狐狸對小王子說的「馴養」、就是建立一段關係,從決定收編的那一刻起,彼此之間的關係就會變成唯一、獨一無二,不論對他或牠來說,都是互相需要、最「特別的」。
養寵物亦是如此,現今各大媒體、評論乃至街坊鄰居的閒話家常,常會提及當今台灣養寵物人數已超過養育兒女的數量,有人說這是一種社會危機,有人說這是當代年輕人思想的改變或思潮,而我個人認為,這僅是反映了所處當代社會的人們、對於生活的追求及情感投射罷了,其實不全然攸關生育小孩一事。「現在年輕人寧願養寵物也不願生小孩。」這句話不僅常出現於生活周邊,一些政治人物在發表政見時也常提出,進而高談闊論如何搶救現在低落的生育率;我一直都認為,生小孩和養寵物是兩件事情,我可以養寵物的同時,生育並養育孩子,畢竟都是擔負照顧的責任,可能差別在於,毛小孩的世界是真的只有自己,從相見到臨終、都由同一人打理起居;而孩子不同,雖終身與家人有連結、彼此心靈依靠,但孩子終究要踏出舒適圈、開創自己的生活,會擁有自己的新家庭,能獨立照顧自己。而兩者對我言都是一種生命養育的型態,皆是人生值得體驗一回的過程。
「人生就這麼一次,應該把該體驗的都體驗過。」這是我媽媽常對我說的話,她支持人要勇敢去追求愛情,經歷過結婚、生子,即便有任何不順遂,她說離婚也是一種選擇、也是一種人生的經歷。我常在想身為母親,她會不會話說得太滿、太過樂觀開明?但也因為她從小給我灌輸的概念,才讓我有信心自己到異地生活和打拚,也才有信心養一隻小貓咪作伴,因為我明白肩負責任的重要,也認為這會是我人生中的一大挑戰和體驗。「自己都養不好了,還養什麼寵物?」許多人會提出這質疑,但對我來說,誰是能真正準備好的呢?或是生小孩,即便物質上準備充裕,但心靈上真的準備好當父母嗎?真的認為自己已經足夠成熟能擔負另一小生命嗎?我猜少有人能肯定地給出果斷的答覆。多數人都是邊做邊學、不斷摸索,沒有人生來就是一個合格的父母或飼主,因此,只要評估物質上負擔得起、能給予一定生活條件和滿足慾望,心裡真的有空間和期待容納另一小生命的加入,並要有足夠的覺悟和肩負責任的心態,我覺得接下來,就是一路磨合及摸索的過程。
我剛把小貓接回家時,我腦中大概有一百萬個擔憂和疑問,牠會不會冷?牠會不會不適應?牠要吃多少量才夠?我要怎麼知道牠現在的心情?一開始我真的如同新手爸媽,手忙腳亂、頻繁Google,但在陸續跟牠相處超過三個月的日子中,我慢慢地了解小貓的習性和情緒反應,也養成了牠規律的日常作息,像是一種同住家人的默契,小貓能給到我療癒和陪伴,我能給予照顧並成為牠的玩伴,每一天的日子都更有動力、甚至更規律,不會再於休假的日子睡到下午,因為知道有一個依靠自己的小生命還等著吃飯。雖然目前也還算是養貓新手,但這跟我小時候養魚、種植物的感覺很不同,我變得更加在乎對方的需求、並加深同理意識,也更能體悟到生命是真實存在,我之於牠、牠之於我的意義是什麼,也能真正從小貓身上感受到喜怒哀樂,連帶影響我的情緒。故目前的我認為,養寵物是一堂生命教育的課程,交到人們如何尊重生命、學習與另一生命相處及陪伴,也是在建立人們的「安全感」,藉由小生命的成長,感受到生命的穩定性、持續性及價值。
