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生態筆記】褐翅鴉鵑
杜鵑科鳥類在金門多為夏候鳥,且大多有托蛋的行為,就是把自己的鳥蛋下在其牠鳥類的巢穴裡,由其牠鳥類代為替牠們孵蛋與照顧幼仔。而牠們的遠房親戚--褐翅鴉鵑,在金門卻是一種留鳥,一年四季都生活在金門。並且牠們還會自己築巢,由夫妻輪流孵蛋養育小孩。
褐翅鴉鵑公鳥和母鳥之間的模樣相差甚大!公鳥的身體是一種接近黑色的深藍色,頭頸和胸部帶絲藍紫色金屬光澤並具有黑亮的羽幹紋,下胸至腹部是泛金屬綠光澤。翅膀和肩膀為棕栗色,外側飛羽的尖端則是顏色較深的棕褐色,尾羽帶點銅綠色閃爍的光澤。血紅色的眼睛是因為牠們的虹膜是赤紅色的,嘴喙和腳則是黑色。至於母鳥和亞成鳥的身體則是灰褐色或暗褐色的,並且具有雜草般的黃褐色橫斑,讓牠們能夠和周遭的雜林融合,取得很好的隱身效果。牠們的尾巴則有明顯的橫紋,眼珠子則不像公鳥那種血紅色,而是灰藍色的。隨著幼鳥慢慢地長大之後,若是公鳥則身體就會跟著慢慢轉變成公鳥該有的模樣。
這種鳥的體型算是較大的!在環頸雉和藍孔雀出現在金門野地之前,牠們稱得上數一數二的巨大。牠們的體型大小和喜鵲相仿,但卻比喜鵲矮壯一點,所以牠們的飛行技巧十分差勁。牠們幾乎無法往上飛,只能平行的飛行!所以飛行高度很容易只在一般轎車引擎蓋的高度,以至於有一陣子牠們經常成為金門馬路上車子的輪下亡魂,被路殺的數量大概只有白腹秧雞能夠和牠們比擬。記得有一次在行經太武山圓環時,我眼睛瞄到路旁草叢有隻公的褐翅鴉鵑正要飛出,於是我就踩了煞車放慢車速。但是牠老兄硬是朝我撞來,只聽到後車門被撞到聲響之後,就看到一隻略顯暈頭轉向的大鳥,朝著路旁草叢跑進去。
牠們若想要在「枝頭」上飛翔,就得先慢慢的「跳上」樹頂或樹梢,然後靠著滑行的方式掠過你眼前。不過,當你看到公的褐翅鴉鵑飛掠樹冠間的景象,卻有一種自然野性的畫面感,彷彿置身原始叢林之中,讓人十分驚豔。或許在金門的路上開車能放慢車速些,一方面避免傷及無辜的野生動物,另一方面大自然也會回饋你無法想像且難得的生態美景。說起路殺中的第一名非得是「白腹秧雞」不可,這種類不知是個性使然還是過於膽小的後果,當牠們行經馬路、遇上來車時,總是表現得三心二意,無法決定該往前還是後退。於是牠們就成為金門路上最悲催的鳥種!
褐翅鴉鵑通常是獨居的,只有在繁殖季時才會在某個特定區域中看見公母輪流出現。牠們繁殖季是四到九月,過完農曆年後多雨霧的季節裡,偶爾會聽到在蒼茫的雲霧中傳來「呼、呼、呼……」的低沉鳥鳴聲。牠們會在灌草叢中營巢,以細的樹枝、草葉等組成側上方開口的球形巢,每窩的卵數約3-5枚。或許是因為體型較大的緣故,剛出生的幼仔無法馬上站立,得將近一個禮拜的時間,褐翅鴉鵑的幼鳥才能站立。長大的褐翅鴉鵑不喜歡飛行,只喜歡在草叢裡奔跑、跳躍、伏行。
牠們的食性龐雜不挑食,所有小型動物皆不忌口,諸如:昆蟲、蚯蚓、蜈蚣、小蛇、青蛙、螃蟹,甚至廚餘。社區中人們用來餵食野貓的廚餘和廚餘桶附近,就常常看見牠們的身影,說明牠們是百分之百雜食性或食腐性的鳥類。近年來牠們的數量有增加的趨勢,不知道只是因為雜林面積日愈變小,牠們被迫得出來面對人類,還是越來越「人性化」的環境對牠們的生存反而較有利,那就不得而知了!不過,在大陸褐翅鴉鵑卻是屬於二級保育類動物,據說廈門鮮少看見牠們的蹤跡,偶爾記錄到牠們的行蹤就會成了愛好賞鳥人士追逐的大明星,這讓生活在金門的我感到些許的幸運。
冬季的午後,牠們最愛的活動就是做「日光浴」!特別是寒流或溫度寒冷的日子裡,我就曾經好幾次在下午一、兩點時,撞見牠們攤開著翅膀趴在沙子堆裡貪婪的曬著太陽的模樣著實令人羨慕。當然除了褐翅鴉鵑會有此行為之外,最常見的莫過於戴勝。其實許多鳥類都會透過曬太陽,來趕走身上的寄生蟲,做沙浴是鳥類求生的本能之一。只是很少看到這麼「大」隻的鳥類這麼做,所以看到時還是讓人忍不住感到莞爾。
金門鴉鵑科的鳥類除了褐翅鴉鵑之外,體型較小的番鵑在金門則是數量較少的同一科鳥類。番鵑又叫「小鴉鵑」在台灣族群數量不詳,牠們和褐翅鴉鵑樣貌相仿,只是體型小一號。記得在台求學時曾經在新北市的坪林山區看過一次,只不過當時牠的動作迅速身影稍縱即逝,只留下我們一群驚訝不已的賞鳥客。在金門我並不知道自己是否曾經看過番鵑,因為很有可能被我誤認為是褐翅鴉鵑的亞成鳥。畢竟牠們的警覺性很高,很難能有足夠長的時間來判斷牠的真實身分。當牠們發現人類的時候,總是像顆砲彈一般,一溜煙的衝進樹叢雜林裡。畢竟地球上很少找得到不怕人類的鳥類,畢竟我們對牠們威脅遠大於牠們對我的威脅!
褐翅鴉鵑小檔案
學名:Centropussinensis
褐翅鴉鵑屬於鴉鵑科鴉鵑屬,在金門沒有特別的名稱,但在中國其他地區則有大毛雞、烏鴉雉、毛雞、黃蜂、紅毛雞等各種稱謂。分佈於中國南方沿海和浙江、貴州、廣西、廣東、福建、海南島等地,南亞的印度則有其亞種的分布、中南半島和雲南則有雲南亞種的分布。體長大約40-50公分,屬於雜食的獨居性鳥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