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浯島軍旅憶往

發布日期:
作者: 賴瑞玲。
點閱率:1,293

  看到報紙報導今年度開始義務役恢復為一年,從前服兵役男性最害怕的「金馬獎」也將重新登場,而且平均每13名義務役中就有1位可能抽到。「金馬獎」可不是台灣一年一度的電影獎項,而是被用來戲稱當兵抽籤後被分發到金門或是馬祖等離島服役。一來是路途遙遠前途難測,二來是機率不高抽中了反而有點像是中獎的自我解嘲方式吧!
  因為經常去金門走讀旅行兼採訪,且樂於與周遭的友人分享所見所聞,訝異得知身邊的男性學生或是朋友,竟然有一大半都曾經在大小金門當過兵,服過役。包括我的另一半,我那調皮且愛開玩笑的先生,婚後常常斷斷續續聽到他分享當兵時的見聞及趣事。
因為所學的專業是印刷攝影科系,外子30多年前曾在金門的《正氣中華報》擔任記者兵。他回憶起當年從高雄搭船前往金門當兵,不但暈船暈得七葷八素,而且心情相當忐忑不安。抵達後不久,長官宣布需要打字兵,大家以為是涼缺可以當個爽兵,一大半的人紛紛舉手表示會打字;當長官大聲斥喝問及一分鐘能打幾個字時,大部分人突然都「不舉」了。外子說他當時回答一分鐘可打40餘字,最後僅留下10位。他訕訕地說幸好當時打字機剛好外借給別單位使用,打字速度其實是龜速的他,才有時間慢慢學會專業級的打字速度。也因為是攝影專業的緣故,後來才會被派往師部擔任記者兵,負責攝影及採訪工作。
  他補充說明金門其實並不小,浯島和烈嶼加起來的面積(150.5平方公里)約有台北市的一半大。印象中金門到處都綠化得很好,那時候有四個師,軍官和士兵都是兩年輪調。問到印象最深刻的事情,他說有次外出洽公,在山外車站附近竟然看到一位裹小腳---纏足的阿婆,生平首見。那時仍屬戒嚴時期,整個金門晚上一片漆黑,只能使用打火機的打火石來照明,而路燈一律必須覆蓋上罩子避免光線外射。馬路上完全沒有任何交通號誌,有那種可以移動式的設備但僅限使用於太武山的內部坑道。他說印象中金門人讀書成績都很好,可能因為娛樂較少,方能專心讀書,上台灣國立大學的學生很多。我則分享金門文風鼎盛,自古即有「海濱鄒魯」(孔子為魯人,孟子為鄒人,故文教鼎盛之地稱為「鄒魯」)之稱,宋明清就出過50餘名進士,如此薰習自然形成一股好學的風氣。
  外子曾駐守在陽翟地區,那裏有知名的金東電影院等,是當時軍人娛樂消費的最佳去處。談及趣事,有位軍官即將退伍邀請大家吃飯,他欣喜依約前往,涉世未深的他竟不知道必須自掏腰包,還要連軍官的部分一起買單!說到電視娛樂方面,那時金門只能看到華視的節目,但是每當運補船開到金門停泊時就能看到中視或台視的節目,煞是有趣的現象。初期在寢室都輾轉反側睡得不好,下大雨時一般坑道都顯得潮濕,但是他居住的寢室竟異常乾燥,而且寢室的構造規格配置有些與眾不同,他深切懷疑居住處可能從前是存放骨灰處。因此,晚上就寢時都戴著帽子睡覺,據說國徽有避邪的效用。粗估那時居民大約5萬人,兵約5萬,還有很多廢棄不用的坑道。外子曾提醒我在金門獨自旅行時,盡量少去坑道。最後,他發揮專業知識,說明常見的蔣介石總統站在毋忘在莒前乃是合成的照片,以及小金門也有毋忘在莒的勒石。昔日的點點滴滴似乎開始湧上外子的心頭……。
看到臉書上的這段話:「即使時光飛逝、場景不再,金門依舊是老兵記憶裡,自己青春歲月拋灑過的家園。」在金門旅行時,常會偶遇因為參加「老兵召集令」活動而返回金門的弟兄們,喜歡靜靜聆聽歷經過歲月光陰磨練而蛻變成長的故事,他們也都相當珍惜青春年華時的鍍「金」經驗喔!

回頁首