寵物與人的關係不僅是支配及佔有,寵物的可愛、貼心或衷心,不是人們疼愛牠們的全部理由,其中還涵蓋有較深重的道德面向,往往缺乏人們討論。回到起初我談到、人類養寵物的數量高過生育孩子,其中,多數人會提出一質疑,一個人寄情於小動物,是否違背了人與動物之間該有的分際?是否過度提高了動物的地位和階級?甚至過度溺愛、寵溺,甚至遠超乎了人與人間的相互對待?廣言之,養寵物的流行常受到負面解讀,被視為現代的文明病,因為人與人間缺乏信任、過於個人主義,而導致人們從寵物身上尋求慰藉。也許,早期我也會這麼想,因我也說不清想養寵物的理由,又或者只是想要有一可以自己控制、主宰的寵物來滿足我的慾望。但後轉念一想,也許這本來就是一廣泛的情況或現象所導致,才造就我會有如此衝動和念想;我在網上查到一觀念,人類自18世紀起,開始賦予動物特殊意義、不會被食用、可進入人類住處,被視為一種人類道德意識進步的標記。而現今,也許人們應該放棄習見的「寵物」一詞,改稱「同伴動物」(companion animals),為了證明動物並非濫情工具、彰顯道德地位或成為附屬品,而非以「物」概念持續深耕社會。
雖拉近了人類與動物的懸殊距離,但也不代表我們為同類。人類雖然也是一種動物,但人們總稱,自己的地位遠遠高於動物,即便沒說出口也潛藏於內心。我認為,「萬物之靈」的自詡並不是無的放矢,而是多數文明的真實信仰,確實人類在歷史記載上,花了最多的智慧和勞力,促使社會不斷演變和運作,也因我們擁有語言溝通能力、自我意識、理性及道德能力,所以人類可以至今可征服、支配動物。但也因人類擁有崇高的道德地位,故也進而認同、接受所有生命皆有其內在的尊嚴與價值,而此也以高度套用至寵物飼育上。「同伴動物」顯示出,人與動物可以產生、建立感情連結,養寵物多半是為了、讓牠成為你生命中「有意義的他者」,而後續的尊重、關懷、照顧等,都是為此達目的而需付出地條件。
人們皆會在意人事物的「意義」,從小到大,都被教導別做沒意義的事、不要做沒意義的選擇,而養寵物,是人類世界中,被認為有意義的事,又或者是被人們自行附加了意涵。對動物而言呢?牠們會熱衷於如此狀態嗎?我覺得部分是的。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Maslow)的階層理論,除了最基本的生存條件外,接著就是愛與隸屬,每個人都需要、被愛與愛人,前者能感受到是存在的價值,後者讓自己看見、理解自己的能力與貢獻;動物部分亦是,也可能因為現今動物被人為大量繁殖及飼養,多半已經脫離於原始生活的野性,更加符合人類認知的乖巧、溫馴及靈性,我相信從小便生存於人類環境的動物,會感受到人類在付出一種名為「愛」的情緒,從行為、言語到眼神,小動物也會模仿和學習,且愛人與被愛,算是大多生物與生俱來的理解。孩子會理解、動物能體悟,而造就了一股無形地羈絆,也演化成今日養寵物的陪伴關係。
在打這篇文章時,我的貓咪一直在我身旁陪伴著,時而舔舔毛、時而瞇眼小歇、時而自己玩玩具找樂子。這小貓比我想得更加有靈性,我叫牠的名字會搖搖尾巴、摸摸牠會發出呼嚕聲倒地撒嬌,牠帶給我的生活更多治癒和富足,讓我擁有更多露出笑容的理由,重要的是,牠讓我更加珍視生命和負起責任,也更加理解「愛」和「紀律」的兼具及平衡,喜愛任何事物都不能溺愛,寵物也需要時間來學會與人類相處;而我也相信,養寵物的日子有助於未來處事待人,甚至若有打算養育子女,也可作為一段耐心與同理照顧的學習經歷,因寵物的行為反映的是主人的態度,也反映著人與動物的關係、持續變化、持續地變成更好的狀態。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