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望遠鄉的風獅爺

發布日期:
作者: 任雅秀。
點閱率:417
字型大小:

位於台灣海峽之西、與廈門灣九龍江口遙遙相望的邊境小島金門,因地理環境以及大時代變遷等種種因素,造就金門落番的移民文化屢屢發生,前後歷經四次大規模移民到東南亞的歷史紀錄。
第一次移民潮發生在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在遍地災荒及食糧不足的現實壓力之下,興起一股先民渡海下南洋尋找生機的先例。第二次移民潮在1912-1929年間,此時南洋生活環境相較繁榮而安定,因此吸引了福建沿岸的居民紛紛南遷,為追求更安穩的生活。
到了1937-1945年間,遭逢日本大舉侵華,烽火戰亂連年、民不聊生,迫於無奈乃再次引發了第三波的移民潮。而第四次移民潮是1945-1949年的國共內戰時期,男丁為躲避兵禍,不得已選擇了拋家棄子、離鄉背井,遠渡南洋另謀生路,這是大時代的演變,也是金門人的宿命。
百年之間,金門蕞爾小島就歷經了多的移民潮,尤以大量壯丁移民至南洋為最風行,鄉人後來就以「落番」通稱這些歷史難以承受之辛酸史,而落番文化對金門近代史所產生的影響之巨,涵蓋了經濟、人文、教育、建築、宗族等等,層面之廣不容輕忽。
金門人下南洋以新加坡、馬來半島、印尼、菲律賓、越南、北婆羅洲、泰國、緬甸等地的為主,日本、香港為輔。落番迄今約四百年,移民社會大多依附親友至當地討生活,相互有個照應,於是形成一個小型社會。如小金門人以出洋至汶萊居多,古寧頭人則至馬來半島,水頭人至印尼、珠山人至菲律賓、安歧人至泰國等等宗親群聚模式。
金門人下南洋初期,為了適應新的生活環境,必須耗費更多的血汗與心力,艱辛程度非比尋常。如抗戰時期,安歧人蔡水土先生隨堂兄至印尼蘇門答臘謀生,每當夜深人靜時,遙望故土方向,思鄉之苦、身體不適等水土問題,只能寄託於神靈庇佑,想起故鄉的親人及風獅爺,覺得高大無比的風獅爺既可擊退海盜,又能保佑人在他鄉的安全與心靈的慰藉,於是藉著風獅爺以記憶的形態出現在旅外遊子的腦海裡,繼續守護異鄉遊子。
出洋的日子裡,但凡有華人群聚的地方就有廟宇,如保生大帝、福德正神、大伯公等諸神的廟宇,廟宇除了是信仰的中心,還有管理約束作用。逐漸因地緣、血源關係,形成聯誼的同鄉會、各堂號、會館等,收容無處落腳的華人,成為落番客的根據點,大家抱團互助是當時情況。當然,也少不了風獅爺的足跡,在馬六甲熱鬧的雞場街上,有許多華人在此謀生,因此也有著和金門一樣的風俗,會在屋頂上安奉風獅爺擋煞。還有香火鼎盛的三多堂門口,矗立了兩尊石獅爺,外貌與金門的風獅爺有些許神似。2023年與馬來西亞的文化交流中,由金門沙美的萬安堂致贈一尊「十二神獸風獅爺」給馬六甲三忠宮安奉,此次交流也將金門陣頭「電音風獅爺」至當地熱鬧演出。
緣起於金門島的風獅爺,如今在福建沿海,台灣、澎湖等地,甚至遠至沖繩及東南亞,都有著風獅爺的身影,守護著大家。
楊天澤老師花費了數年心血、搜集金門及海外的風獅爺資料,當年祂們隨鄉民落番出洋,在他鄉異地分散各國,不曾相聚,也無以回鄉。楊老師用他精湛的筆法,重現風獅爺們的神韻,躍然紙上,《風姿神勇》讓風獅爺與故土鄉親重逢見面,風獅爺回來了,就像久別的番客回鄉的心情那般悸動。
參考資料:
呂紀葆(2006/03/23)。樂天知命生活簡樸的印尼鄉村雜貨店商蔡水土。金門日報。副刊文學。
江柏煒(2012/12/01)。金門洋樓:一個近代閩南僑鄉文化變遷的案例分析。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李台生於2023年7月14日整理東南亞風獅爺口述資料。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