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浯坑村駐軍史簡述

發布日期:
作者: 鄭瑞堅。
點閱率:446
字型大小:

「駐軍」兩字,顧名思義就是駐紮軍隊。中華民國肇建之後,金門何時開始駐紮軍隊?由於民國初年的駐軍史,《金門縣志》並未詳盡記載,致無法正確的判定。民國一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一日,鄉賢許維民校長在《金門日報》的「浯江夜話」,發表〈南門街的一方古匾〉,提到:「民國八年七月間,(金門)設立陸軍警察處,也是由廈門陸軍撥調兵一連來金駐防。」這「兵一連」或許是金門駐軍的首次紀錄,惟尚待考證。民國十二年,也就是金門建縣(民國四年)之後的第八年,《金門縣志》簡略記載「駐閩海軍陸戰隊」進駐,惟諸多疑點無法獲得答案。到了民國三十八年四月間,空軍傘兵部隊(第二營欠)調戍金門。七月上旬,空軍地面警衛部隊(第二旅欠)接防金門,此兩單位的駐守時間都很短暫。八九月間,由於金廈情勢險惡,福州綏靖公署、第二十二兵團、第十二兵團等三大單位相繼調防金門,以上就是古寧頭戰役之前的駐軍概況。
國軍剛來金門駐防之時,地方沒有制式的軍營(兵營),部隊都借住民房,如同胡璉將軍在《金門憶舊》所說的「軍民雜處」。文史作家董群廉的《金門戒嚴時期的民防組訓與動員訪談錄》(二)內,也記錄金寧鄉古寧頭北山村民防隊員李金純的口述:「當時古寧頭並沒有軍營,所以部隊都借住在民房。」針對「借住民房」之事,楊天厚、林麗寬博士在《金門官澳風華》中,有一段「寫實」的描述:「患難見真情,初來乍到的國軍弟兄,大部分都借住民房。百姓睡臥房,軍人睡大廳地板,整個廳堂僅留條窄窄的通道,供屋主出入之用。軍隊廚房則暫用村中破舊宅屋,村民想喝個水,只要拎個水壺,就可在軍隊克難式廚房自行取用。孩童更是樂不可支,玩耍中常可享用香噴噴的饅頭。日子雖然過得清苦,但軍民一家親,卻是百年難逢的情誼。」
浯坑村位於金門島的東北角,係屬金沙鎮西園里中一個自然村。村莊計有三十多戶,目前鄭、許、陳、王、張等姓居民,共同居住。蔡鳳雛老師所著《金門地名調查與研究》,提及:「民國二十七年繪製的〈金門島全圖〉,此村地名為五坑。」筆者在小的時候,也曾聽長輩說過,本村古早時是由五個聚落所共同組成的。可見,「五坑」這村名其來有自。至於早期村莊的名字為何都寫「吳坑」,傳言是承辦官員把村名(第一個字)的音聽錯了,「將錯就錯」半個世紀多,最後得以正名。據《金沙鎮志》記載:「公元二○○一(民國九十)年,村民以先祖神主牌上明載為『浯坑』,乃向(金沙)鎮代表會申請改正,恢復原名。」也就是將誤植的村名「吳坑」,改為「浯坑」,但為了保留歷史文獻的原貌,本文提到民國九十年之前的村名,均使用舊名,特此聲明。
《金沙鎮志》記道:「聚落沿海拔三十二公尺的低丘之緩坡上分布,背山面灣。」因地勢的關係,全村家屋的大門都朝西南向,冬天才不會受到東北季風的肆虐。村東建有鄭古懷洋樓(浯坑一號)(民國十六年興建完成)及鄭古傳洋樓(浯坑三號)(概於民國十六年開始興建,隔年完成),此兩棟建築是旅居番屏(南洋)的鄉人,在經商致富後,返鄉或匯款「起新厝」,所蓋的「番阿樓」是村子的精神象徵,也成為駐軍最高指揮官的住所。
為了瞭解本村的駐軍歷史,民國一一三年二月七日,特別在「北極殿」,訪問民國三十五年(農曆三月)出生的耆老許來明先生,渠於民國五十四年參加民防隊,曾在陸軍第三士校受訓兩週,民國五十五年起,民防隊集訓時,擔任助教,負責示範各項動作。民國五十六年,接任西園村第九鄰鄰長,爾後改編為第十二鄰鄰長,鄰長當了三十四年。民國六十年,參加縣農會,擔任第二、三屆農業小組長;第四屆小組長兼農會代表;第五、六屆小組長;第七至十三屆代表兼理事。民國八十二年,當選全國「模範農民」,接受總統召見表揚。民國九十年,高票當選西園里第八屆里長,服務鄉民,績效卓著,深受里民肯定。
