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舊地新遊詩四首

發布日期:
作者: 張雲騰。
點閱率:1,550

嘉義師範第四屆同學會,於畢業超過一甲子後,今年再次回到嘉義聚會並活動,主辦同學選定了兩個新開幕不久的景點,以及一個伴手禮名產的觀光工廠,作為活動的主軸,熱情邀約,硯召難違,我欣然赴約,並吐詩四首紀盛:

其一 重逢
 思念恨苦各東西,
 硯情相召拋絆羈,
  四面八方來聚會,
  天南地北暢淋漓!

其二 憶昔
  嘉師三載何算長?
  日夜縈懷卻神傷;
  黌室權作統鋪睡,
  澡間冷淋寒天嘗;
  男女單會皆犯紀,
  方言溝通屬違章;
  如今看來不合理,
  背景瞧往豁心盲。

其三 歡敘
  亟欲收穫著即栽,
  諸羅摯情羣賢來;
  妮絲錦簇連天絳,
  蓋婭歐風矗地白;
  希臘神話添奧祕,
  殿宮源流費疑猜;
  浮生半天窗誼敘,
  竊幸跟上隊伍排!

其四 話別
  歡愉時光總嫌短,
  衷曲半訴心悵憾,
  行色匆匆盡興難,
  歸途踏上來年盼!

