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城南舊事──關於那些斑駁的記憶

發布日期:
作者: 如言。
點閱率:1,232
字型大小:

永年嬸出嫁之前,我是喊她明姐的。那時一落二櫸頭的老宅還沒改建,我們家大門就對著明姐家的後門,兩家捱著幾步遠的距離。她的父親成伯,是民國三十八年,隨國軍撤退到金門的老兵,記得小時候,都管這類的老兵叫「北仔」或「老芋仔」,這樣的稱呼,應該只是把他們與原本的住民做個簡單的區隔而已,不存在任何不敬或蔑視的成分。聽村裡的長輩說:成伯所屬的部隊,就紮營在村落兩里外的太文山上,幾年後,成伯離開了軍伍,入贅到村裡,和本家堂姑成了親,也成了村裡少數的外姓人家,當然這些都是我出生前的往事了。
成伯跟堂姑結婚後,前後生養了七個小孩,除了老大明姐外,往下還有幾個弟妹,其中我喊他阿隆堂哥的長男抽「豬母稅」,隨了母姓,其他六個兄弟姐妹則隨成伯的姓,次男阿祥跟我同年,我們小學六年同班、國中三年同校的度過了那段求學歷程。
堂姑是嬸婆抱養來的小女孩,自然也隨了村裡的姓。抱養小孩在我臨懂事的那個年代,是再尋常不過的事,一般以女孩居多,長大後直接嫁給養父母家的男丁,也就是童養媳的概念;記憶所及的是,村裡一位待嫁之齡的養女跟養母說,希望可以選擇自己的婚姻,她願意工作賺錢,來栽培較小的弟妹,「從小一起長大,」養女說:「實在無法想像跟哥哥睡在同一張床的感覺。」養母最終還是接受了女兒的想法,這樣的結果,算是比較罕見的個例。
兩家人就前門後院的距離,所以我們跟堂姑家,彼此相互的溜轉或幫襯,也是常有的事;我深刻記得的是成伯喜歡喝茶,尤其是沖泡的鐵羅漢,一直是我喜歡的茶品,即便那時,我只是約略十歲的年紀,另外,每逢年節,我常常趁著晚上,到成伯家跟阿隆堂哥他們兄弟玩著紙牌;堂姑長母親兩歲,兩人之間也有很好的相處,如同姐妹一般,長期以來,明姐或後來的永年嬸,一直都把母親視為自己的親人長輩。
入學時,長我七歲的明姐,在小學畢業後就草草的輟了學,除了幫成伯夫妻料理家務,照顧弟妹之外,也協助著田裡的莊稼,雖然年幼,但裡裡外外都是能幹的好手。「念書是幸福的,我也希望繼續念書,」一次,聽明姐說:「下面還六個弟妹,誰來賺錢栽培他們呢?」明姐說的我能理解,因為不久之後,長我幾歲的堂哥阿隆,在國中還沒畢業時,也入了伍,當了兵;而與我同年的阿祥,除了幫忙家裡的農活,每年暑假,也都會去貞節牌坊旁的冰店,批發些冰棒,走村過戶的叫賣,想方設法有些收入。
明姐是十八歲那年,嫁給同村裡的永年叔的,此後我順理成章的改喊她永年嬸,永年叔跟父親同一輩份,村落宗族裡的第十六代子孫,小父親整整一輪,都是屬羊的生肖;他們家在我家老宅的正後方,因此結為姻親的兩戶人家,相隔也就五十米左右的距離,永年叔是步行著去迎娶明姐的,一對新人在宗祠祭完祖後,沿著村道繞了一圈,整個迎娶過程也算結束了。
婚後的永年嬸沿襲著婚前勤儉勞動的特性,不但把家操持得很好,在永年叔出門工作時,一樣把田裡的莊稼農活,處理得妥妥善善,永年叔在村裡有大片的田產,每年固定種植的玉米高粱之外,也種栽著不少的蔬菜,這些粗重的勞動,大約都是永年嬸日子的尋常了,而永年叔在工作之餘,仍會協助妻子的,尤其是費勁的體力活。
