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他送上理解的眼神
出遊金門到水頭聚落住好幾天,找到當地的美髮院整理頭髮,聽見老闆娘很有耐心地一直在回應鄰座客人的抱怨,感覺是為了同一件事在兜圈子,更有趣的是談的是別人的事,但彷彿是當事人一般情緒高亢。
職場中及朋友圈很怕遇到這樣的人,同一件小事來來回回不停地說,有建設性的就罷了,如果是對上司或其他同事的抱怨,不回應就會被對方覺得很無情,如果回話不恰當,又可能落入一起批評別人、講閒話的險境,甚至「公親變事主」,聽的藝術和尺度就很重要。
面對工作或生活中幾乎朝夕相處的人,很難輕忽他的情緒,對於「重症」的抱怨狂,要小心不被言語暴力、情緒勒索波及,但要讓之後相處不會交惡,維持一定的禮貌和距離是必須的,我通常會採取「三部曲策略」:先專注地看著他,再像鏡子一樣照著他的話皺眉或微笑,然後回應對方「你辛苦了」,這樣的友善又有界線的回應通常就不會再被糾纏。
如果對方是自己在意的或重要他人,就需要「加值服務」,可以帶著關心的眼神詢問有什麼不開心的事,然後重複對方內容的重點,切記不要否定他的情緒或感受,也不能勸他「不要想太多」,只要適時地點點頭、拍拍肩或是抱抱他,直到對方倒完「垃圾」。暴風雨過去後,去空氣流通的地方透透氣,記得讚許自己懂得善待情緒,累積了打怪的能力。
家人間最怕政治立場不同,若一方愛看政論節目或喜歡政治口水,明明不是自己的事,也不一定是事實,卻同頻共振、跟著一起激動到臉紅脖子粗,甚至跟家人放送比名嘴還激烈的言論,就會影響家庭和諧。若不想碰到這種「別人在吃麵你在喊燙」的窘境,除了事先約法三章,不要在家中討論政治議題,唯一的辦法就是「冷處理」,當對方喋喋不休評論時事,充耳不聞、不搭話是第一步,找藉口轉台或離開是第二步,最溫暖的回應是遞上一杯冷開水,還有用關心的眼神說:「喝一杯茶解解渴吧!」
一般人難免會有負面情緒,同理心可以讓對方感受到善意,感同身受固然重要,千萬不要把別人的痛苦都攬到自己身上,以免成為自己的負擔,所以我有「三不」,就是不說教、不批評、不留痕跡,讓對方將那些話一吐為快後,負能量就隨風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