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閩南語的重要性
108課綱讓閩南語被正式納入國小教材。對大部分人來說,講閩南語稀鬆平常小菜一碟,但對於我們這種家族裡都操國語,甚至聽得懂外公外婆的浙江福建方言,或爺爺奶奶廣東四川腔的孩子,在生活中的語言轉換,免不了鬧出不少笑話。
記得小時候聽舅舅說起某次看醫生的黑歷史,護理師要幫他打針。她親切地問:「住哪裡?」舅舅秒回:「『注』屁股。」弄得診間哄堂大笑,舅舅光著屁股趴在那兒,滿臉黑線尷尬不已。
小時候哥哥寫作文,題目是:我最愛的一道菜。沒想到被批成滿江紅,原來哥哥把「九層塔」寫成「高讚塔」,每誇一回「高讚塔」就被倒扣兩分。哥哥既狐疑又震怒:「『高讚塔』到底錯在哪?」老媽忍俊不禁,畢竟這確實是她一手誤導,我在旁也是幡然醒悟、銘記在心。
以為這種蠢事長大不會再發生,沒想到近日小女兒拿回熱騰騰的期中考卷:我最喜歡的水果是(╴╴)。只見她用歪七扭八的注音填上(ㄅㄚˊ ㄌㄚˋ),卻被老師用紅筆改成(ㄅㄚ ㄌㄜˋ),因而與她期待的一百分失之交臂。她衝著我滿臉問號:「妳不是都叫我吃 『ㄅㄚˊ ㄌㄚˋ』嗎?這ㄅㄚ(芭)ㄌㄜˋ(樂)又是甚麼?」我顫抖著抽搐的嘴角跟她娓娓闡明,這只是國台語切換罷了,為此九十九分也很可愛。
沒想到這類趣事可以橫跨三代成為家族笑史,看來每種語言不只有其重要性,還有令人莞爾的俏皮功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