村落南面隆起的地方就是太文山,與太武山遙相呼應,據文獻及前輩文章記載:「太文山在豐蓮山南,與太武對峙,海上望之,如玉柱雙擎。」又說:「太文山海拔79米,為西半島的最高點,與太武山在金門島東西相對。」山上的祖師巖主殿,奉祀著清水祖師,和村裡鄉親信仰的幾位王爺,後殿的朱子祠,則是朱文公,文昌帝君跟魁星爺,祖師巖同時與太武山海印寺、田浦城隍廟、金城南門香蓮廟、庵前恩主公廟,合稱金門五大名廟。
小時候常聽長輩說:太文山原本是金門第二高的山,僅次於太武山,但此山屬於土質結構,歷經戰火及營區開發使用,土質逐漸流失,山勢也因此傾頹變低。我幼年伊始,山頂(燕南書院現址)及週邊盡是兵營,駐紮著可觀的駐軍,恰恰如此,我的童年也跟兵營及駐守的阿兵哥,都有著一定重疊的成長記憶,比如說:我常常要陪著母親越過山頂、躲過幾隻兇惡狼犬的眼線,深怕狼犬朝我們撲來、猝不及防的那份驚險,到營區裡收拾廚餘回家餵豬,比如說,每個月都會跟一群童伴,到旅部司令台觀看播放著的露天電影、也比如說,小學五年級的一個黃昏,我陪著母親走過田埂,揹起發著高燒的妹妹去營區,請部隊裡的軍醫官看病拿藥,更不用說,營區休假、休息時,在村裡送洗或修改軍服,和買點日常,吃碗冰或打一場撞球時往來的阿兵哥,而每天早晚,聽著兵營裡點名時傳來的軍歌聲、答數聲,不管「一二三四」還是「雄壯威武」,都深刻的成為我早年生活的一部份。
除了上述這些與兵營有關的點滴,難忘的是大約小二或小三,當我知道養了兩個月的土狗,被父親送給臨村的阿兵哥,後來被宰殺吃掉時那份失落、心疼的感覺,至今依然記憶猶新,也是我往後數十年不曾再養狗的原因,除此之外,也包含了國二那年,臨村阿兵哥,協助家裡在砲擊時,被打毀的廳堂前沿那段修繕往事。
村落旁眾多駐軍的那個年代,永年嬸早就看到這份商機了,所以即便她得忙著家務、忙著農活,還得照顧幾個幼齡的小孩,這一切都不折損她開個小店的決心,在住家旁加蓋的近百平方米的護龍裡,除了賣些日常用品,店裡角落用來修補軍服購置的縫紉機,以及擺在店中間的撞球檯,加上夏天販賣的冰品,生意還是風生水起的,這些紅紅火火的景象,一直持續了相當長的時間,不曾改變,直到家鄉解除戰地政務,部隊解編,直到阿兵哥離開之後,一切才嘎然而止。
小時後除了兵營烘托著小村落的人氣之外,二十幾戶人家,家家都生養著五個、八個小孩,也讓村落顯裡得生氣蓬勃,小孩子的嘻笑聲、打鬧聲,常常不停歇的從耳際傳來,尤其年節時候,更有一種喜慶的氣氛,我懵懂的記憶裡,這巴掌大的家鄉,最多時大約住著超過兩百位村民,但到我漸長,乃至於高中畢業離家時,已剩下十來戶,不足百人了,離開的村民宗親或赴台唸書、或舉家搬遷,村子裡早已不復盛況,這或許是時代變遷的必然吧?還是與村裡「座碗看空」、「座空看碗」不利年輕一輩發展的風水有關呢?
村裡在兩岸關係不是那麼穩定的年代,也是歷經戰火災難般摧殘跟侵凌的,地方誌如此記載:「民國四十三年(1954)九三砲戰,村裡國軍彈藥庫爆炸後,全村房屋幾近全倒,……宗祠亦遭難。」而清水祖師巖及燕南書院經過砲火損毀後,遭駐軍拆除,也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記憶,好在千禧年前後經宗老奔走,倡議重建,才能復刻出當年的風貌,帶來綿延不息的香火,後來,「燕南書院」更經家鄉金門登錄為文化景觀。(上)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