金門島東北端的青嶼、官澳至西園一線,與大、小嶝島、角嶼(原屬金門縣大嶝鄉,現皆由大陸管轄)遙遙相對,我海岸線的天摩山、馬山、五龍山、三獅山,可瞰制金門東北的港道,而浯坑村是向西進出西園的必經要道,以及向北進入官澳、青嶼的要衝。因此,如能控領本村具有戰術性的價值,從歷來有團、營級指揮所進駐可為證。有關駐軍的情形,綜整如后:
一、第二○一師第六○一團連級單位
民國三十八年元月,第八十軍於高雄鳳山成立,轄第二○一師、二○六師。四月,增配第三四○師。八月,第二○一師(欠)奉令調戍金門,九月六日前後,部隊在料羅灣登陸。許來明說:「民國三十八年,我年紀還小,只有三、四歲,並不知道有無駐軍,是長大之後,聽長輩講,村莊曾駐青年軍第二○一師一個連。嗣後,這個連的官兵前往古寧頭參加大戰,戰役結束回到村裡,官兵人數少很多。」
該師第六○一團機二連一班班長李志鵬(貴州修文人,曾任第一屆第一、二、三、四次增額立法委員),在〈血戰古寧頭記〉內,回憶:「上岸以後,部隊整理完畢,又直開瓊林。……在瓊林住了幾天,我們又移防官澳。……在官澳駐防不久,我連又奉到命令移防至下蘭。」從這段話來推斷,二○一師六○一團的某個連駐過吳坑是無庸置疑,因都同在金門東北角的防線上,只是無法查出這個連的番號。再者,古寧頭戰役期間,所有參戰部隊當中,二○一師官兵的傷亡最為慘重,據國防部史政處所編《金門保衛戰》的統計,其陣亡人數是五七○員。因此,許來明所聽聞的傳言-「官兵人數少很多」,不是假的。戰後,民國三十八年十一月底,二○一師返回臺中、彰化地區整補。
二、第十一師第三十二團
民國三十八年十月,第十八軍進駐金門,所屬第十一師駐地在山外。古寧頭戰役結束之後,各單位的任務實施調整,十一師負責瓊林、官澳、後山(民國四十六年,更改村名為碧山)與田浦(民國九十六年九月,內政部出版的〈金門行政區域圖〉,已恢復原村名田浦)之線的守備任務。到了十二月,十一師的防區又再調整,依《東南區各部隊(民國三十八年)十二月份駐地表》的記載,師部在洋宅(民國八十七年元月,核定更正村名為陽翟)、第三十一團在后宅、第三十二團在吳坑、第三十三團在山西。當時,第三十二團團長是王誠華上校(江西南康人,中央軍校第十六期),研判該團在此地駐守到民國三十九年十一月,因此月十一師隨同軍部調赴臺灣宜蘭。
三、第十四師第四十團
民國一一三年二月二十九日,電話聯絡退役士官長曾睦昆,告稱:「其父親曾敦修(江西瑞金人,瑞金師範學院)係隸屬第十四師四十團,職務是上士通信士,在團部負責經理裝備的保管。古寧頭戰役時,雖未實際參戰,但登陸金門後,負責戰場清理的工作,極為辛苦。戰後,進駐吳坑屬實,當時的團長是鄭立軍上校(四川營山人,中央軍校第十五期),只是不知道何時入駐的。」
查第十四師原隸屬第十九軍,《金門保衛戰》寫著:「第十四師(欠第四十團尚未到達),於共軍渡犯前後(十月二十五日)陸續登岸,其餘部隊,迄至十月二十七日午後,始全部到齊。」換言之,第四十團是古寧頭戰役結束之後,才到達金門。因此,該書的〈表二-五金門保衛戰國軍指揮系統〉(註記時間:民國三十八年十月),記載:「第十四師四十團(最後登岸未及參戰)」。
戰後,依《東南區各部隊(民國三十八年)十一、十二月份駐地表》的記錄,第十四師師部(師長尹俊)(湖南邵陽人,中央軍校第七期)在南塘,第四十團(團長黃煜軒)(廣西蒼梧人,中央軍校第十四期)在青岐。第四十一團(團長廖先鴻)(湖南衡山人,中央軍校第十三期)在羅厝。第四十二團(團長劉次傑)(湖南寧鄉人,中央軍校高教班第九期)在北山。(上)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