  嘉師第四屆同學是民國49年入學,52年畢業迄今已逾一甲子。這一屆總共有四班,男女各兩班,每班50人,合計200人,扣除山地保障生,實際招考錄取約180人。那一年,中部以北的師範都已改成師專,修業年限延長,只有嘉義以南及東部幾所尚未改制,以致很多中北部的學生都蜂擁至嘉師報考,報名者多達三千餘人,創下錄取率奇低的紀錄。卒業後大部份從事教職,一部份透過考試或進修另謀他就,因此全省各地都有他們分佈的足跡。他們按北、中、南輪由在地的同學每兩年辦一次同學會。由於新冠疫情的關係,他們自2019、5、15中壢行後,就延擱下來,如今相隔五年再辦,感覺分外難得。因為這五年當中的變化,不可謂不小。除了歲月催人老增加五歲都已邁入80高齡俱樂部外,也有一些同學病的病,走的走,能參加同學會的一年一年少了。怎能不令人感到唏噓?從而格外珍惜這得來不易的機會。誠如同學會通知上註明的:「請同學們踴躍參加,年紀不小了,以後再辦同學會機會不大喔!」雖說有點嚇人,但實情也確是如此。這也就是我在「重逢」詩裏有「硯情相召拋絆羈」句子出現的原因。
  那個年代,師校採半軍事化的管理,學生一律住校,食住在一起,吃大鍋飯,睡教室改裝上下鋪的大統鋪,全部家當就靠一只印有綠色「嘉師」字樣的淺咖啡色皮箱收納置於床頭;床下擺一個臉盆整齊置放盥洗用具;棉被要用「手刀」疊切成「豆腐」狀,夜裏睡覺捨不得攤開來蓋。「內務」每天檢查,不合格的要被記缺點警告,列入班級整潔競賽扣分;晨起要早點名;升旗典禮時有一項當場抽籤命題、在全校師生面前有可能出包的即席演講,其緊張程度猶如新兵入伍抽籤時的中了「金馬獎」;晚上要「晚讀」、「晚點」統一熄燈就寢;洗澡時,全校僅有兩處圓形淋浴的澡間,男女各用一間,淋浴時,大家「袒裎相見」,不以為忤;最刺激的是冬天竟無熱水,你得效法梅花「不經一番寒徹骨,那得梅花撲鼻香」的堅忍精神,才能換來一身潔淨舒爽;校園推行國語運動,不能說台語,也禁止談戀愛,男女不得單獨會面,違者一律記過處分,公告週知,以儆效尤。凡此種種,以現代眼光來看,很多容或不盡合宜,也只能以時代背景使然,而有「憶昔」詩裏「背景瞧往豁心盲」的自我釋懷合理化詩句出現。而這些「懷舊」素材往往也都成為同學們重逢時津津樂道的談資。
  距離最近一次回嘉義開同學會,一晃也已經九年過去了。那次安排的行程以嘉義市景點、新港奉天宮及回學校「懷古」為主。我曾以「舊地重遊」為題留下一首見證的詩句:「晴空萬里好心情,縮地有方高鐵行;諸羅薈萃羣賢至,新港慕名媽祖靈;千層老樹列猶在,百載黌堂名已更;慶幸恩師飛健步,私心默禱永康寧!」
  今年再回嘉義,主辦同學把焦點移向大林鎮幾個疫情過後才開幕的新景點。「蓋婭莊園」、「佐登妮絲城堡」就成了我們參訪的主要標的,附帶也到「老楊方塊酥」觀光工廠購買一些伴手禮,好回家「孝順子孫」。
  「佐登妮絲」與「蓋婭莊園」基本上都走歐風白色建築為基調的風格,不同的是蓋婭莊園屬康倪時代美學莊園,是一座宮廷式生技保養觀光莊園。外觀為西臘風格純白宮殿建築,還有西臘神話的雕刻與羅馬柱等等,佔地上萬坪。
  至於佐登妮絲城堡則是一座以產業本質肌膚之美為底,揉合工匠精神往外延伸,成就出一座富含藝術、經典、觀光、科技元素的美學殿堂。城堡以文藝復興時期巴洛克風格打造,有高50公尺巴洛克穹頂,也有4萬平方公尺景觀花園,所以「歡敘」詩裏,我以「妮絲錦簇連天絳」來形塑其花園美妍的特色;同時以「殿宮源流費疑猜」句來說明限於時間短促,我們無法探索其建園元素源自文藝復興時期的來龍去脈。
  此外,由於在同學會報名或成行前,有兩位同學倏忽不幸辭世,抱憾而去,使我體悟到把握當下、珍惜擁有的重要,從而「歡敘」詩首「亟欲收穫著即栽」,及詩末「浮生半天窗誼敘,竊幸跟上隊伍排!」句子的迸出,也就其來有自了!
  當然,高鐵雖然「縮地有方」,但當天來回畢竟來去匆匆,總覺得衷曲還來不及盡訴,太陽已西斜向晚,不得不踏上歸途,而把再敘希望寄託在來年了!這些臨別依依的情懷,在「話別」詩裏可以隱約感受得出來。
  這趟「舊地新遊」行,讓我深深感動的是恩師林東哲先生雖已92高齡,但仍精光飽綻、滿心歡喜、拄著拐杖走完全程。九年前為恩師寫的「慶幸恩師飛健步,私心默禱永康寧」詩句,我再次在心中不只一次地吟誦,敬祈老師安康快樂,褔壽緜延!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有兩位同學,因故未能參加全程活動,特地包車遠從台中趕來午餐時間吃一餐飯,餐畢又原包車回去,為的只是要見老同學們一面。這份真摯的情誼,讓任何人看了都會感動不已。
  毫無疑問,活動的圓滿成功,主辦同學董秋英的週詳規劃、辛勞付出,以及各班負責同學的勤於聯絡、不斷邀約,是不可或缺的因素;還有主動跳出來幫忙拍照錄影、剪輯後製成影片的黃形同學,水準一流,讓短暫的相聚可以成為永恒的回憶,其熱心服務的精神,也在我心底油然而生「有你們真好」的讚歎!
  鑑於同學們年事已高,多數行動受限,同學會已決議改為每年一次定點聚會餐敘為主的活動,明年起由台北的同學主辦。衷心希望同學們善自珍重,維持好健康的身體,屆時年年再來圓夢。走筆至此,想到東坡居士水調歌頭裏最後的一句詞,正好可用來描繪我此時此地的心境。老友們啊!「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